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
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
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
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
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
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廣東人有一種飲食文化,叫「邊爐」文化。經過一天繁忙的工作生活,老廣州們都會約一起去「打邊爐」(吃火鍋),熱熱的火鍋,說不完的話題,釋放著繁忙勞作給予他們的壓力。
在火鍋的菜單中,茼蒿常常為必點蔬菜。北宋時期茼蒿已經作為蔬菜食用了,宋代陸遊不僅喜食茼蒿,而且還喜歡栽種與採摘茼蒿,其《初歸雜詠》詩云「小園五畝翦蓬蒿,便覺人跡間可逃。盡疏珍禽添爾雅,更書香草續離騷。藥苗可斸攜長鑱,黍酒新成壓小槽。老入鵷行方徹悟,一官何處不徒勞!」
本草功效
對於食材的認識,除了日常功效認識外,還需要認識食材的性味情況,因為《素問·生氣通天論》有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簡單來說,要補五臟,必須要懂五味,不懂五味,就算補品,也會傷害五臟。李東垣提出「補瀉在味,隨時換氣」的概念,通俗來說,食物的搭配,必須根據五味的相生相剋、作用的靶點及食材所秉的升降之性而進行配伍,才能有利於人體。
茼蒿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據《備急千金要方》《食療本草》《隨息居食譜》記載:茼蒿性味甘、辛、平,無毒,有「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的功效。因此常吃茼蒿,對咳嗽痰多、脾胃不和、習慣性便秘均有較好的療效。
細解本草
肥膩為主,使得我們的腸胃負荷過大,這時候就容易出現「勞資矛盾」,中醫叫做「飲食自倍,脾胃乃傷」,短時間超出日常的進食量,對於整個消化系統的正常運行是不利。腸胃難以應付超大負荷的工作,就會對身體說:「你分配的工作任務太繁重了,我幹不動了」。於是就出現了各種消化不良的症狀。
打著火鍋,來場罷工,多掃興,這時候我們就請來了皇帝菜——茼蒿,茼蒿一下鍋,蒿類所具有的清氣就出來了,其味中有「辛」——「辛」味具有昇陽、升脾、運脾的作用,相當於請了僱傭兵來幫助腸胃減減壓,入口有甘味,甘能補脾,相當於幫腸胃加了工資。一方面增強了脾的運化功能,一方面加強了胃的通降之力,減壓加薪,雙管齊下,腸胃就能服服帖帖的繼續為我們效勞了。此外茼蒿還可去油,它吸油能力特強,不僅僅吸火鍋中的油,還能吸我們身體的油,所以有「消痰飲」的作用。
活用本草
那麼為什麼打火鍋經常要搭配茼蒿呢?吃火鍋必然以肉食為多,茼蒿除了火鍋時食用,平時也可清炒食用,蒜蓉辣椒炒或加入海南蝦子醬,味道更加鮮美,茼蒿雖好,同樣有不適合人群的,虛性腹瀉的病人是不適合單獨使用。如果真的要用,那麼需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食材搭配,才能放心使用。
蒜蓉蝦子醬炒茼蒿
材料:茼蒿3-4兩,蒜6瓣,生抽、蠔油、海南蝦子醬各1勺,糖少許,白酒1勺,水少許
做法:茼蒿洗乾淨,摘去老葉及老莖,切段。蒜切成末。熱鍋冷油,待油燒至6成熟時,加入蒜末,爆香。然後加入茼蒿炒軟。隨後加入生抽、蠔油、蝦子醬及糖,翻炒均勻,起鍋前加入白酒及水,翻炒至酒味變得柔和,則可以起鍋。
本品不拘泥何種體質而均可服用。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流派、廣東中醫藥
編輯:陳佳、曹思揚、李瀅
責編:陳廣泰
【來源:廣東衛生健康委官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