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南宋的滅亡和元朝的興起,經歷戰亂的成都憑藉蜀地獨特的人文氣息和雄厚的商業底蘊逐漸從戰爭的傷痛中恢復了元氣,錦江之上船帆來往穿梭,古廊橋之上設立元朝政府的稅務官站,這座古橋曾多次在馬可波羅的筆下被提及,也見證了當年成都商業興盛的景象。
古廊橋幾經興廢,最終在2003年得以「新生」,新建的廊橋似乎還要延續其昨天的興盛,廊橋欄杆護板上雕刻的梅蘭竹菊似乎也要襯託岀古橋雅韻的氛圍,四隻鎮水神獸威嚴地蹲守在廊橋入口兩側,並配以朱紅牌坊。略帶傷感的《廊橋賦》寫得也盪氣迴腸:「廊橋遺夢,夢系廊橋。萍水逢,生死戀。情書似青鳥,翩翩飛上廊壁。骨灰化粉蝶,悽悽繞過橋欄。盪氣迴腸……」
如今廊橋的驚豔是因入夜後燈光的璀璨,在燈火闌珊間,安順廊橋倒映在河水中,夜色迷離中亦真亦幻的橋,仿佛帶著昨天的回憶來到眼前,看錦城的繁華,廊橋月夢走進橋上的餐廳,憑欄而坐,要一杯清茶,賞月明水靜。
成都自古環水而居,橋就成為成都的一道景觀,曾幾何時錦江河上船影往來如織,古橋邊人影摩挲,出現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九眼橋就是其中的一座沿著濱江東路穿過安順廊橋,沿著河邊的絲管路向東,可以看到一座橫跨在河面之上的大橋,那就是一環路上的九眼橋。我拿著相機正在拍照,一位坐在身後長椅上的老人開口說道:「那是新修的大橋,老橋1992年就拆掉了。你前面下坡的地方,原來就是九眼橋碼頭。
九眼橋誕生在400多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橋形似長虹,橋下有九個橋洞,得名「九眼橋」。有關這座橋的傳說很多,鐵拐李在九眼橋升天的大腳印、橋下深不可測的「海眼」等,雖然這些民間流傳的故事說得有模有樣,但只是些坊間的趣談,近代的九眼橋,目睹了水運繁忙的景象,也目睹了那些以水為生的人們的悽慘人生。當年九眼橋一帶大煙館賭場興盛,那些身形消瘦的苦力們,把僅有的血汗錢揮霍在鴉片和牌桌上,可想那些輸光了錢被扔出賭館,因吸食鴉片如行廠走肉般的人們最終的下場。
民國末期的九眼橋一帶更是成都貧窮市井的寫照,如那些賣兒賣女的悲劇、那些衣不遮體的流浪者,使這裡被稱作舊成都的「人市歷史上的九眼橋還曾是淘客們追逐的寶地,據說當年張獻忠敗走成都時,曾將大量的金銀珠寶藏在九眼橋一帶,20世紀30年代曾進行大規模的打撈,幾經周折,從河底打撈起一頭石牛和一面石鼓,但就是沒有人們期昐的耀眼珠寶,從此九眼橋便流傳著「石牛對石鼓,銀子二萬五」,不知是調侃還是人們發自內心的期盼。
九眼橋最終在1992年被拆除,寶藏的秘密也許會永遠成為成都人心中的無限遐想。如今九眼橋邊成為一片燈光璀璨的世界,酒吧街的出現仿佛讓九眼橋一帶重現了古時的繁華,入夜後,逐漸變得喧囂的霓虹燈下是成都新的面孔。九眼橋下絲管路上的酒吧一家挨著一家,這裡有安靜的綠樹小院,也有縱情高歌的酒廊,性格各異的裝飾,帶給你足夠的愉悅感。
成都望江路每天川流不息,人來人往,遠遠看去,一派熟悉的城市景象。好在與錦江依水相伴,就在這一彎水路旁,卻擁有一片青翠的世界,這就是望江亭公園,市區最繁華地段上的一片寧靜。紅牆、翠竹和才女的傳說是望江亭公園最值得回味的地方。
錦江在城東拐了一個大彎,望江亭公園就在這個拐彎上的一角,沿著望江路,有幾處公園的入口,通常西南的主入口最容易尋到,走進公園,滿眼的綠色撲面而來,竹子是這公園裡最美的風景,在園中小坐是非常愜意的事情,長椅板凳邊,是筆直高大的竹,細心點你會發現竹葉有些寬有些窄,公園裡匯集了觀音竹、人面竹、大明竹、龍丹竹等眾多品種的竹子,百種竹子在園中「爭奇鬥豔」,對於愛竹之人來說,蜀南竹海太遠,來望江亭公園同樣可以感受到風過竹海的景致。
望江亭公園是錦江邊最大的一片竹林公園,「80後」的周姑娘已經記不清來過這裡多少次了,只記得每次徘徊在竹林間,思緒總會隨著風中的竹葉飄蕩。「望江亭公園就像我們大學(四川大學望江校區)的後花園,這裡真美。」周姑娘說道。
對於大多數遠道而來的遊客,才女薛濤的傳說才是公園的魅力所在。薛濤是唐朝後期的成都才女,官辦樂伎的身世和不幸的感情經歷是後人筆下對於才女的嘆息,一段飛蛾撲火般的短暫戀情,落得一襲道袍加身,絕於塵世之戀,在悽零中離開人間。她留給後世的不僅僅是詩詞間的陳韻回味,更有一片詩箋存世流傳,聰慧的薛濤為∫尋找一片能夠適宜書寫詩句的紙張,用成都常見的木芙蓉為原料,打漿造紙,命名為薛濤箋。公園內的薛濤井傳說曾為造紙取水之處,這種紙寫詩真的那麼好用嗎?我們自然不得而知,但是從古詩詞裡似乎可以判斷,才女的紙箋很受後人追捧,「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
這種粉紅色紙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唐朝詩人韋莊的《乞彩箋歌》的詞句間無不流露出對於薛濤箋的遐想登上園中的望江亭,憑欄遠眺,眼前是婉轉流淌千年的錦江水,身後是一片翠綠搖擺的無邊竹海,對於文人墨客,這裡是懷古探幽的好地方,對於普通遊客,這裡則是觀賞一片綠色竹葉海的靜園,風吹竹葉沙沙作響,滿園的竹色只為一人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