寧波藏家收藏竹藝品千件要辦博物館

2020-12-21 浙江在線

  本是常見的生活用品和裝飾品,一經藝術創作、融入文化元素,竹編製品就變身成了收藏品。昔日小眾珍玩的竹藝收藏,如今也蔚然成氣象。

  寧波藏家金再軍是一位「骨灰級」竹藝收藏發燒友。他專收明清、民國年代的竹編。十多年來,他已收入上千件不同年代的竹編竹器精品。在收藏過程中,他一次次地體味到了時間的震撼、歷史的美感、文化的多元。

  兩段難忘經歷

  從義烏拉回三輛麵包車的竹胎漆器

  只要有時間,金再軍就會駕車出門「淘寶」,福建、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省內的杭州、紹興、東陽、義烏、溫州、慈谿等地,都留下他尋覓的腳步。

  有一次,金再軍出差義烏,辦完事後就去了古玩市場。在那裡,他發現,每家店裡都有竹胎漆器出賣。一打聽,原來這些竹胎漆器一直由專人收購,不知為何,那個買家半年沒來了,所以他還能在店裡見到這些竹胎漆器。

  金再軍喜出望外,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把古玩市場上入眼的竹胎漆器全部買下———有四五十件之多。他總共租了三輛麵包車,才把這批精挑而得的竹胎漆器拉回寧波。

  對金再軍而言,這是他收藏史上一次性收購竹器最多的一回。

  為收方橋籃,

  「賴」在藏家家裡不肯走

  金再軍告訴記者,一次在朋友的陪同下前往餘姚方橋淘寶,遇上了一隻精美絕倫的方橋籃。

  籃子的編織工藝怎一個「美」字了得。無論是籃身、籃蓋,還是籃環,每一個細節無不雕刻精細。令人驚訝的是,籃環上還有一個機關鎖,如果沒找到竅門,根本找不到鎖孔。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這隻方橋籃極致的工藝折服了。金再軍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將這隻方橋籃拿下。

  當時,該方橋籃的藏家拒絕出讓的態度堅決,對金再軍說:「給你看一下可以,但是不賣。」於是,金再軍便開始與藏家周旋,從中午到晚上不斷地遊說;最後,乾脆「賴」在藏家的家裡不走了。

  「我當時跟他說,像他這樣把籃子藏在家中,只能獨自欣賞,太可惜了;我把這隻方橋籃收走,以後開博物館時可以給更多的人觀賞……」藏家終於被金再軍的真情打動,將這隻方橋籃讓給了金再軍。

  一籃一世界

  從食盒中挖掘江南飲食風俗文化

  竹編文化源遠流長。據考古發掘,戰國時期便有竹編出土,各代不斷豐富發展,到清中後期達到頂峰。尤其以四川、湖南、浙江、江西、廣東為主。金再軍收藏的竹編主要側重江南一帶。為了掌握更多的竹器收藏知識,他四處拜師求教。嵊州市工藝竹編廠廠長劉長泉、寧波市工藝竹編廠廠長馬喜友、浙江省竹編文化傳承人葉良康等人,都是他的良師益友。

  在留傳下來的竹編實物中,尤以竹籃為最多。一籃一世界,小小物件呈現給世人的,是無盡的想像和歷史的印痕。他的藏品中有大量的黑漆描金竹編食盒。這些食盒外形雍容華貴,做工極其精美。盒蓋上的圖案好似戲曲裡的一個個場景,更像是一幅幅人物畫、山水畫。畫面各不相同,件件妙趣橫生。

  食盒,自然與「食」有關。過去富貴人家盛宴,丫環們手捧食盒穿梭於廳堂與廚房間,打開盒蓋,把熱騰騰的美味佳餚捧到賓客面前。也有舊時婚俗,一般人家進行訂婚禮和完婚時,男方均要準備兩架大食盒,分別裝上酒肉和各式點心等,放得滿滿的,送到女方家中。可見,此物與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在金再軍的藏品中,除了單層的竹編食盒、竹胎漆器食盒以外,還有雙層、多層的寧波擔籃和提籃。花紋不同,樣式不同,作用也不同,如新娘出嫁時的轎前籃、與婚嫁有關的謝媒籃、小姐籃等。另外,生孩子送東西用哪種提籃,造房子要用哪種籃,端午去丈母娘家用什麼籃,中秋等節日送禮用什麼籃,都有講究。而清明節上墳,必定要挑上兩隻擔籃。此擔籃一般為二至四層,裡面放各種祭品。

  最愛小清新

  文玩竹藝種類豐富,令人痴迷

  竹編編法多種多樣,有的技藝早已失傳,有的竹編又結合了竹刻、木雕、銅飾、繪畫、油漆等技藝,是一個藝術結合體。

  「寧波盛產各種竹子,是竹鄉。寧波有著悠久的竹藝歷史,同時又文人輩出,文人與竹結合,產生了豐富的竹文化內涵。」文玩竹藝的小清新令金再軍痴迷不已。

  金再軍收藏的文房藝術竹藝珍玩種類豐富,有書箱、筆筒、官帽盒、帽筒、筆擱、鎮紙、竹章等,也有書畫籮、將軍罐、翻黃竹刻、轎珠盒、樂器、竹根雕等。

  如一件插筆用的竹器,是用空心竹管穿制而成,體積不大,但樣式奇巧。長方形,兩層,像個小柜子,一邊有四根高低不齊的竹管。櫃身上有兩扇小門,打開裡面是空的。據金再軍考證,這是一件文房用具,是插筆和放小文具的。古人將竹子的功能運用到文房,賦予了竹文化的功能。

  金再軍還珍藏了一對竹刻帽筒。「興起於清朝鹹豐年間的『帽筒』,以製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器物之一。但帽筒以瓷器居多,竹製帽筒很少。」金再軍說道,「這對帽筒上面刻著一組遒勁的梅花,主杆分枝的布局恰到好處,花朵盛開,給人帶來古代四君子的想像。帽筒上還刻有時間、人物等款識,更凸顯了文人氣象。」

  一個心願

  辦一個竹藝博物館,傳承竹文化

  眼下,金再軍收藏的各類竹藝藏品已達上千件。因家裡實在放不下,他只得借用朋友在寧海的一處四合院式的老房子,把所有寶貝一一編號,擺放起來。

  「傳統竹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元素正在漸漸消失,特別是老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或離世,民間竹製作工藝瀕臨失傳,亟待我們挖掘和整理。」金再軍說,他的最大心願是辦一個竹藝博物館,以收集、展示、研究、開發中國傳統竹藝,將他收藏的明清以來的各類竹籃、竹編書箱、竹刻、竹製作,以竹子為主要題材的書畫等眾多藏品整合成一家綜合性博物館。

  在金再軍的倡議下,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寧波市文藝家協會、鄞州區文聯及寧波中藝金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決定在鄞州區建立中國竹藝博物館。2013年9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發函批准在鄞州區建立中國竹藝博物館。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希望我們在現有竹藝藏品的基礎上,多方徵集竹編、竹雕、竹刻等竹製工藝品,將竹藝博物館建成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及竹文化的傳承、研究和保護基地。」金再軍透露,目前中國竹藝博物館網上博物館(zhuyichina.com)已經開設運行。

  現在,他希望建一個實體竹藝博物館,讓更多的人感受我國傳統竹藝的文化魅力,從古代工匠的智慧裡,認識生活的本真。

相關焦點

  • 秦康祥收藏文物逾8000件 捐贈天一閣博物館
    他和藏家一接觸,發現果然為原物,心裡暗暗高興。像唯恐失去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樣,秦康祥價都沒還就收進了。   一名古董商夾著裹得嚴嚴的包裹,神色匆忙地敲開天一閣的大門。接待他的是負責人邱嗣斌。古董商乃老江湖,深知什麼樣的貨該送哪裡。簡單寒暄幾句,便打開包裹得嚴嚴實實的貨。
  • 陝西黃龍:農民收藏家辦了個「博物館」
    這個藏在陝西省黃龍縣一個普通村落的人叫劉惠敏。村子位於距離黃龍縣城大約三公處,隸屬於石堡鎮洩湖村。如果你在開車,也許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公路上方,有一條小路斜著伸向村莊,剛好容一輛車通過。把車開上去,在不到200米的位置,眼前陡然一亮,劉惠敏的家到了。單從門樓上看,就知道,這絕不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家。門樓是主人別出心裁的設計,布局充滿藝術感。
  • 長葛一村「藏」一「民間博物館」!清朝房契、玉蟬、瑪瑙……近千件
    許多長葛人熟悉這個村,可能是因為他們村居住著回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或許是由於他們村有遠近有名的醬牛肉,或是吃過那家比臉還要大的馬家燒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村還藏著一「民間博物館」。「不喜歡吃、不喜歡穿、不喜歡車,但看到老物件就走不動。」「民間博物館」建造者馬永輝說,「這裡近千件老物件是我用十幾年時間『淘』來的,我的初衷是想打造一座自己想要的的文化殿堂。」
  • 退伍老兵成軍品收藏達人:藏品已有上千件
    原標題:退伍老兵成軍品收藏達人:藏品已有上千件  何志敏1981年退伍後開始收集軍隊物品   至今藏品達八九千件   文/記者 黃健源 通訊員 劉永輝 圖/記者 陳楓   廣州市三水區博物館在去年夏季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7周年軍品裝備展覽」。展廳內展示的軍服及裝備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在三水民間,也有收藏軍品裝備的「達人」。今年57歲的何志敏在30多年前參軍當了一名鐵道兵,1981年退伍後開始收集軍隊的物品,至今大大小小的藏品已達八九千件。
  • 發現紀錄片|《藏家》
    但是更加震撼我們的是,收藏這件事更是他們對於自己心中的文化聖殿的致敬;從襁褓到古稀,他們與國家披荊斬棘的歷程同成長同命運。所有這一路的風雨兼程,秉承一個共同理想的默契——藏家們以一己之力搜尋著心中的國寶,並竭力分享給世人,而他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
  • 「翁氏家藏」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開展啦!
    在今年10月12日至明年8月9日期間,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舉辦「翁氏家藏精品展·第一期 親友交遊」(Weng Family Collec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Family and Friends)活動,藉以慶祝鑑藏家翁萬戈捐贈家藏珍品予館方的慷慨之舉
  • 容庚收藏精華開展,近300件展品匯集十餘家文博機構館藏精品
    容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教育家、古物鑑定家,也是收藏家和書畫篆刻家。為全面展現容庚一生收藏之精品,「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昨天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 收藏家北雁南飛,「非國有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來源:南方日報圖集 收藏家北雁南飛, 「非國有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如何進行規範化、精細化管理?繼吳克順創立璽寶樓青瓷博物館之後,閻焰、丁方忠、蒲重良等一批來自北方的實力藏家紛紛選擇在廣東為自己的藏品安家,建起深圳望野博物館、廣東大觀博物館、廣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館……對於其中許多企業家和收藏家而言,廣東不僅是其事業的起點,也是其文物收藏的起點。
  • 美國頂級藏家收藏的中國明清瓷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Museum of Art))該館收藏亞洲藝術始於1879年,迄今亞洲藝術品的藏品數量堪稱其各類珍藏之中的佼佼者,其中的中國文物多達1.2萬件,而大多數又來自19世紀至20世紀著名經濟學家、慈善家的捐贈。這些藏家的大力襄助,也正是大都會博物館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 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多了千餘件寶貝,與這個諸暨人有關!
    ,來自海內外的51位收藏家和1個社會團體捐贈了辛亥革命實物、資料1224件(套),其中有38位藏家的1000多件藏品,是在諸暨人趙錚的發動下捐贈的。一直以來,每年辛亥革命紀念日,博物館都會對所捐贈的藏品進行展覽。趙錚是全國火花收藏家協會副會長,他收藏的火花以清末民國時期的居多,題材主要為辛亥革命、日本侵略史和美女人物。從2017年開始,趙錚每年以個人名義向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捐贈自己的藏品。
  •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達2.3萬件(圖)
    大英博物館外景 攝影:於世文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的瓷器展櫃 攝影:於世文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藏的清青花扁壺 攝影:於世文  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已成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竟達2.3萬件。
  • 「潤澤華滋」,常熟博物館展民間藏家收藏的古代陶瓷
    6月8日,由常熟博物館主辦、常熟市收藏家協會協辦的「潤澤華滋——師竹居藏古陶瓷展」在常熟博物館開展。江蘇省文物鑑定專家組專家、收藏家協會名譽會長周公太說,「師竹居所藏古陶瓷最大的亮點是並不以經濟價值為取捨,而是能基本涵蓋各個歷史朝代,循著中國古代陶瓷史的足跡行進,在本色裡尋求真實。
  • 中國頂級博物館大全,值得收藏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發展比較迅猛。截止2018年年底,全國在各級政府備案的博物館就達到了5136家。每年新增的博物館都在180家左右。2018年,我國博物館參觀人數已經達到了10.08億人次。參觀博物館的人數同樣是迅猛發展。那麼,你知道國內最出名的博物館有哪些嗎?
  • 藏家收藏87件相關古地圖 證實釣魚島屬於中國
    因收藏二十多萬幅古地圖被譽為「世界古地圖第一人」,20多年來,譚兆璋一直從事古地圖的收藏和研究,藏圖種類有上千種,而且大多數都是原件。此前譚兆璋曾多次在香港、澳門等地展示過上百幅來自英、法、德、日的18世紀國際航海圖,證明中國是最早發現釣魚島列嶼的國家,享有對釣魚島列嶼的命名權、主權以及使用權,否定日本政府堅稱釣魚島列嶼是由琉球人古賀辰四郎私人發現並開發的荒謬說法。
  • 80後收藏國產老玩具千餘件 想開玩具博物館
    和童年時代玩具的「重逢」使巴借走上了收藏國產老玩具的道路。之後的一個多月裡,他每周都要到那家玩具店 「報到」一次,每次都用電動車載回一大箱。 「後來和老闆混熟了才知道,這些都是某玩具廠倒閉後的玩具出清,被我趕上了。這也就是我的第一批國產玩具藏品。 」巴借說。
  • 民間藏家收藏完整古籍上萬冊 欲籌建私人博物館
    日前,本報記者採訪了具有資深收藏經驗的洛陽古籍、碑帖收藏家晁會元,探究民間古籍的收藏情況。  記者 黃輝  與晁會元見面,適逢北京拍賣市場上古籍風行之時。晁會元看重了其中幾件,從洛陽專程趕來競買,雖然他並沒有在拍賣場上揮金如土,但其獨到的眼光和別具特色的收藏品,已讓行內人刮目相看。當天上午,晁會元就以一個相對不錯的價格在北京保利「廣韻樓」古籍拍賣專場上競得一件作品。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 多次向重要博物館捐贈重要...
    翁萬戈是清代政治家、大書法家翁同龢的第五世孫,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收集奠定,其中書畫、碑帖的收藏數量甚眾,並與中國近代史相映照。翁萬戈在2歲的時候,就接收了這筆巨額家藏。 延續和守望家族收藏,翁萬戈曾說,他是「守藏家」,不是收藏家。
  • 萬餘件藏品現身秦皇島海港區最大私人博物館
    在秦皇島市區四季青小商品城四樓,鬧中取靜,開了海港區最大的私人博物館——厚德齋博物館,裡面陳列著一萬多件藏品,相當一部分是秦皇島本地出土的,自5月免費向公眾開放以來,這裡受到很多藏家與愛好者的青睞。劉偉說,只要是文物的東西,哪怕在國外他想辦法坐幾次往返飛機也要把它拿到手,為的就是要發揚中國文化,傳承中國文化。乾隆年間藍色龍袍博物館內陳列著一件藍色的龍袍,是一件清代盛期乾隆年間的龍袍,是劉偉在2018年一次歐洲的大型古董拍賣會拍下來的。
  • 近40年收藏期刊 李紀從:要辦首家期刊專題博物館
    2016年4月,他的家庭曾獲得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稱號。   而今,收藏期刊創刊號的人不少,但像李紀從這樣愛好、收藏、閱讀、研究「四合一」的很少見。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專程去義馬市採訪了他。   藏室盤點:珍品看過來   李紀從的收藏,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
  • 海外奪寶、拍賣紀錄…盤點2012寧波收藏四大關鍵詞
    關鍵詞:海外奪寶  價值千萬元唐代壁畫由寧波藏家從日本拍回  新聞回放:龍年新年伊始  去年4月,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國家文物鑑定責任鑑定員徐濤,復旦大學教授、唐墓壁畫研究專家李星明和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文物鑑定專家陳根遠聽說有兩位寧波民間藏家赴日本斥巨資拍回一幅唐代壁畫,激動不已,立即相約來寧波考察,經過仔細比對鑑定,三位專家一致認為此畫為海外回流的唐墓壁畫真跡。曾經參與過唐武惠妃石槨被盜壁畫考證工作的徐濤告訴記者:至今為止,唐代壁畫從海外回歸故裡只有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