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常見的生活用品和裝飾品,一經藝術創作、融入文化元素,竹編製品就變身成了收藏品。昔日小眾珍玩的竹藝收藏,如今也蔚然成氣象。
寧波藏家金再軍是一位「骨灰級」竹藝收藏發燒友。他專收明清、民國年代的竹編。十多年來,他已收入上千件不同年代的竹編竹器精品。在收藏過程中,他一次次地體味到了時間的震撼、歷史的美感、文化的多元。
兩段難忘經歷
從義烏拉回三輛麵包車的竹胎漆器
只要有時間,金再軍就會駕車出門「淘寶」,福建、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省內的杭州、紹興、東陽、義烏、溫州、慈谿等地,都留下他尋覓的腳步。
有一次,金再軍出差義烏,辦完事後就去了古玩市場。在那裡,他發現,每家店裡都有竹胎漆器出賣。一打聽,原來這些竹胎漆器一直由專人收購,不知為何,那個買家半年沒來了,所以他還能在店裡見到這些竹胎漆器。
金再軍喜出望外,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把古玩市場上入眼的竹胎漆器全部買下———有四五十件之多。他總共租了三輛麵包車,才把這批精挑而得的竹胎漆器拉回寧波。
對金再軍而言,這是他收藏史上一次性收購竹器最多的一回。
為收方橋籃,
「賴」在藏家家裡不肯走
金再軍告訴記者,一次在朋友的陪同下前往餘姚方橋淘寶,遇上了一隻精美絕倫的方橋籃。
籃子的編織工藝怎一個「美」字了得。無論是籃身、籃蓋,還是籃環,每一個細節無不雕刻精細。令人驚訝的是,籃環上還有一個機關鎖,如果沒找到竅門,根本找不到鎖孔。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這隻方橋籃極致的工藝折服了。金再軍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將這隻方橋籃拿下。
當時,該方橋籃的藏家拒絕出讓的態度堅決,對金再軍說:「給你看一下可以,但是不賣。」於是,金再軍便開始與藏家周旋,從中午到晚上不斷地遊說;最後,乾脆「賴」在藏家的家裡不走了。
「我當時跟他說,像他這樣把籃子藏在家中,只能獨自欣賞,太可惜了;我把這隻方橋籃收走,以後開博物館時可以給更多的人觀賞……」藏家終於被金再軍的真情打動,將這隻方橋籃讓給了金再軍。
一籃一世界
從食盒中挖掘江南飲食風俗文化
竹編文化源遠流長。據考古發掘,戰國時期便有竹編出土,各代不斷豐富發展,到清中後期達到頂峰。尤其以四川、湖南、浙江、江西、廣東為主。金再軍收藏的竹編主要側重江南一帶。為了掌握更多的竹器收藏知識,他四處拜師求教。嵊州市工藝竹編廠廠長劉長泉、寧波市工藝竹編廠廠長馬喜友、浙江省竹編文化傳承人葉良康等人,都是他的良師益友。
在留傳下來的竹編實物中,尤以竹籃為最多。一籃一世界,小小物件呈現給世人的,是無盡的想像和歷史的印痕。他的藏品中有大量的黑漆描金竹編食盒。這些食盒外形雍容華貴,做工極其精美。盒蓋上的圖案好似戲曲裡的一個個場景,更像是一幅幅人物畫、山水畫。畫面各不相同,件件妙趣橫生。
食盒,自然與「食」有關。過去富貴人家盛宴,丫環們手捧食盒穿梭於廳堂與廚房間,打開盒蓋,把熱騰騰的美味佳餚捧到賓客面前。也有舊時婚俗,一般人家進行訂婚禮和完婚時,男方均要準備兩架大食盒,分別裝上酒肉和各式點心等,放得滿滿的,送到女方家中。可見,此物與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在金再軍的藏品中,除了單層的竹編食盒、竹胎漆器食盒以外,還有雙層、多層的寧波擔籃和提籃。花紋不同,樣式不同,作用也不同,如新娘出嫁時的轎前籃、與婚嫁有關的謝媒籃、小姐籃等。另外,生孩子送東西用哪種提籃,造房子要用哪種籃,端午去丈母娘家用什麼籃,中秋等節日送禮用什麼籃,都有講究。而清明節上墳,必定要挑上兩隻擔籃。此擔籃一般為二至四層,裡面放各種祭品。
最愛小清新
文玩竹藝種類豐富,令人痴迷
竹編編法多種多樣,有的技藝早已失傳,有的竹編又結合了竹刻、木雕、銅飾、繪畫、油漆等技藝,是一個藝術結合體。
「寧波盛產各種竹子,是竹鄉。寧波有著悠久的竹藝歷史,同時又文人輩出,文人與竹結合,產生了豐富的竹文化內涵。」文玩竹藝的小清新令金再軍痴迷不已。
金再軍收藏的文房藝術竹藝珍玩種類豐富,有書箱、筆筒、官帽盒、帽筒、筆擱、鎮紙、竹章等,也有書畫籮、將軍罐、翻黃竹刻、轎珠盒、樂器、竹根雕等。
如一件插筆用的竹器,是用空心竹管穿制而成,體積不大,但樣式奇巧。長方形,兩層,像個小柜子,一邊有四根高低不齊的竹管。櫃身上有兩扇小門,打開裡面是空的。據金再軍考證,這是一件文房用具,是插筆和放小文具的。古人將竹子的功能運用到文房,賦予了竹文化的功能。
金再軍還珍藏了一對竹刻帽筒。「興起於清朝鹹豐年間的『帽筒』,以製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器物之一。但帽筒以瓷器居多,竹製帽筒很少。」金再軍說道,「這對帽筒上面刻著一組遒勁的梅花,主杆分枝的布局恰到好處,花朵盛開,給人帶來古代四君子的想像。帽筒上還刻有時間、人物等款識,更凸顯了文人氣象。」
一個心願
辦一個竹藝博物館,傳承竹文化
眼下,金再軍收藏的各類竹藝藏品已達上千件。因家裡實在放不下,他只得借用朋友在寧海的一處四合院式的老房子,把所有寶貝一一編號,擺放起來。
「傳統竹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元素正在漸漸消失,特別是老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或離世,民間竹製作工藝瀕臨失傳,亟待我們挖掘和整理。」金再軍說,他的最大心願是辦一個竹藝博物館,以收集、展示、研究、開發中國傳統竹藝,將他收藏的明清以來的各類竹籃、竹編書箱、竹刻、竹製作,以竹子為主要題材的書畫等眾多藏品整合成一家綜合性博物館。
在金再軍的倡議下,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寧波市文藝家協會、鄞州區文聯及寧波中藝金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決定在鄞州區建立中國竹藝博物館。2013年9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發函批准在鄞州區建立中國竹藝博物館。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希望我們在現有竹藝藏品的基礎上,多方徵集竹編、竹雕、竹刻等竹製工藝品,將竹藝博物館建成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及竹文化的傳承、研究和保護基地。」金再軍透露,目前中國竹藝博物館網上博物館(zhuyichina.com)已經開設運行。
現在,他希望建一個實體竹藝博物館,讓更多的人感受我國傳統竹藝的文化魅力,從古代工匠的智慧裡,認識生活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