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泰順廊橋:橋架山澗,意通古今

2020-12-05 新華社客戶端

半月談記者 魏一駿

「九山半水半分田」——穿行於滿目蒼翠的崇山峻岭和宛若仙境的雲蒸霞蔚間,才能切身體會位於浙南山區泰順縣的地理風貌。

為打破地理阻隔,也為往來的旅人提供遮風避雨、集市貿易的場所,古人在溪澗架起座座廊橋。高超精妙的營造手藝,讓一顆顆散落的「橋梁建造活化石」留存至今。當地通過積極保護,讓廊橋文化得以活態傳承,在現代文明中閃耀出經久不衰的光輝。

在浙江泰順拍攝的廊橋。泰順境內有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達30餘座,其數量之多、工藝之巧、造型之美,堪稱一絕

文物遺珍:崇山中的長虹飲澗

踩著潺潺溪水中的一排水泥矮墩,穿過被歲月打磨光滑的卵石路,佇立橋頭的兩棵參天古樹掩映著廊橋和老宅。小徑兩邊,村民的雜貨買賣一字排開;茶館裡,遊客品一杯綠茶,微風透過300多年前的廊橋吹來,時間在這一刻仿佛也慢了下來。

這是浙江南部泰順縣泗溪鎮下橋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澗橋一景。相傳,北澗橋原是一座狹窄的便橋。一日,兩個道士在橋上下棋,遇到一個婆婆帶著名叫「知州」的孩子路過此地。道士笑言:「此孩若有知州做,北澗橋上水漂流。」多年後,這個孩童果真當上了知州,在一次洪水過後,他帶領當地百姓重新修建了北澗橋。

如今,全長超過50米的北澗橋橋屋灰瓦紅身,飛簷走獸,橋下二水交匯。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是泰順廊橋的代表作之一。

木拱廊橋是浙江、福建山區大量使用的傳統木結構橋梁。這種北宋盛行的虹橋技術,可以說是我國古老造橋術的終章,也是國內橋梁建造史中罕見的活化石。

建造過程中不用一顆釘,越過三四十米甚至更寬的水面,橋中間也不用橋柱支撐。只用傳統榫卯,把同規格的杆件,別壓穿插:上面的一條縱梁壓在橫梁上,下面的兩條縱梁夾牢橫梁,這樣的許多「縱橫」編織在一起,橋梁固若金湯,承重奇強。

橋面上再加廊屋,雕梁畫棟,飛簷重閣,非但不增加橋的負擔,反而平添穩妥。因為這重量,正好壓制了拱橋結構特有的反彈力,於是廊屋和拱架珠聯璧合,渾然一體,方得「廊橋」深意。

得益於古人的智慧,「行道難」的無奈成了「高低嶺盡見清溪,長空一道飛虹度」的讚嘆。據統計,截至目前,泰順共有46座各個時期的廊橋,其中15座廊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儘管隨著技術飛速進步和交通方式的轉變,泰順木拱廊橋作為交通的功能已經日漸式微,但它仍以其獨特的方式發揮著價值。不僅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一睹風採,而且廊屋也成為當地百姓生活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村民們在前人集資修建的廊橋上,度過每個隆重的節日,祈求風調雨順。

立足當下: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2019年4月,在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和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主辦的「4·18國際古蹟遺址日主題活動」中,泰順廊橋——薛宅橋、文興橋、文重橋災後修復工程實踐項目,獲批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特別推薦項目。

「這次評選結果是泰順廊橋保護成果的生動體現。」泰順縣廊橋研究保護中心副主任莊通高興地說。2016年9月15日,受颱風「莫蘭蒂」影響,薛宅橋、文興橋、文重橋接連被洪水衝垮,在當地與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廊橋修復工作按國家文物局及省、市、縣各級文化部門既定目標科學有序推進,並全程引入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三座國寶級別的廊橋,讓鄉愁得以延續。

先人的智慧,經過千百年積累和沉澱流傳至今,卻也一度面臨保護和傳承的危機。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泰順廊橋才開始逐漸破解「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茅以升等專家學者到泰順實地考察後,認定北宋盛行於中原的虹橋技術並未失傳。泰順廊橋由此始有聲名,在2009年9月,「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加強保護刻不容緩。2012年11月,浙江泰順縣、慶元縣、景寧畲族自治縣,福建壽寧縣、屏南縣、周寧縣、政和縣等浙閩兩省7縣22座「閩浙木拱廊橋」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泰順縣境內的溪東橋、北澗橋、三條橋、文興橋等4座廊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點。

「7年來,7縣積極溝通協作、抱團申遺。」泰順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雷全勉說,泰順設立專門的申遺機構,建立廊橋保護站,舉辦7屆廊橋文化旅遊節、6屆中國廊橋文化論壇,活態傳承廊橋文化內涵。

連通未來:以傳承弘揚為己任

泰順本地80後創客吳直場自小對廊橋懷有濃厚的興趣。在2019溫州國際時尚文博會上,他和團隊研發的北澗橋、文重橋、薛宅橋等廊橋3D立體拼圖成為市民追捧的爆款。20分鐘快速拼裝的廊橋模型,既讓市民了解廊橋結構原理,又適合動手組裝。不到5天,100多套廊橋模型即告售罄。

目前,泰順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文創方式接過廊橋文化傳承的接力棒,讓廊橋名片釋放更多經濟效應。在數位技術和學術力量的支持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項目要素、工藝流程、技藝特點、民俗禁忌、工具實物等得以真實記錄與完整呈現。

從古到今,廊橋連接的不只是山道和水澗,更溝通了山外的世界。

橫跨於水面之上的廊橋如飛虹連接了河流兩岸,也成為大陸與臺灣傳統文化交流之橋。2018年10月,由浙江泰順廊橋文化協會等民間組織捐建的泰順廊橋在臺灣南投縣集集鎮舉行「上梁儀式」。這是泰順廊橋首次在大陸以外興建的案例,該橋建於集集鎮的清水溪之上,取名「浙江泰順廊橋」。

此次建造的主要負責人是浙江省級非遺傳承人曾家快。他說,南投縣集集鎮的相關人員曾多次到泰順參觀交流,深感廊橋之美,因此這座廊橋的外觀造型主要參照泰順泗溪的北澗橋進行設計,是以泰順廊橋為模板的「兄弟橋」。

「造橋是份手藝活,也是份良心活。我有信心,臺灣的『浙江泰順廊橋』至少可以完整存在200年。」曾家快的語氣中,透露出沉穩和篤定。

風雨廊橋,今古情懷。泰順山間的一座座廊橋,靜默無語見證歲月流轉,守望世事變遷。

相關焦點

  • 泰順現有廊橋九百多座,不愧是廊橋之鄉!
    泰順,意為「國泰民安,人心歸順」,明代宗賜名。由於泰順多山,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從瀋海高速下來,過了分水關,車外的泰順是山高路遠,群峰疊翠。據查,泰順縣境內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資料顯示,泰順全縣現存廊橋共計958座,光是解放前建造的就有400多座,可謂是真正的廊橋之鄉。而泰順最負盛名的廊橋有四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位於泗溪鎮的北澗橋、東溪橋,亦稱泗溪姐妹橋或師徒橋。到泰順看廊橋,這次應該是第四次了。這一次主要也是陪同事。同事來溫州十幾年,一直沒有來過泰順。
  • 泰順氧你、泰順氡泉、泰順廊橋、泰順木偶……「走走泰順·一切都...
    今天,「走走泰順·一切都順」泰順旅遊杭州推介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一幕「從泰順走向自然」的情景短劇,充分展示了泰順綠水青山下的美麗畫卷。泰順最讓人嚮往的是這裡的空氣。在泰順有一句名言:你儘管來,我負責氧你。
  • 廊橋、碇步、古村 溫州泰順風情萬種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溫州泰順地處浙江南部,由於險要的地理位置,這裡遠離了歷代的戰火硝煙,逶迤百裡的綠水青山之間,深藏著眾多絕美的古村落。泰順山川眾多、溪流縱橫,橋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溫州泰順有「中國廊橋之鄉」的美譽,域內有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時期的木拱廊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堪稱一絕,也是《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結構的再現。除了大家熟知的廊橋,仕陽鎮溪東村還有一種橋,它們沒有廊橋那麼華麗的外表,但卻是深山小鎮裡最不可或缺、最踏實的一種出行方式。碇步,是一種簡易的橋梁,屬於堤梁氏橋,這一古老技藝始於唐宋時期。
  • 中國古建築攝影攻略(一):泰順廊橋、景寧古剎
    一起跟隨攝影師的鏡頭,走進浙南的泰順、景寧,去看看廊橋和古剎之美吧。 行攝路線:溫州——景寧縣(時思寺)——泰順(廊橋)——溫州泰順廊橋
  • 泰順70多座廊橋,為何我偏偏對它情有獨鍾?
    ——【廊橋遺夢】工作之餘,空閒的我想找點樂子來放鬆放鬆自己,權當這兩天加班給自己的犒賞了。打開電視,最近都在看老片子,在找片子的過程中,看見有推薦【廊橋遺夢】。嘶,這可以,好久沒看了,可以重溫重溫。這是一部有關廊橋柏拉圖式的悲傷愛情故事,故事中間只有感傷。
  • 泰順廊橋不是「遺夢」 這兒有美麗風景
    溫州多地普降暴雨,水量激增,文成、泰順等多發洪水。泰順三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宅橋、文重橋、文興橋被衝垮,讓全市人民無限牽掛。幸運的是,被衝廊橋大的木構件全部找到,每座廊橋都儲備了大量的3D掃描數據和數碼資料照片,籌款行動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被毀的三座廊橋有望「修舊如舊」。一座廊橋,一個身姿,一段歷史,座座廊橋猶如瑰寶。盤點泰順廊橋,以紀念泰順被衝垮的廊橋。
  • 泰順91 歲老人周萬鞏,泰順鐵打的「廊橋迷」
    幾十年來,他認真鑽研廊橋知識,積累了豐富的廊橋建造和保護的經驗。當被問起如何與廊橋結緣,周萬鞏老人回憶道,「自己當過兵、行過醫、教過書。人生漫漫,幾度逆旅他鄉,對家鄉泰順飽蘸深情,我深為屹立百年不倒、享譽中外的廊橋感到自豪。」
  • 泰順廊橋不遺夢,白鶴飛渡竹裡畲鄉,共賞烏巖嶺裡好風光
    泰順,位於浙江南部,隸屬溫州,枕山近海,區位獨特,東鄰蒼南,南界柘榮,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縣,取「國泰民安、人心效順」之意。然,在泰順人心目中,「泰順」二字更像是他們心底的渴望,否極泰來,平安順遂。因為在以往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泰順這個地方都是「不太順利」的,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這裡遺世而獨立,好山好水無人問津,只能孤芳自賞。
  • 浙江泰順:廊橋氡泉「雙劍合璧」 全域旅遊「華麗蝶變」
    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泰順感受山川自然、小城文化的魅力,廊氡國旅創建推出了網紅小沙灘、趣味遊船、篝火晚會、廊橋燈光秀、蝴蝶谷等業態產品。泰順廊橋氡泉省級旅遊度假區管委會黨組書記張德宇介紹,結合「氡泉」、「廊橋」,並通過美麗工程建設而成的度假區,大大提升了區內居民的幸福感。
  • 修繕保護和民間造橋行動 泰順廊橋有了新的傳承
    於是,周萬鞏就開始做起了廊橋的業餘宣傳員,給遊客講解廊橋的構造以及廊橋的歷史、軼事。  數年間,周萬鞏到處搜集有關泰順廊橋的資料和圖片,最終於2003年5月,在北澗橋旁租了一間房屋辦起了義務的「廊橋文化展覽廳」,每逢遊客到他的展覽廳內,他都詳細為他們介紹泰順廊橋的有關知識。從那以後,他就紮根北澗橋畔,一直擔任廊橋文化義務講解員至今。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業餘宣傳員一做就是8年。
  • 秋高氣爽 不妨到泰順的「國石故裡」去看看龜湖廊橋
    如果你喜歡廊橋,也喜歡泰順石,在這樣秋高氣爽的季節,不妨去泰順縣的「國石故裡」——龜湖鎮走走。這裡不僅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蠟石之都」,也有全國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你或許會一邊感嘆大自然的造物之神奇,一邊感嘆泰順民間建橋師傅技藝之高超。
  • 好玩民宿在泰順|廊橋、木偶戲、唐式婚服、遊泳池……時尚古典並存...
    而所有的嚮往都因為好玩民宿而成為美好好玩民宿在泰順第六期帶你一起走進月籠溪沙月籠溪沙位於泰順縣泗溪鎮廊橋文化園,是南宋時期林家十八學士的花園和私塾地改建而來,距離「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僅50米,是泰順非遺體驗最佳的民宿之一。
  • 中國古建攝影攻略:泰順廊橋、景寧古剎|雪花純生古建築攝影大賽|...
    一起跟隨攝影師的鏡頭,走進浙南的泰順、景寧,去看看廊橋和古剎之美吧。>泰順廊橋 宋風遺骨雅韻悠長1/1600s,ISO1600,F/5.6有幸的是,泰順不僅保留了廊橋本身,還代代延續著廊橋文化,可以說廊橋在泰順依然鮮活著。市聲不絕於耳,孩童們在橋內你追我打,小情侶們憑欄軟語溫存,老婆婆茶葉蛋的香味兒混合著泗水特有的清新味道瀰漫開來,飄過橋頭的茶館,繞過橋畔的古樟樹,帶著暖暖的氣息撫平了每一位遊人的內心。
  • 浙江未通高速的縣城,被譽為「中國天然氧吧」,是中國廊橋之鄉
    泰順在明景泰三年設縣,取「國泰民安、人心效順」之意,這裡距離浙江杭州432公裡,距溫州市區152公裡,這裡是國家生態縣,縣域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很適合來這裡養生,最有名的是這座廊橋,目前,全縣共有970多座橋,古廊橋33座,15座古廊橋和「仕水性能30700分;步」已被登記為國家級文保部門
  • 泰順再添新廊橋 洲嶺岐鳳橋圓橋 
    隨後,村民們踏上廊橋,寓意福氣滿身,從此暢通無阻。   岐鳳橋採用雙排柱建造,總跨度28米,橋面寬近5米;整個壩體建設及橋身建造總投入150多萬元,歷時三年,秉承泰順廊橋傳統建造風格   據悉,泰順現有古廊橋3
  • 吳京謝楠都被驚豔到旅遊景點——中國廊橋之鄉溫州泰順
    泰順,中國廊橋之鄉,也是「中國最美鄉愁」旅遊目的地,與福建毗鄰。 泰順廊橋 泰順廊橋又稱「虹橋」泰順現存古廊橋33座,其中15座古廊橋和「仕水碇步」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數量之多為全國之最。因此, 泰順又被譽為「 中國廊橋之鄉」、「 中國古橋梁博物館」。
  • 天地造化生奇石,泰順國保廊橋與龜湖大峽谷都藏在這裡
    泰順石裡的國保廊橋泰順為世界廊橋之鄉,縣域內存有33座古廊橋。座座廊橋如飛虹橫跨如畫山水間,是泰順獨特地域歷史文化的承載和象徵,是泰順的文化圖騰。溪東橋 / 林少兆而有這麼一座廊橋,它不在山水之間,不是能工巧匠所作。這座廊橋來於地底,生於自然,被挖掘石頭的石頭商人發現,現在珍藏於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梅青鬆手中。
  • 旅遊好去處:泰順雖是廊橋之鄉,但是這些風景更能讓人大飽眼福!
    旅遊好去處:泰順雖是廊橋之鄉,但是這些風景更能讓人大飽眼福!泰順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和福建靠的很近,但誰又能想到它所佔據的位置曾是江西南山區上的一處交通要道,就算現在世事變遷,它的底蘊始終沒有絲毫的改變,縱然這裡的人口不怎麼多,但泰順這裡的歷史文化卻絲毫沒有改變,全國最美的廊橋群和豐富多樣的古村落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細細在這片土地上欣賞著它的風光,又何嘗不是幸運,它的每一種美麗都會讓人浮想聯翩,今天,咱們就來介紹一下泰順那些不容人們錯過的精華景觀
  • 浙江溫州主要旅遊景點(雁蕩山、楠溪江、泰順廊橋、天台山)遊記
    泰順有30多座拱橋,它們不需要鉚接,只需要依靠木材的結構強度來保持平衡和穩定,泰順廊橋以其工藝精湛、造型優美、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坐落於世界橋梁發展史的絕對位置。走廊橋,一般指有走廊的橋梁,溫州泰順廊橋梁大致可分為編織梁木拱橋、八柱木拱橋、木扁廊橋和石拱廊橋,其中編織梁木拱廊橋文化價值最高。
  • 浙江泰順唐代廊橋上遊藏養豬場 汙染嚴重(圖)
    在泰順洲嶺鄉和垟溪鄉交界溪上,橫跨著一座古樸優美的廊橋。因古時由三條巨木為主梁,跨溪架設而成,由此得名「三條橋」。  這座「三條橋」的來頭不小,當年在拆舊橋時發現有貞觀年號的舊瓦,因此被猜測可能建於唐代,是泰順縣文獻記載歷史最早的橋梁。2006年,它作為泰順廊橋的15座單體之一,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