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道亦佛:從宏佛塔《玄武大帝圖》看西夏道教

2020-12-06 小江侃文史

摘要:西夏以佛教為國教,但是道教也有流行。1990年在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的《玄武大帝圖》,是西夏時期為數不多的道教題材的繪畫。此畫表現出了亦道亦佛的特點,也反映了宋代文化對西夏的影響,這對研究西夏境內乃至宋代道教的發展有重大的價值。

關鍵詞:宏佛塔;玄武大帝;亦道亦佛

玄武大帝,又稱真武大帝,民間稱為北帝、黑帝、蕩魔天尊,披髮祖師、玄天上帝等,是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祐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

玄武大帝像

玄武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中,道教形成以前,其有龜蛇、北方星宿和水神等涵義,常與青龍、白虎、朱雀並稱之為四靈,受到民間的崇拜。道教形成以後,將其吸收為諸神之一。

從魏晉至明朝,玄武的地位一步步得到提升,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太上老君的侍衛神,唐代為北極紫薇大帝的神將,北宋被封為「真武應靈真君」,元代是「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朝一躍成為護國神。在道教玄武信仰的發展過程中,宋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玄武大帝的地位這一時期得到很大提升,被封為「真武應靈真君」,一躍成為道教尊崇的大神,其人格化形象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完全確立。但遺憾的是,宋代玄武大帝人格化的形象,文字記載較多,實物圖像卻很少見,而西夏恰恰處於相反的境地:有一定的實物圖像,文字記載卻寥寥無幾。在此背景下,宏佛塔出土的《玄武大帝圖》,是夏、宋兩朝關於玄武大帝人格化形象的共同記憶。

宏佛塔出土的絹畫長78、寬57釐米,畫面磨損嚴重,上端發黑,下端有破損。畫面中部為主尊,主尊頭罩圓光,內著通肩大袍,外穿黑色鎧甲,腰束寬帶,右手執劍,盤腿坐於巖石上。主尊身後有文臣武將及侍女十一人,其中有一人手執黑旗,其餘各人或持花葯盒,或持長捲筒物,或執劍鞘,他們的裝束具有鮮明的宋代特徵。

《玄武大帝圖》 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

唐末成書的道經《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和宋初成書的道經《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都把玄武描繪為「建皂纛玄旗, 被發跣足, 攝踏龜蛇」的形象,又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記載:「祥符間(公元1008-1016年)避聖祖諱,始改玄武為真武……後興醴泉觀,得龜蛇,道士以為真武觀,繪其像為北方之神,披髮冼足,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自後奉祀益嚴,加號鎮天佑聖,或以為金虜讖。」根據以上文獻記載,此圖描繪的很可能就是玄武大帝。

現存和宏佛塔《玄武大帝圖》大致處於同一時期的其他玄武圖像有兩件:一件是俄藏黑水城出土《玄武大帝圖》,此圖中部為玄武大帝,他內著武士衣,外披黑色鬥篷,披髮冼足,頭頂圓光,右手執劍,坐於巖石上。玄武身後兩邊各有男女二人,他們或持黑旗,或背劍鞘,或捧圓盒。玄武右下方是一相纏的龜蛇,左下方一男子手持文書,似在向玄武大帝稟報或祈禱;另一件是湖北武當山文物保管所保存的宋代崇寧至大觀年間的銅像。湖北《武當山志》記載:「銅鑄真武像一尊,宋代崇寧至大觀年間造(1102-1110年),高0.76米,披髮冼足,身著廣衽衣,坐勢端莊,左手搭膝,右手撫帶,面容豐潤,兩眼微睜,造型古樸。底座兩邊鑄『崇寧』、『大觀』錢印。」該銅像幾經輾轉,險遭熔毀,現存銅像左側面部因被燒稍有變形,腳下龜蛇的頭部也被破壞,但銅像整體輪廓保存較好,能得以保存至今,實屬大幸。

《玄武大帝圖》俄藏黑水城出土

這三件玄武大帝圖像相比較,宏佛塔《玄武大帝圖》玄武的髮型和其他兩件有明顯不同,該玄武看起來更像是光頭形象,其髮型更像和尚的髮型,而不似文獻描述的「披髮」。加之此畫出土於佛塔之中,在宏佛塔發現的眾多絹畫中,只有這一幅是道教題材的,其他辨明圖畫描述內容的絹畫,均與佛教題材有關,這就顯得此畫更加神秘與特別。為何佛塔中會出現這樣一幅亦道亦佛的絹畫?這似乎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通過比較分析,筆者發現這幅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的《玄武大帝圖》,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此圖具有亦道亦佛的特點。玄武右手仗劍、身後有人執黑旗,這些描繪均是道教風格的,而玄武的光頭形象、慈眉善目以及頭光,均具有佛教風格;第二,此圖具有明顯宋代文化特徵。玄武背後的文臣武將及侍女,不論是衣飾,還是行禮的姿勢,都具有明顯的宋代文化特色。

相關焦點

  • 道教:玄天上帝,亦是真武大帝,主掌人之生命壽夭
    戰國以後逐漸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分別以四靈來命名,即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是古人崇拜的「四靈」之一;而傳說中的羲皇即是蛇神。宋代蘇軾在《彭祖廟》一詩中吟詠道:「跨歷商周看盛衰,欲將齒髮鬥蛇龜」。因此從漢代以來,龜蛇就作為北方七宿玄武神的象徵而受到人們的奉祀。
  • 說說道教赫赫有名的「玄武大帝」
    山門豎匾「武當山」,大殿供奉真武大帝,塑像披髮仗劍,通身金甲,赤跣雙足,踏著一龜一蛇。真武大帝,本號玄武大帝,自古以來被奉為北方之神,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為避宋真宗聖祖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玄武之成為北方之神,乃是古人對於自然界的觀念的產物。
  • 道教佑聖真君,即為玄武亦乃真武,歷史傳說版本各異,你認為呢?
    卷首語在道教的諸多神祗中,若說道「佑聖真君」這個稱呼,可能很少人會知道是哪一尊,但若說道「真武大帝」,相信許多人一定知道,但很少人知道的是道教佑聖真君,即為玄武亦乃真武,歷史傳說版本各異,你認為呢?佑聖真君在道教的神祗之中的佑聖真君全稱為「北極佑聖真君」,就是人們熟知的「玄武」。四聖在天上護衛北極紫微,可是往星空上看去,何為翊聖?何為天猷?連個影子也找不到。這四聖中唯一在天空有實體的星神,就是玄武。
  • 「道教」的真武大帝,是明朝的一位皇帝?
    當你瞻仰或膜拜真武大帝時,你想過沒有?其實你參拜的是明朝的一位皇帝。明朝雖然還是以儒學為推行全國的顯學,但朱家天子信奉的卻是道教,而且有皇家道觀——武當山。朱家與道教的關係,還要從永樂皇帝朱棣說起。於是他想來個「奉天承運,君權神授」,便找到了道教的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原是西周淨樂國的太子玄武,他在武當山修煉42年,得道升仙,鎮守北方。北方在道教五行中屬水,因此真武大帝又被稱為「水神」。到了宋朝,宋真宗為避其祖父趙玄郞諱,便將玄武大帝稱為真武大帝,真武大帝的名號就這樣流傳開來。
  • 圖說道教神系之真武大帝
    清代木雕造像:真武大帝與水火二將 在道教有關四方二十八宿的「四方神」(也稱四靈、四象)中,只有北方的「玄武」發展成具有人格神的大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武大帝。
  •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道教尊神真武大帝聖誕!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對於道教來說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西王母在西崑侖瑤池聖地舉行蟠桃盛會,宴請三界諸位神祇。同時也是道教始祖軒轅黃帝和北極四聖真武大帝的誕辰。各地的宮觀會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法會,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萬民樂業。
  • 道教人物:降魔護道天尊、真武大帝、文昌帝君
    降魔護道天尊 降魔護道天尊,也稱高明大帝、祖天師,即道教創立者張道陵。《祖天師誥》說:本來南土,上訴蜀都。先獲皇帝九鼎之丹書,後侍老君兩度於玉局。 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法籙全成,受盟威品而結璘訣,奪福庭治而化鹹泉,德就大丹,道齊七政,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天扶教,輔玄體道,大法天師。雷霆都省,太玄上相,都天大法王。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
  • 佛教:妙見菩薩,亦是真武大帝,於一切善惡諸法皆悉知見妙體
    在佛教的諸多佛和菩薩之中,其實許多都與道家淵源頗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妙見菩薩,亦是真武大帝,於一切善惡諸法皆悉知見妙體。妙見菩薩即是玄天上帝別名,他是北極星神格化之天尊,密教視為眾星中之最勝者,具有守護國土、消災卻敵、增益福壽等功德。
  • 道教:天上人間——天神
    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寶玉衰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由此可見,「三清」符號包含了相當豐富的道教理念。「三清」之中以元始天尊地位最高,為「天界之祖」。
  • 玄武大帝除疫禳災 人間留神跡
    玄武大帝,又名北極玄天上帝,是傳統道教中蕩魔衛道、鎮國安邦的一位大神,也是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的主神。時人認為,百姓信仰玄武大帝,祭拜時虔誠地燒獻貢品,因而饑荒來時,才能被玄武大帝救助,得到賑濟的糧食。紙馬就是百姓平日裡燒祭的一個證明。災情過後,河北各地紛紛重修玄武神殿,並舉辦隆重的祭禮以報答玄武大帝的厚恩。
  • 道教中的「酆都大帝和甶孑大帝」是指哪兩位尊神?道教科儀破地獄
    那麼,九幽拔罪天尊是哪位道教神祇的尊稱呢?據《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九煉生屍》記載,九幽拔罪天尊「黑帔,玄冠,青圭,坐玉局座,在空玄中,左右二侍真亦青衣,玄冠,執圭,光景燁然。」放白玉毫光紫炁慶雲,照耀十方,取索罪籍,大神乘光下九幽,索亡魂罪籍來呈,天尊發心火焚之,一時燒盡,所有三生冤結,隨光攝至,亦以白玉毫光燭之,自然回心轉意,為友為朋,永離冤結。
  • 中國道教神仙譜系
    學道的盡頭是修仙證道,神學話題則是宗教的源頭,是整個世界宗教都繞不開的核心話題。對於科學亦不例外,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當科學發展到他的盡頭,才發現神已在那裡等了它幾千年。由此而產生了那句著名的話: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 道教神話裡的北方最高神:從武當山中知曉真武大帝的前世今生
    但,不要忘記了其中供奉的主神真武大帝,今天小齊就來分享下這位道教神話裡威名遠揚的北方最高神祇。玄武大帝經過無數朝代的加工改造,這隻玄武神獸朝人格化方向發展。名喚「玄武大帝」的他,成功實現從星宿到神獸,再到護法大神的蛻變。直到後世所有保存的畫像或是各種造像都以此為模板。身居北方護法神的他,最終定名為「真武大帝」,其實是在行避皇帝聖祖的名諱。
  • 真武大帝是誰?道骨仙風,他的道場是哪座名山!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民間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真武就是玄武,為四聖獸之一。起初在道教中的地位並不高,主要是因後世王朝政治的需要而被樹立起來,成為真武大帝。特別是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坐上皇位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便說自己夢見真武大帝相助。後來在武當山大修道場也是為此。
  • 藏傳佛教在西夏的傳入及其對西夏的影響——王文利
    建築:西夏把佛教置於國教的地位,必然促成佛教活動的繁盛,隨之寺院、佛塔的修建興起。典型的寺院有武威纏山亥母寺、賀蘭山大度民寺等。佛塔有位於寧夏賀蘭縣一處寺廟廢墟內的宏佛塔,此塔體現藏傳佛教的特點表現於塔身以石灰塗體,並附以彩繪。建於銀川賀蘭山拜寺口的西夏雙塔,其特徵和裝飾表現出濃厚的藏傳佛教風格。
  • 道教北極四聖-真武大帝,你知道除了真武大帝外他還有什麼身份嗎
    真武大帝是道教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他原來是待在顓頊身邊來輔佐他的,後來吧,顓頊去陰間當老大去了也就是成了酆都大帝,而真武大帝也就接替顓頊成為了北方的天帝。可能大家對真武大帝的這個身份不是非常的了解,但是說到,接下來的這層身份大家應該就很熟悉,他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四大神獸之一玄武,因此世人也叫他玄武大帝。這下大家對他應該是稍微熟悉了吧。
  • 真武大帝和酆都大帝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的主要原型是古代四神之一的北方「玄武」,早期道教即已吸納,但地位不高。宋真宗時為避聖祖趙玄朗諱,改四神之一的玄武為「真武」。其時道教興盛,有道士建真武觀,稱為北方之神,繪其圖像「被發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雲麓漫鈔》卷九)。真武大帝身穿黑衣,主要跟他的屬性有關,他居北方,北在五行屬水,水在五色主黑。至於龜蛇二將,原是真武大帝身上的殺氣惡化,他屬水可以除一切與水有關的精怪。這兩者起先在水中作怪,後被降伏,收為將領。
  • 四大神獸中的玄武為何是龜蛇同體的形象?
    而玄武又可通冥間問卜,因此玄武有別於其它三靈 ,被稱為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之神。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於其他三靈。其他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鳥就成了又天玄女。
  • 九月初九祖師真武大帝得道成真飛升日
    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等。全稱「祖師北極法主真武佑聖靈應真君玄天上帝」,尊居元和遷校府。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中的武當山便是真武大帝的應化道場。
  • 武當山,乃道教四大名山之首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位居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首。據文獻記載,早在漢末至魏晉六朝時期,武當山就是修仙學道者理想的棲息之所。宋代道經尊此山為真武修煉之地,武當道派也由此正式形成。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進程中,武當山創造了豐富多彩道教文化,不僅九宮八觀等古建築及道教文物舉世無雙,而且武當山道教音樂及內家拳法也享譽中外。武當山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國社會中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長久以來,武當山一直被世人尊稱為「仙山」、「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