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之南有集鎮名為榮山,由榮山、蓮源二鄉撤併而成,清代隸屬新豐鄉,接壤宜黃,境內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飛禽走獸,河港縱橫交錯,撫河支流夢港即發源於南坑村山坊,故古橋遺存甚多,尤以三座石拱廊橋最為稱著,為撫州現存廊橋數量最多的鄉鎮之一。
廊橋亦稱虹橋、蜈蚣橋等,其特色是在橋上修建廊亭,可保護橋梁,同時亦可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祭祀等作用,可謂是集橋、亭、廟三者功能於一體。主要有木拱廊橋、石拱廊橋、木平廊橋、風雨橋、亭橋等。
筒車石拱廊橋,位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榮山鎮新街村委會,橫跨夢港,始建年代有待考證,重建於清代,長約15米,寬約3米,高約4米,兩墩三孔,船形橋墩,麻石構造,橋上建有廊亭,頂覆小青面瓦,裡面供奉神像數尊,門匾題有「水鏡寺」。
明代刑部主事陸岡作有《百三都榮山筒車橋記》。陸岡於明嘉靖二年癸未(1523)中進士,系姚淶榜,此榜臨川僅兩人中試,另一人是章袞。陸岡家族為科甲世家,父陸元,明正德五年(1510)舉人,官至慶元知縣,從子陸來宣,字伯旬,號平村,嘉靖乙酉(1585)舉於鄉選,署增城教諭,累擢為道州知州,卒於任。來宣篤信陽明之學,其答湯秩之書有雲,陽明子謂尊德性之外無學,某於此亦直謂,致良知之外無學矣,此孟子傳於子思,子思傳於曾子,曾子傳於孔子,孔子傳於堯舜,千數百餘年未嘗有異說也,蓋致良知正以尊德性也,後著《平村》等集多散佚,其詩文存者蓋百一雲。
望仙亭橋,位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榮山鎮新街村通往神嶺村古道上,距唐代樓撫山普潤禪寺(今婁山寺)不遠,建於明代,單孔麻石構造,橫跨高聳於樓滸港,上建有磚木結構風雨廊亭,頂部部分坍塌,亭身覆滿藤蔓,亟待清理修繕。如採用贛派建築傳統技術加以修繕,保持青磚黛瓦外觀,絕不失為一處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歷史建築景觀和鄉愁文化載體,亦可使平淡單調的田園風光增色不少。
南溪石拱廊橋,位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榮山鎮小雷村坑口,建於明代,一墩兩孔麻石構造,通橋長10.3米,寬3.52米,高3.7米,單孔跨度4.34米,在橋頭位置建有一座簡易橋頭堡,橋上建有穿鬥式木結構重簷風雨廊亭,頂覆小青面瓦,廊亭兩側安裝木製板壁,防止斜雨打溼橋面,在風雨廊中間設有藻井及佛龕,供奉觀世音菩薩。據筆者所知,類似的石拱廊橋崇仁清代「三川橋」已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縱觀南溪石拱廊橋整體保存完好,建造年代更早,造型古樸美觀,風格獨特,尤其是橋頭堡加廊橋組合形式較為少見,對研究古代廊橋建築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坑口,為黃氏族人聚落,僅有二三十戶人家,世稱南溪黃氏,南溪橋因此而得名。《南溪黃氏宗譜》記載:元至元年間,黃遠任從宜黃姑川遷此。
雙港橋
另據史料記載榮山還遺存有樓滸石拱橋、小雷村雙港橋、南源寺橋等古橋。相傳南源寺歷史悠久,據清道光三年《臨川縣誌》記載:「南源寺,唐開元中,僧喆如創。明萬曆中,僧廣週偕徒眾至寺,興修殿宇樓閣,規模宏壯,頓殊舊觀。明範季時詩:懶逐兒童載灑行,朅來蕭寺作清明。江湖萬裡此身健,風雨一春今日晴。露地野花雙戲蝶,並湖煙樹獨啼鶯。掛冠神武何時見,只合深藏諱姓名。」上述詞條所載「明範季時詩」有誤,《南源寺》一詩應為宋範季隨所作,其紹興二十二年任建昌軍(今南城縣)參軍,成都人,與陸遊善。因歷史上稱南源寺者頗多,故宋範季隨南源寺詩是否指此地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