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詩詞|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2020-12-21 詩享書局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80首古詩詞。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白鹿洞二首》其一

這是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王貞白寫自己讀書生活的兩首詩,其中第一首最為有名,「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兩句更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

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內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南,青山環抱,綠樹成蔭。名為洞,其實並非洞,而是山谷間的一方坪地。中唐時李渤曾在此潛行讀書,養有一頭白鹿為伴,所以被叫作「白鹿洞」。

首句敘事,詩人寫自己專心讀書,由於專心入神,每天都過得緊張而充實,不知不覺間春天便快過完了,由此引發詩人的感悟——「一寸光陰一寸金」。

光陰多麼可貴呀,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一樣貴重。後來,這一句便成為了提醒人們珍惜光陰的千古名句。

三四句又轉到敘事,詩人讀書專心致志,若不是白鹿洞的道人到訪,詩人恐怕仍在深入專研著周公孔子的教義呢?詩人之惜時如金、潛心求知可見一斑。

往期精彩

歷史上最經典的3首禪詩,句句哲理深厚,看完讓人豁然開朗

每天一首古詩詞|羅隱: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每天一首古詩詞|周邦彥: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

相關焦點

  •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昨日黃昏,讀到王貞白的一首詩,愛不釋手:《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如果不是道人來逗笑,還在深入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 讀書不覺已深春,一寸光陰一寸金
    古詩詞中有很多讀書和勸學相關的佳篇,縱使穿越千年時光依然令人神往。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唐詩裡最勵志的一首詩,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唐詩裡一首非常經典的作品,那便是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這也是一首勵志的作品,詩人把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以及如何做學問的方式,描繪的極為深刻,也非常的感人
  • 王貞白的一首小詩充滿了智慧,一寸光陰一寸金,讀懂了受益終身!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寸光陰一寸金」這一句話,那麼這一句話,便是來自於王貞白的詩句,出自他的《白鹿洞二首·其一》,這首詩可以說是充滿了大智慧,只要讀懂了,那麼一定是會受益終身。那麼今天就來聊一聊這首詩,看這首詩,到底充滿了什麼樣的智慧?
  • 唐末詩人王貞白——「一寸光陰一寸金」真正的出處
    導語:從小我們便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名言警句教育,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在有限時間內散發無限的光芒。於是,我們就從小便以為「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原配」就是「寸金難買寸光陰」。這首出自《增廣賢文》的詩句已經被鐫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 你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半句是什麼嘛?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小時候,老師、家長時不時把這兩句話拎出來教育我們時間寶貴,要好好讀書。但天性愛玩的我們根本不會把金子與時間聯繫到一塊,更認識不到時間到底有啥寶貴的。不過,你可能還不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來自一首詩,與之搭配的一句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而是「讀書不覺已春深」。「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今天把這兩句拿來發動態說說,再合適不過了。
  • 光陰如金,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由來
    一寸光陰一寸金是經典名言,常常用來形容時間寶貴。這句話原本是一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筆下。原詩是「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王貞白是唐昭宗時期的文人,進士及第後官封校書郎。他青年時在江西廬山求學,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寫了這首詩。
  • 最容易理解錯誤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勸你學習的!
    古詩詞總是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哲理,經歷了千百年的時間,留下來的傳世經典更是發人深省。我們在讀古詩詞的時候,都會從中主題,尋找一個「點」。比如在表達的情感是什麼,詩人寫詩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等。今天安久和大家分享一首詩,可能一直以來大家都理解錯了的詩。
  • 一寸光陰一寸金
    文案|藝述史 主播|月涵 藝述史官方原創 從小的時候,說起珍惜時間,我們會的第一句話應該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其實啊,這句話並不是這樣的組合。
  • 唐詩裡最有用的一首詩,一寸光陰一寸金,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明白
    以我個人來說,每當遇到這些事情時,便是去讀那些古詩詞,而從這些古人的作品中,更是能夠感受到他們那無窮無盡的智慧,那讀這樣的作品,應當說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收穫,我們在這些作品中往往會發現有著一種深刻的哲理,如果能夠真正地把這些哲理理解透,最終為自己所用,那將一定是會受益終生。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句是啥?他兩獲科甲與《白鹿洞》有關嗎?
    白鹿洞朝代:唐代作者: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讀書不覺已春深」,言自己專心讀書,不知不覺中春天又快過完了。「春深」猶言春末、晚春。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詩人讀書入神,每天都過得緊張而充實,全然忘記了時間。春天快過完了,是詩人不經意中猛然發現的。這一發現令詩人甚感意外,頗多感慨。他覺得光陰過得太快了,許多知識要學,時間總不夠用似的。次句寫詩人的感悟。「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陰,指極短的時間,這裡以金子喻光陰,謂時間寶貴,應該珍惜。
  • 千古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竟出自一個不滿20歲的少年
    提到時間,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流傳千古的俗語,孔子之喻更多的是在惜時之中感慨人事變遷,而後者則更多的是在教育年輕人惜時奮進,不要辜負美好時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出自於何處何時,至今沒有明確記載,然而「一寸光陰一寸金」卻是有據可查,寫下這千古名句的其實是一個不滿20歲的少年學子。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唐詩是文人才子們思想精華的淬鍊,其中不乏人生的真知灼見,有許多句子千古流傳, 「一寸光陰一寸金」便是其中之一。這句勸勉世人珍惜時間的至理名言,我們寫文章常常引用,教導他人更是時時提及。問題來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出自哪裡?下一句是什麼?
  • 中國詩詞大會:「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勸人努力學習、珍惜光陰的
    A、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B、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C、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如果讓你來作答,你會選擇哪個選項呢?中國詩詞大會正確答案是B,即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個答案一公布,現場發出一片「啊」聲,有質疑,有驚訝,有遺憾!客觀地說,對於這三個選項,大多數人很難取捨。
  • 一寸光陰一寸金,既熟悉又不熟悉,它的原出處你知道嗎
    說到珍惜時間的名言,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我們都知道,編於明代,現在常被當做兒童啟蒙讀物。但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最早並不是出自增廣賢文,而是出自一首唐詩。
  • 你一定用過「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個名句,但你知道它的出處嗎
    ……很多珍惜時間的名言可能我們並不熟悉,但是有一句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就是流傳中國千年之久的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通常我們說這一句的時候,下一句接的是「寸金難買寸光陰」。作為一個流傳千年的俗語,當然沒什麼問題。不過今天小編要告訴你的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最初是一個詩句,它出自唐朝詩人王貞白的一首詩,下一句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
  •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但這句話是誰說的,你知道嗎?
    從小我們就被教會「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警示我們要珍惜時間,做有用的事情,不要枉費了青春、虛度了歲月。否則,事後再追悔已是莫及。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都很熟悉,但這句話出自哪裡,作者是誰,你是否知道?
  • 唐詩鑑賞:一寸光陰一寸金,流傳千古,它的原創者究竟是誰?
    廬山關於「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原始出處很長一段時間存在誤解,比如有一版的《辭源》就認為是出自元代同恕《送陳嘉會》詩:「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宋代朱熹的《勸學詩》也有「一寸光陰不可輕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詩的第一句是敘事。「讀書不覺已春深」,春深,就是晚春,暮春。專心讀書之間,不知不覺已是暮春時刻了。從這句詩的情感色彩裡面,我們能讀到幾分惆悵和惋惜之情,是傷春嗎?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前一句是?盤點那些不知道怎麼接的古詩詞!
    很多流傳很廣的古詩詞,你只知道其中一句,前後文卻聞所未聞。譬如「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前一句是?這句詩詞又出自哪裡,有著怎樣的含義呢?一、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出自李商隱的《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意思是:雖然深知沉溺相思,無益健康;我卻痴情到底,落個終身清狂。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意思是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下句是「寸金難買寸光陰」嗎?原來都說錯了
    該珍惜的錯過了,而一旦錯過就彌補不了,這時耳邊又迴響起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詩「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詩的出處,是唐末著名的詩人王貞白在《白鹿洞兩首》中的名句,很多人在讀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後,自然而然地接下一句「寸金難買寸光陰」,其實這兩句根本就不挨著,不是同一首詩的內容,但是放在一起又是那麼的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發人深思,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王貞白的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