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18:1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趙琛璋 通訊員 賴淼蓮
編者按:今年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作為曾經的「老、少、邊、窮」山區縣,泰順當前正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加快綠色高質量發展步伐,持續推進「兩山」轉化。「走走泰順,一切都順!」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綠色發展看泰順·小康故事」,探訪泰順綠色崛起背後,記錄山城新發展的生動畫面。
「會制陶的就在家制陶,不會(制陶)的就擔出去賣,土陶可以說是大安過去的『支柱產業』。」對泰順縣大安鄉大丘坪村的制陶藝人楊宗尾而言,時隔20多年還能重拾老行當,並以此年均增收6萬元,這在幾年前連想都不敢想。
「洪口碗,大安陶」。有著數百年制陶歷史的大安,制陶從業者最多時曾達數百人。尤其是大丘坪村,不僅有保存較完整的柴窯和大批古民居,還保留傳統的手工制陶技藝。近年來,得益於當地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挖掘再利用,原本沉寂的小山村藉由「土陶文化村」這張「土」名片煥發出新生活力。
楊宗尾和他的手工制陶工作室
「土」變潮 迎來了好日子
將拌好的黏土放到轉動的機器上,雙手捧著泥胚拉坯,不過幾分鐘,伴隨著周圍「哇」的陣陣讚嘆,一隻大肚小口的土陶花瓶雛形便展現在眼前……如今每到周末,大丘坪村的土陶傳習所儼然「親子樂園」,身為指導師的楊宗尾對這樣的場景早就習以為常。
20多年前,隨著金屬和塑料製品的普及,家用陶器逐漸被淘汰,大安的土陶業隨即沉寂,14歲便入行的楊宗尾也被迫改行。昔日的手藝迎來第二春,這離不開當地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2017年,大丘坪村入圍浙江省第一批傳統村落,為了讓日漸凋敝的土陶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大安鄉召集民間土陶製作技藝傳承人,通過開設土陶傳習區、製作體驗區、燒制區等,將傳統的土陶非遺技藝在村裡進行「活態」展現,嘗試藉助「旅遊+文創」的新理念,挖掘土陶非遺技藝文化,打造特色「土陶文化村」。
「村集體以土地折價入股,農戶以資金和古民居入股,傳承人以制陶技藝入股,由村『兩委』班子牽頭成立安能農業專業合作社,」大丘坪村黨支部書記曾文膽介紹,當地還籌資20多萬元,進行沿街環境整治、道路拓寬、路燈改造,老屋修繕和土陶傳習所、土陶展示廳、曾氏土樓修繕等項目建設,並買來30餘臺拉胚機,發動20位制陶手藝人指導遊客體驗制陶。
土陶展示廳
「依託合作社運營非遺『活態』傳承項目,既能讓傳承人安心傳承、增加收入,也帶動了全村上下齊心專注於項目推進,帶動當地農戶就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大安鄉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土陶文化村還被列入溫州首批非遺體驗基地。
「活起來」的非遺文化也帶「火」了鄉村旅遊。以往鮮有遊客的大丘坪村,2018年共接待當地群眾和遊客5萬多人次,2019年,這一數字突破11萬。「過去村裡製作米麵幹的農戶還不足10戶,現在已經有30多戶,其中不少是低收入農戶,全村日均產量達到2000多斤。」曾文膽介紹,由於品質優良,當地產出的米麵幹已佔全縣市場份額的八成以上。
去年,大安鄉還積極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工商資本」帶動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在外泰商高斌應邀返鄉,在大丘坪土陶文化村創辦了溫州煊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引進手繪彩陶、文創產品研發等輻射產業,並接洽夏令營、研學、旅行社等團體。一系列的舉措,讓非遺土陶成功成為了受歡迎的文創產品,也令大丘坪土陶文化村成為泰順文化旅遊新地標,更獲評浙江省非遺旅遊景區。
挖特色 促推鄉村振興
大丘坪村非遺結合文旅產品的創新模式,逐漸在大安的其他傳統非遺村擴散。
「大垟村的藥發木偶展示中心正加緊裝修,預計今年9月可以投用。」大安鄉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只是土陶文化,作為「非遺大鄉」的大安,藥發木偶、龍鳳獅子燈、提線木偶、篾藝、米塑等非遺技藝,正經歷歲月磨礪而愈見其光彩。
2017年以來,大安著力打造「土陶小鎮·大美大安」,在全面收集挖掘非遺藝人及資料的基礎上,建設包括展示廳和傳承人工作室在內的大安非遺展示館,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了非遺技藝。當地國家級、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由此前的8項,增至目前的13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盤活散落在山城的非遺,已然成為彰顯地域特色,弘揚在地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路徑之一——
依託「舌尖上的非遺」布局產業鏈,泰順縣三魁鎮從文化的挖掘與提煉、品牌形象的優化與提升入手,積極探索集百家宴非遺研學體驗、商貿旅遊、特色餐飲、民宿於一體的天天百家宴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全力打造百家宴年味江南示範基地,全面提升泰順百家宴品牌形象,助推旅遊主業化發展。
歷經幾代匠人的不斷傳承保護,提線木偶戲、馬燈舞、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非遺項目又重新煥發了「生命」,逐漸成為泗溪鎮發展的文化金名片,也給這座由山、水、橋構成的「美麗廊橋風情小鎮」,增添了一抹獨有的江南韻味。
創辦泰順縣石雕藝術學校,打造泰順石文化創意園,建設泰順石文化創意街區,持續引進石雕大師……近年來,龜湖鎮投入近千萬,深入實施「資源、機構、平臺、人才、市場、宣傳」鏈條式培育,全面打造泰順石文化創意產業項目,逐步形成了原石供應、人才培育、研發設計、工藝創作、產品營銷、宣傳展示、品牌推廣等環環相扣、層層對接的生態循環產業鏈,探索走出了一條「點石成金」的文化產業發展新路。
護文脈 激發鄉土活力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就要讓散落在泰順廣闊大地的遺產「活」起來。
木偶戲提升工程、廊橋災後修復保護、非遺進禮堂、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景區、帶薪學徒、非遺體驗基地建設……以大安鄉為代表,近年來,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廣泛參與下,泰順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可喜進展,先後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浙江省第一批傳統戲劇之鄉」「第二批浙江省傳統節日保護基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點」「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點縣」「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試點縣」等。
去年10月,大安土陶更作為「非遺+扶貧」項目應邀亮相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參加非遺傳承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果展,向國際社會展現泰順非遺的魅力。
截至目前,泰順縣共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項(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6項(畲族民歌、藥發木偶戲、提線木偶戲、碇步龍、木偶頭雕刻、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15項,溫州市級非遺保護項目102項,縣級非遺保護名錄172項,非遺傳承人隊伍近300多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6位,省級傳承人24位。今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2019年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指標數據》,在縣(市、區)一類中,泰順縣已連續三年獲得全省第四。
「除了繼續抓好非遺保護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工作,還將創建一批縣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提升一批縣級非遺體驗基地,拍攝一批非遺宣傳視頻,組織做好民俗文化節慶活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送戲下鄉演出等三大活動,進一步健全非遺保護傳承機制,促進泰順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泰順縣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做好百家宴提升工程、泰順木偶文化展示館建設工作、泰順文化藝術中心(非遺館、博物館、美術館)的建設、協助泰順廊橋保護立法工作及加大對泰順傳統木拱廊橋橋本體的保護等。
15911794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