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2020-12-21 韓國新華報網

我讀詩詞,總會被一些詩句情不自禁地吸引,於是抄錄下來細品。唐詩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巔峰,除了李白、杜甫、王維三座高山,旁邊還環繞著眾多山峰峻岭,各具特色。昨日黃昏,讀到王貞白的一首詩,愛不釋手:

《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如果不是道人來逗笑,還在深入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拾人牙慧幾多年,今日方才知道真正的出處

王貞白,字有道,號靈溪,生於公元875年的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卒於958年。唐末最著名的詩人之一。唐乾寧二年,也就是公曆895年,考中進士,公元902年授職校書郎,和同時代大詩人羅隱、方幹、貫休同是好朋友,經常一起唱歌飲酒作詩。

在登第授職之間的七年中,他隨軍出塞抵禦外敵,寫下了許多邊塞詩,有不少反映邊塞生活,激勵士氣的佳作。徵戍之情,深切動人。對軍旅之勞、戰爭景象描寫的氣勢豪邁、色彩濃烈、音調鏗鏘。

這是一首寫詩人自己的讀書生活的詩,也是一首惜時詩。「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內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南。這裡青山環抱,碧樹成蔭,環境幽靜。名為「白鹿洞」,實際並不是洞,而是山谷間的一方坪地。中唐李渤曾在此讀書,養有一頭白鹿為伴,因名「白鹿洞」。現在的白鹿洞書院還在蓄力階段,到了兩宋之際,才會成為全國最高學府,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讀書不覺已春深」是說自己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就已經到了春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陰,指極短的時間,這裡以金子喻光陰,謂時間寶貴,應該珍惜。這是詩人由第一句敘事自然引發出來的感悟,也是詩人給後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來一直勉勵人們、特別是讀書人珍惜時間、注重知識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是敘事,補敘自己發覺「春深」,是因為「道人來引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指逗笑,開玩笑。道人修禪養性是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得了,而詩人需要道人來「引笑」,才肯放鬆一下,休息片刻,可見詩人讀書之專心致志,非同尋常。「周情孔思」,當指古代讀書人所讀的儒家典籍。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詩中「一寸光陰一寸金」詩句成為勸勉世人珍惜光陰的千古流傳的至理名言。後人應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知識是靠時間積累起來的,為充實和豐富自己,應十分珍惜時間才是。這讓我想起來蘇軾的詩《和董傳留別》: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生活當中身上包裹著粗衣劣布,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不喜歡陪伴著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口袋裡沒有錢不置辦那「看花」的馬,但會看取令人眼花繚亂的「擇婿車」。考試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們誇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俺的名字。」

蘇軾的這首《和董傳留別》可能不為普通讀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卻廣為傳誦,原因就在於它經典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的關係。

就蘇軾送別的這位朋友董傳而言,「氣」不應簡單地指讀書所帶給人的儒雅之氣,更指古代讀書人所推崇的在面對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時的樂觀豁達的態度。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能「不改其樂」。王勃在人生落魄時高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董傳身處貧窮,卻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追求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可以從「囊空不辦尋春馬」一句看出。顯然,蘇軾對董傳的人生態度還是非常欣賞的。在臨別時送給朋友這一句,既是讚美,也是安慰。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闡明了讀書與高雅氣質的必然聯繫,凝練概括,深得讀者喜愛。今天人們引用它來說明讀書求知可以培養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氣質。也用來讚美別人學問淵博、氣度不凡。

安貧樂道,王勃與董傳可謂妙人,既是無奈,也是豁達。朋友作詩留別,既是欣賞,也是撫慰。「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被歲月壓薄的紙張,會悄然豐盈我們的靈魂。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詞語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作者:韓國新華報

相關焦點

  • 每天一首古詩詞|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白鹿洞二首》其一這是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王貞白寫自己讀書生活的兩首詩,其中第一首最為有名,「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兩句更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內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南,青山環抱,綠樹成蔭。名為洞,其實並非洞,而是山谷間的一方坪地。
  • 讀書不覺已深春,一寸光陰一寸金
    古詩詞中有很多讀書和勸學相關的佳篇,縱使穿越千年時光依然令人神往。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唐詩裡最勵志的一首詩,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 夜話丨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4 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對於愛書之人,春攜百花,夏送涼風,秋含玉露,冬可圍爐,日日都是讀書天。 不負時光,不負自己,我們讀書吧!季羨林: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
  • 你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半句是什麼嘛?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小時候,老師、家長時不時把這兩句話拎出來教育我們時間寶貴,要好好讀書。但天性愛玩的我們根本不會把金子與時間聯繫到一塊,更認識不到時間到底有啥寶貴的。不過,你可能還不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來自一首詩,與之搭配的一句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而是「讀書不覺已春深」。「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今天把這兩句拿來發動態說說,再合適不過了。
  • 一寸光陰一寸金
    文案|藝述史 主播|月涵 藝述史官方原創 從小的時候,說起珍惜時間,我們會的第一句話應該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其實啊,這句話並不是這樣的組合。
  • 中國詩詞大會:「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勸人努力學習、珍惜光陰的
    A、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B、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C、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如果讓你來作答,你會選擇哪個選項呢?中國詩詞大會正確答案是B,即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個答案一公布,現場發出一片「啊」聲,有質疑,有驚訝,有遺憾!客觀地說,對於這三個選項,大多數人很難取捨。
  • 光陰如金,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由來
    一寸光陰一寸金是經典名言,常常用來形容時間寶貴。這句話原本是一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筆下。原詩是「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王貞白是唐昭宗時期的文人,進士及第後官封校書郎。他青年時在江西廬山求學,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寫了這首詩。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唐詩是文人才子們思想精華的淬鍊,其中不乏人生的真知灼見,有許多句子千古流傳, 「一寸光陰一寸金」便是其中之一。這句勸勉世人珍惜時間的至理名言,我們寫文章常常引用,教導他人更是時時提及。問題來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出自哪裡?下一句是什麼?
  • 唐詩鑑賞:一寸光陰一寸金,流傳千古,它的原創者究竟是誰?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兒童啟蒙書目,歷經明清兩代文人學者整理、修訂,名言金句很多,其中有這麼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廣傳世間,是惜時、勵志的至理名言。廬山關於「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原始出處很長一段時間存在誤解,比如有一版的《辭源》就認為是出自元代同恕《送陳嘉會》詩:「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宋代朱熹的《勸學詩》也有「一寸光陰不可輕
  • 一寸光陰一寸金,既熟悉又不熟悉,它的原出處你知道嗎
    說到珍惜時間的名言,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我們都知道,編於明代,現在常被當做兒童啟蒙讀物。但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最早並不是出自增廣賢文,而是出自一首唐詩。
  • 「一寸光陰一寸金」,大部分人搞錯了,不知道後面還有兩句更出彩
    提到「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都會情不自禁脫口而出「寸金難買寸光陰」。但是,這兩句並非是詩詞,而是一句俗語,出自《增廣賢文》。「一寸光陰一寸金」意思是告訴人們時間很珍貴,千萬不可浪費虛度。但是,這裡也許你會有個疑問:「一寸金」指的是一寸長的金條,「一寸光陰」指的什麼?光陰怎麼可能用長度單位來表示呢?其實,這與古代的計量工具有關。古人沒有鐘錶,他們就用日晷來測算時間,這是一種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依靠日影的位置來判定時辰和對應的刻數。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
    最常用的古詩句,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很寶貴,而且過去了就永遠找不回來。當時的我們貪玩,很少真正懂得這句古詩的意思。如今三十而立,我們對於時間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感悟。但是回過頭來看這兩句,一直以為是一句俗語,或者說,至少這兩句是出自同一首詩當中的。
  • 你一定用過「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個名句,但你知道它的出處嗎
    逝者如斯夫白鹿洞二首其一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讀書不覺已春深首句「讀書不覺已春深」,春深,即春末,晚春。詩人專心讀書,不知不覺中春天又快過去了。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詩人讀書入神,每天都過得緊張而充實,甚至忽視了寒暑往來,季節交替,全然忘我。春天快過完了,詩人才在不經意中猛然發現,「不覺」二字寫出了詩人用功之深,讀書之投入。這一發現令詩人感慨良多,真是時光飛逝,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對詩人來說,時間總是不夠用似的。於是不自覺地發出感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指的是古代計時單位——日晷。
  •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寸光陰不可輕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的這首《偶成》,讀來讓人頗有感觸。你是否知道,古人為何把時間稱作「光陰」,又為何用長度單位「寸」來衡量時間? 光陰一詞的出現,與古代的計時工具有關。在清代以前,中國沒有鐘錶,要想計時很不容易。
  • 「一寸光陰一寸金」後一句,並非「寸金難買寸光陰」,而是這句話
    「一寸光陰一寸金」後一句,並非「寸金難買寸光陰」,而是這句話用董卿在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說過的一句話來講,就是一場詩詞的狂歡,在這樣的節目對於一個主持人來說,也是充滿了挑戰的,儘管如此,董卿還是憑藉著自己紮實的文化底蘊
  •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一」瞬間」是多長?只有0.36秒!一「剎那」呢?現代的計時單位,一天分為24小時,一小時為60分鐘,一分鐘為60秒等等,這樣的計時都很好理解。其實,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只是那時與後來的十二地支並沒產生聯繫,比如,漢代的十二時辰的命名分別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後來,才改用人們所熟悉的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其後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及亥時。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句是啥?他兩獲科甲與《白鹿洞》有關嗎?
    白鹿洞朝代:唐代作者: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讀書不覺已春深」,言自己專心讀書,不知不覺中春天又快過完了。「春深」猶言春末、晚春。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詩人讀書入神,每天都過得緊張而充實,全然忘記了時間。春天快過完了,是詩人不經意中猛然發現的。這一發現令詩人甚感意外,頗多感慨。他覺得光陰過得太快了,許多知識要學,時間總不夠用似的。次句寫詩人的感悟。「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陰,指極短的時間,這裡以金子喻光陰,謂時間寶貴,應該珍惜。
  • 千古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竟出自一個不滿20歲的少年
    提到時間,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流傳千古的俗語,孔子之喻更多的是在惜時之中感慨人事變遷,而後者則更多的是在教育年輕人惜時奮進,不要辜負美好時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出自於何處何時,至今沒有明確記載,然而「一寸光陰一寸金」卻是有據可查,寫下這千古名句的其實是一個不滿20歲的少年學子。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上一句是什麼?與陳更同臺爭霸的高手也答不出
    這樣的一位高手竟敗在了一道看似很「簡單」的題目上,這道題是讓接「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句,上句?想必很多人都會懵了。符昕也被這道題難住了,她也和很多人想的一樣,若是讓她接下句還知道是「寸金難買寸光陰」,而這上句,還真是不知道了。臺下的點評嘉賓康震和酈波也為其感到遺憾。正確答案應是「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