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保護和民間造橋行動 泰順廊橋有了新的傳承

2020-12-10 浙江新聞

  泰順廊橋溪東橋。

  浙江日報訊 曾幾何時,一部《廊橋遺夢》大片的熱播,掀起了一股「廊橋熱」——隱逸在泰順山區的廊橋名聲鵲起,被千萬人探尋。如今,在泰順,一系列的修繕、保護和民間造橋行動,讓沉寂千年的廊橋又有了新的傳承。

  邂逅

  煙雨濛濛時節,筆者有幸在「中國廊橋之鄉」的泰順縣圓了廊橋夢。廊橋如虹,高懸溪澗,與青山、碧水相互輝映,曾經的陌生,立刻化為莞爾一笑。

  在泰順眾多的廊橋中,最為世人推崇的莫過於橫跨東溪和北溪上的「世界獨一無二泗溪姐妹橋」——溪東橋和北澗橋,它們分別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和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

  周邊的鄉親告訴我們,關於姐妹橋之稱的由來有三:一是兩橋由同門師徒所建,姐橋當年祖父建,妹橋其後代子孫建,橋梁風格好像姐妹二人同一母親所生;二是兩橋外表形象和內部結構都非常相似,好像兩姐妹的長相與性格都很相像;三是她倆相距不到2公裡,好像兩姐妹同居住在一個地方。

  位於東溪上遊的溪東橋已有四五百年歷史了,是迄今浙南發現最早有確切記載始建年代的編梁木拱廊橋。橋屋構架簡樸,出簷深遠。橋身兩頭翼角飛挑,猶如巨龍般飛向對岸雲霧繚繞、層層疊翠的峭壁,又在巨石前戛然而止,壯觀的氣勢讓人忍不住從心底發出一聲驚嘆。

  踏著被歲月打磨得十分光滑的石階走入有木廊遮風擋雨的甬道,登上樓閣極目四望,清風送爽,橋下流水潺潺,羅坊青山碧水盡收眼前,心曠神怡。溪水、石階、古樹和木廊橋,古色古香聚集到一處,再加上青山綠水相互交映,儼然就是一幅古意盎然的宋畫。

  而北澗橋紅色漆木的橋身,還有宮殿式重簷的設計,猶如一位嬌麗無比的新娘,被譽為「世上最美麗的廊橋」。橋長50多米,寬有5米之多,高有11米多,橋屋20間,形似架在河上的一座長條型屋子,氣勢如虹,有詩家形象地留下了「長虹飲澗,新月出雲」的讚譽佳句。

  更令人驚奇的是東首橋頭襯託著兩棵古樹,其中一株樟樹已有上千年的樹齡,至今還是葉茂參天,此樟樹泥底下同生一根,出土面分成兩杈,上杈7.7米,下杈5.5米;另一棵為烏桕樹,雖說烏桕樹到處都有,但長得這麼高大的極為罕見。她們幾百年來形影不離,猶如一把巨傘,把廊橋掩遮了大半,綠樹紅橋,輝映成景。粗大的樹根緊緊抱在橋臺的巖石上,洶湧的洪水也衝不垮廊橋,實乃名副其實的「守橋衛士」。

  從古樟樹下往上,就是當年橋頭的街市。如今這裡還保留著幾間古民房,店堂式的造型結構,往昔為人們購買日常用品提供了諸多便利,如今山貨洋貨都在此交易,引得眾多遊客駐足。東西兩邊入口處,各有幾方石碑,大都記載著歷次重修廊橋的功德,最近的一次是在1986年。

  雖非旅遊旺季,橋上也不冷清。10多位來自上海的老年遊客,聚在一起合影留念,手撫過廊間椽木之隙、目光流轉於神龕與斑駁的壁畫之際,不時發出嘖嘖讚嘆聲。橋頭店鋪下,老人們閒坐聊天,幾位婦女一邊做針線活,一邊領著孩子玩耍。許多過橋人,偶爾坐在廊靠椅上小憩、暢談。細雨濛濛中,閒閒地倚靠著廊柱望橋外的景致,更有一種朦朧之美。

  走下北澗橋,跨上另一座造型特殊的橋。遠看好似一個石頭樁子浮出水面,卻是一座可以過河的橋,原來這就是全亞洲最長的「琴橋」——仕水石丁步。

  當地人為「琴橋」作了一首打油詩:「遠看一條線,近看像拉鏈。細看是琴鍵,好像樓梯浮水面。」倒也貼切。別看這座「琴橋」看似簡單,卻也有200年歷史了。石碇共有223步,每步由兩塊平整條石塊砌成,平行分高、低兩級,可供二人交會而過。每塊石碇相隔0.6米,剛好是一個成年人步跨的長度,因此這條「琴橋」加起來的總長度有130米。至於為什麼會建造這樣造型特殊的橋,聽說因為河水寬闊,水量太大,不太適宜建造跨河廊橋,因此古人因地制宜,將一個個石樁釘在水面下,成為這種特殊的碇步橋。

  庇護

  作為人類的遺產,這些分布在青山碧溪間,已被解開神秘面紗的廊橋,依舊保持著優美的線條、迷人的風韻,但也更像一位老者,在經歷風雨滄桑後,顯得氣質大度、從容悠閒。青山綠水、廊橋古意,還有周邊那年代久遠的古廟古道,勾勒出渾然天成的美景。

  而一橋飛架兩岸,竟然是不用鉚釘連合,只需相同規格的杆件,互相撐壓搭接而成,實在讓人驚嘆。雖然開始站在廊橋上會覺得有些戰戰兢兢,但實際上利用受壓產生的摩擦力,使得構件之間越壓越緊,整座廊橋也堅固異常。最讓人驚嘆的是先人巧奪天工的建橋技藝,最讓人感動的是後人對歷史文物的保護和愛惜。

  「老百姓都覺得廊橋是祖宗留下的東西,應該好好保護。」泰順縣文廣新局局長雷國金告訴我們,「87歲的離休教師、泗溪鎮居民周萬鞏,是一位不能不提的廊橋鐵桿粉絲。」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不斷有專家學者到泗溪姐妹橋考察。周萬鞏就跟著他們,聽他們詳細介紹廊橋的建築學美學價值。慢慢地,他就迷上了廊橋,並且開始研究廊橋和廊橋文化。隨著廊橋研究的深入,他很想將研究成果與人分享。於是,周萬鞏就開始做起了廊橋的業餘宣傳員,給遊客講解廊橋的構造以及廊橋的歷史、軼事。

  數年間,周萬鞏到處搜集有關泰順廊橋的資料和圖片,最終於2003年5月,在北澗橋旁租了一間房屋辦起了義務的「廊橋文化展覽廳」,每逢遊客到他的展覽廳內,他都詳細為他們介紹泰順廊橋的有關知識。從那以後,他就紮根北澗橋畔,一直擔任廊橋文化義務講解員至今。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業餘宣傳員一做就是8年。如今,周萬鞏每個月還因為這個展覽廳而自費支出近千元費用。

  泰順人民對於廊橋文化表現出的那種由衷的熱愛讓人心生感慨。這些古廊橋飛架在歲月流水之上,接通了古代與現代,接通了生老病死,抑或在潛意識裡,這就是古廊橋最吸引遊客的地方。

  隨著泰順廊橋旅遊的升溫,文物部門對廊橋保護也日益重視。據雷國金介紹,早在2008年,文物部門就給泰順境內15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的廊橋分別配備了文保員,負責日常的廊橋維護、遊客人數控制、防火等。林上照和陳志剛就是「泗溪姐妹橋」文化保護站的文保員,兩個人長期在那裡工作,泗溪周邊的廊橋都歸他們管理。他們需要每天巡查、定期維修、撒藥等,因為木製結構的廊橋很容易招白蟻,颱風過後的山洪、防震等問題都需要時時關注。

  與廊橋文物本身保護相關的是對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保護。雷局長介紹,泰順即將啟動中國廊橋博物園建設項目,目前博物園暫定選址於泰順縣城郊區,佔地1000多畝。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董直機,將帶著徒弟進園建橋,既能夠確保新建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藝,又能夠為傳承廊橋營造技藝提供實踐機會。

  87歲的董直機是唯一健在的能建造木拱廊橋的民間匠人,他如今有個小小的技藝展室,不足10平方米。從外面不仔細看,會以為那是個路邊賣雜貨的小門面。兩層的擋板,上一層可拆卸,屋頂有橫牌,上有兩行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泰順編梁木拱橋紀念室」。紀念室左側豎排還有一行字:廊橋模型出售。

  發現掌握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工匠之後,泰順縣文化部門多次組織有關人員討論和制定搶救性保護方案。考慮到董直機師傅年齡偏大、建橋手藝後繼無人等情況,縣文化部門決定通過建造新廊橋的方式,鼓勵董師傅收徒授藝,把這瀕臨失傳的手藝傳承下去。

  雷局長說,「董師傅現在年紀大了,也造不動了。所以新廊橋的建造工作將由董師傅指揮,其他木匠徒弟操作來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藝按照嚴格的程序,通過師傅對學徒的口傳心授或是作為家族手藝而代代相傳。這些家族在木拱橋的修造、維護和保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建橋,董直機收了5名徒弟,把建橋手藝傳給了他們。此外,泰順年輕木匠曾家快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也掌握了木拱橋的營造技藝。泰順掌握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的工匠由原來的1人增至7人。這個本已處於瀕危邊緣的非遺項目,通過建橋、藝人收徒授藝、保護和傳承,出現了轉折。

  傳承

  泰順廊橋因其結構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由此,橋梁專家們確認北宋盛行的虹橋技術並未失傳。堪稱世界橋梁史上木結構橋梁的傑出典範的泰順木拱廊橋,也就有了「橋梁活化石」之譽。

  在如今尚有造橋藝人及再傳弟子行世的泰順,其造橋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急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泰順人民正不遺餘力地關注傳承本土文化,以廊橋為核心,以廊橋為媒介,圍繞在「廊橋」周圍,不斷進行對本土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現、整理、研究和保護。

  作為文物本身,廊橋有著它科學、歷史、文化三個方面的價值體現。但其背後又蘊含著包括營造技藝、形制特色、歷史背景、民俗內涵等非物質文化層面的東西,構成了「廊橋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技藝的傳承離不開廊橋文化的活態傳承。「我們也在不斷嘗試將廊橋文化融入影視劇作品,比如以廊橋為背景的電影《情緣廊橋》今年可以製作完畢。」雷國金說。

  圍繞古廊橋還有一些由民眾參與的民俗活動,如每座廊橋中間都有神龕,每個節日或者初一、十五都有祭祀活動。在古代,泰順每座廊橋的香火都非常旺,那是善男信女們的精神寄託,折射出鄉民們祈盼美好的心理,代表著一種鄉土感情。如果是建在村口的廊橋,又往往會成為當地百姓交流、聚會的中心,甚至還形成一定規模的集市……在泰順民間,這些至今還都在傳承。廊橋的特殊建築及當地鄉民古樸的民風民俗等,形成了獨特的廊橋文化。

  如果不是因為有廊橋,泰順可能至今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深山村野,一道道廊橋風景遺落山林,靜靜守候著歲月的時光。如今,因為「廊橋」這個浪漫的名字,泰順已被世界所熟悉。

  風雨廊橋,幾多夢想。勤勞的先民們智慧非凡建造了它,人民群眾懷著深厚的感情保護著它,廊橋方得以一代一代地完好傳承下來。多少令人神往的故事,已無從考證,多少美麗的傳說如山中霧靄般漸漸散去,唯有一座座廊橋還執著地佇留在原地,信守著往日的諾言,世世代代承載著風雨挺立如斯。

相關焦點

  • 半月談丨泰順廊橋:橋架山澗,意通古今
    當地通過積極保護,讓廊橋文化得以活態傳承,在現代文明中閃耀出經久不衰的光輝。在浙江泰順拍攝的廊橋。泰順境內有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達30餘座,其數量之多、工藝之巧、造型之美,堪稱一絕文物遺珍:崇山中的長虹飲澗踩著潺潺溪水中的一排水泥矮墩,穿過被歲月打磨光滑的卵石路,佇立橋頭的兩棵參天古樹掩映著廊橋和老宅。
  • 【非遺】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中國數字科技館
    》,政府和當地民眾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經過多年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得以活態傳承。就像溪水快要流到盡頭,大雨降臨:2009年,木拱橋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的彩虹,這種社會認同和價值重估,讓在廊橋上行走幾百年的人們,更加專注於廊橋的復興,為古老技術的恢復傳承,奔走呼號,團結所有力量,利用一切平臺,如同歷代先賢們造橋時的殫精竭慮,群策群力。
  • 泰順再添新廊橋 洲嶺岐鳳橋圓橋 
    隨後,村民們踏上廊橋,寓意福氣滿身,從此暢通無阻。   岐鳳橋採用雙排柱建造,總跨度28米,橋面寬近5米;整個壩體建設及橋身建造總投入150多萬元,歷時三年,秉承泰順廊橋傳統建造風格   據悉,泰順現有古廊橋3
  • 泰順70多座廊橋,為何我偏偏對它情有獨鍾?
    ——【廊橋遺夢】工作之餘,空閒的我想找點樂子來放鬆放鬆自己,權當這兩天加班給自己的犒賞了。打開電視,最近都在看老片子,在找片子的過程中,看見有推薦【廊橋遺夢】。嘶,這可以,好久沒看了,可以重溫重溫。這是一部有關廊橋柏拉圖式的悲傷愛情故事,故事中間只有感傷。
  • 中國古建築攝影攻略(一):泰順廊橋、景寧古剎
    中國古建築,總有種能讓人瞬間沉靜下來的魔力,它們千百年來固守著最傳統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為我們保留著最本真的美好。一起跟隨攝影師的鏡頭,走進浙南的泰順、景寧,去看看廊橋和古剎之美吧。NIKON D5200,1/100s,ISO400,F/11北澗橋、溪東橋:泰順的「大喬小喬」北澗橋,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被稱作「中國最美的廊橋」。43米的大跨度、遠離水面的高度,飛簷翹角的姿態,使得其有種展翅欲飛的感覺。當然,被稱作最美廊橋也是和其環境密切相關的。
  • 泰順氧你、泰順氡泉、泰順廊橋、泰順木偶……「走走泰順·一切都...
    今天,「走走泰順·一切都順」泰順旅遊杭州推介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一幕「從泰順走向自然」的情景短劇,充分展示了泰順綠水青山下的美麗畫卷。泰順最讓人嚮往的是這裡的空氣。在泰順有一句名言:你儘管來,我負責氧你。
  • 泰順廊橋不是「遺夢」 這兒有美麗風景
    溫州多地普降暴雨,水量激增,文成、泰順等多發洪水。泰順三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宅橋、文重橋、文興橋被衝垮,讓全市人民無限牽掛。幸運的是,被衝廊橋大的木構件全部找到,每座廊橋都儲備了大量的3D掃描數據和數碼資料照片,籌款行動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被毀的三座廊橋有望「修舊如舊」。一座廊橋,一個身姿,一段歷史,座座廊橋猶如瑰寶。盤點泰順廊橋,以紀念泰順被衝垮的廊橋。
  • 綠色發展看泰順·小康故事⑥「土」中帶著潮與新,看泰順鄉村振興的...
    有著數百年制陶歷史的大安,制陶從業者最多時曾達數百人。尤其是大丘坪村,不僅有保存較完整的柴窯和大批古民居,還保留傳統的手工制陶技藝。近年來,得益於當地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挖掘再利用,原本沉寂的小山村藉由「土陶文化村」這張「土」名片煥發出新生活力。
  • 秋高氣爽 不妨到泰順的「國石故裡」去看看龜湖廊橋
    如果你喜歡廊橋,也喜歡泰順石,在這樣秋高氣爽的季節,不妨去泰順縣的「國石故裡」——龜湖鎮走走。這裡不僅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蠟石之都」,也有全國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你或許會一邊感嘆大自然的造物之神奇,一邊感嘆泰順民間建橋師傅技藝之高超。
  • 旅遊好去處:泰順雖是廊橋之鄉,但是這些風景更能讓人大飽眼福!
    泰順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和福建靠的很近,但誰又能想到它所佔據的位置曾是江西南山區上的一處交通要道,就算現在世事變遷,它的底蘊始終沒有絲毫的改變,縱然這裡的人口不怎麼多,但泰順這裡的歷史文化卻絲毫沒有改變,全國最美的廊橋群和豐富多樣的古村落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細細在這片土地上欣賞著它的風光,又何嘗不是幸運,它的每一種美麗都會讓人浮想聯翩,今天,咱們就來介紹一下泰順那些不容人們錯過的精華景觀
  • 泰順廊橋保護擬禁七項行為 違者最高罰5萬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5月7日,記者從泰順相關部門獲悉,《溫州市泰順廊橋保護條例》正式列入溫州市人大、溫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立法工作計劃,泰順縣人民政府已完成該《條例》草案初稿,並在溫州市人民政府網站公布該《條例》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泰順廊橋不遺夢,白鶴飛渡竹裡畲鄉,共賞烏巖嶺裡好風光
    泗溪廊橋歷史長河裡的泰順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們出外行走十幾裡都難以見到人煙,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裡程的大路邊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蝕,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
  • 泰順91 歲老人周萬鞏,泰順鐵打的「廊橋迷」
    幾十年來,他認真鑽研廊橋知識,積累了豐富的廊橋建造和保護的經驗。當被問起如何與廊橋結緣,周萬鞏老人回憶道,「自己當過兵、行過醫、教過書。人生漫漫,幾度逆旅他鄉,對家鄉泰順飽蘸深情,我深為屹立百年不倒、享譽中外的廊橋感到自豪。」
  • 泰順現有廊橋九百多座,不愧是廊橋之鄉!
    ,顧名思義,就是有屋簷的橋,最早知道有這麼一種橋應該是從美國電影《廊橋遺夢》中。資料顯示,泰順全縣現存廊橋共計958座,光是解放前建造的就有400多座,可謂是真正的廊橋之鄉。而泰順最負盛名的廊橋有四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位於泗溪鎮的北澗橋、東溪橋,亦稱泗溪姐妹橋或師徒橋。到泰順看廊橋,這次應該是第四次了。這一次主要也是陪同事。同事來溫州十幾年,一直沒有來過泰順。
  • 中國古建攝影攻略:泰順廊橋、景寧古剎|雪花純生古建築攝影大賽|...
    中國古建築,總有種能讓人瞬間沉靜下來的魔力,它們千百年來固守著最傳統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為我們保留著最本真的美好。一起跟隨攝影師的鏡頭,走進浙南的泰順、景寧,去看看廊橋和古剎之美吧。1/100s,ISO400,F/11北澗橋、溪東橋:泰順的「大喬小喬」北澗橋,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被稱作「中國最美的廊橋」。43米的大跨度、遠離水面的高度,飛簷翹角的姿態,使得其有種展翅欲飛的感覺。當然,被稱作最美廊橋也是和其環境密切相關的。
  • 「民間民俗·多彩浙江」 ——泰順「六月六」文化旅遊節邀您去
    溫州市人大民宗僑外委、市政協民宗委、市民宗局和泰順縣有關領導,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相關處室負責人,各縣(市、區)民宗局相關負責人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上,金國平代表溫州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對泰順「六月六」文化旅遊節的舉辦表示祝賀!同時指出,近年來,溫州市各地立足傳播民間信仰正能量,按照傳承精華、豐富內涵、創新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民間信仰「一場所一景觀一故事」創建。
  • 浙江省資訊|溫州不止有皮革廠,還有「世界上最美的廊橋」?
    浙江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溫州不止有皮革廠,還有「世界上最美的廊橋」?浙江溫州不僅有眾人皆知的皮革廠,還有「世界上最美的廊橋」。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裡不僅僅景色秀美、古典建築隨處可見,有著「東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中,還建有一座座古老的廊橋。吸引著國內外的大量遊客先來遊覽。北澗橋現在已成為泰順著名的旅遊景點,置身其中,北澗橋顯得那麼的古樸,精緻,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造橋的精湛技藝。
  • 吳京謝楠都被驚豔到旅遊景點——中國廊橋之鄉溫州泰順
    泰順,中國廊橋之鄉,也是「中國最美鄉愁」旅遊目的地,與福建毗鄰。泰順現存古廊橋33座,其中15座古廊橋和「仕水碇步」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數量之多為全國之最。因此, 泰順又被譽為「 中國廊橋之鄉」、「 中國古橋梁博物館」。
  • 溫州不止有皮革廠,還有「世界上最美的廊橋」,迄今已350年歷史
    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這裡風光秀美、遍布古蹟,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在這秀美的山水間,就有一座座古老的廊橋鑲嵌其中。溫州多廊橋,尤其以泰順廊橋最負盛名。泰順境內以山地為主,歷史上的這裡由於山高路遠、人跡罕至,猶如一處世外桃源一樣,引得許多名人賢士來此避難,並留下了眾多的地方聞名,泰順廊橋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在這裡依然保存著46座修建於不同時期的廊橋,其數量之多、造型之美、工藝之巧,在世界橋梁史上堪稱一絕。
  • 廊橋、碇步、古村 溫州泰順風情萬種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溫州泰順地處浙江南部,由於險要的地理位置,這裡遠離了歷代的戰火硝煙,逶迤百裡的綠水青山之間,深藏著眾多絕美的古村落。泰順山川眾多、溪流縱橫,橋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溫州泰順有「中國廊橋之鄉」的美譽,域內有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時期的木拱廊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堪稱一絕,也是《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結構的再現。除了大家熟知的廊橋,仕陽鎮溪東村還有一種橋,它們沒有廊橋那麼華麗的外表,但卻是深山小鎮裡最不可或缺、最踏實的一種出行方式。碇步,是一種簡易的橋梁,屬於堤梁氏橋,這一古老技藝始於唐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