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度爭霸西域的草原帝國,準噶爾汗國一直以來都是後人爭論不休的存在。
很多人認為,準噶爾汗國的祖先是漠西蒙古四部的一部分,而漠西蒙古在明清交際之前與漠北和漠南蒙古統稱為蒙古。因為在明朝末期皇太極成功降服了漠南蒙古,而漠南蒙古又是黃金家族的後裔,某種程度上就是蒙古的代表,再加上1635年漠南蒙古臣服後金後,漠西和漠北蒙古也對後金進行了九白之貢,後金成為漠西蒙古名義上的宗主。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和準噶爾的戰爭當然是平叛。
但問題是,朝鮮、日本以及安南也曾向中原王朝進貢,再加上今天的蒙古也早已剝離,所以無論用「自古以來」還是「傳統宗藩」關係,都無法將準噶爾汗國作為清朝的「遊子」。
而且從準噶爾汗國本身來講,它不僅實力強大,而且有強大的製造業,與沙俄保持著密切聯繫,某種程度上說已經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遊牧部落,早已是一個有著近代特徵的國家,具備和清朝一樣的中央集權機器。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兩國的戰爭不會因為所謂的戰爭性質而有所不同,從清朝與準噶爾交手的那一刻開始,對於雙方而言戰爭就只剩下一個結果,那就是: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而經過70年的搏殺,清朝成為笑到最後的那一個。1755年,準噶爾因天花而內亂不止,乾隆皇帝趁勢出兵,在1757年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隨後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於1759年徹底平定天山南北。
那麼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到底有哪些歷史意義呢?在靜夜史看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底定西域,二是確立東亞霸權。
清朝消滅整個汗國,絕不僅僅消除了西北部的心腹大患,更重新確立了對西域的統治。
雖然從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開始,新疆就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這是我們「自古以來」的最初依據。
但問題是從西漢到清朝將近2000年的時間裡,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治時間卻短得可憐,除了兩漢魏晉,就只剩下隋唐;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盛極而衰,對西域的統治也越來越力不從心,安西四鎮最終也落入吐蕃之手;元朝統一華夏後,雖然重新將新疆納入版圖,但很快就成為察合臺汗國的領地,直到1759年清朝平定天山南北,這裡才再度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而此時已經是18世紀,1649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帶來的近代國家主權意識早已形成,清朝對新疆的統治有了法理依據。隨後經過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壯舉,新疆終於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除了消滅邊患統一西北,消滅準噶爾汗國還有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確立了清朝在東亞乃至中亞的霸權。
眾所周知,沙俄自15世紀崛起後便瘋狂地向外擴張,並在17世紀鯨吞了西伯利亞。而此時的清朝也在猛烈地開疆拓土,所以兩大帝國必然產生劇烈衝突,1685年的雅克薩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從雅克薩之戰開始,雖然清俄兩國於1689年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兩國的東段邊界,但沙俄始終賊心不死,在《尼布楚條約》籤訂後勾結準噶爾汗國瘋狂入侵漠北蒙古,直到1691年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將漠北蒙古納入清朝版圖。
1727年清朝與沙俄籤訂《恰克圖條約》,劃定了兩國的中段邊界,從此清朝與沙俄的博弈點再度西移,準噶爾汗國自然首當其衝。
對於沙俄而言,如果能夠消滅準噶爾汗國,不僅可以佔據整個西域,並嚴重威脅青藏高原,為南下印度洋提供絕佳跳板;更能一路向東蠶食蒙古區域,對清朝形成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黃俄羅斯」計劃將提前100多年上演。
所以清朝審時度勢迅速出擊,在清俄爭奪中奪得了先手,最終成為新疆的控制者,粉碎了沙俄的狼子野心,為保護蒙古和青藏高原前出中亞都提供了可能。
而失去機遇的沙俄只能等100多年後捲土重來。
所以,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意義重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