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民間的老手藝 在溫柔的時光中傳承

2020-12-14 浙報融媒體

一草,一木一桿翠竹,一杯泥土或者一張紙,一碗米飯所有這些,誕生於此又在匠人的手掌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與美,一代代綿延。

炭陶

湯建華的工作室在遂昌三墩文化村,一樓是作坊,二樓是會客廳和展廳,平日裡他一襲飄逸長衣,愛撫琴作畫,看趕來仿佛過古人「朝晚看雲,白日臥席」的日子。

但也就在這裡,他捋炭與陶結合,創造出新物種炭陶。

早在4500多年前,「好川文化」就在遂昌發端。

1997年,在遂昌好川地域的考古發掘,共出土各類石器、玉器、陶器和漆器等文物千餘件,黑陶名列其首。

它「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硬如瓷」等特點,在不同光線下能呈不同色澤,刻花精細,造型優美。

遂昌又素有燒炭傳統,於是,在湯建華的手中,炭與陶相結合,就產生新物種炭陶,它更為堅硬,也更多了一分莊重典雅之美。

竹編

傳說乾隆年間,遂昌有位富商,請了一位篾匠在家中作畫,所得的竹編畫上,花草鳥獸栩栩如生,見者皆嘖嘖稱奇。但這手藝後來卻失傳了。

周予同便是將這個民間傳說實現的人。

第一次看到他的竹編畫,會讓人以為是一幅雙面刺繡,鳥的羽毛,虎的眼神,山水的起伏與流動,那一絲一縷之細膩,如同中國工筆畫。從1979年至今,周予同潛心鑽研傳統竹編工藝30多年,突破傳統的「蛇皮花」編織,創造了「雨點式」編織法。

他還自己設計了獨有的竹編工作檯,採用手工劈成0.05毫米0.5毫米的精細竹絲作畫,畫面清秀淡雅,有形似,亦得砷韻,且竹絲層次分明,立體感很強。

眼下,周予同正在這竹絲縱橫的經緯之間,再現湯顯詛《臨川四夢》。

花燈

桂洋花燈,是垵口鄉桂洋村最具有特色的民間燈藝。

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日四天,熱愛戲劇的村民,便以戲劇人物為形象紮成彩燈。

每家有幾口人,就紮成幾個不同造型的花燈,展放在萬安亭。

每年農曆六月逢卯日,人們又以花燈迎佛巡遊全村,熱鬧極了。

如今,民間老藝人廖華民扎花燈的手藝遠近聞名,按傳統方法,他以木頭為胚,在上面糊八層紙,然後再描繪人物形象。

英姿颯爽的穆桂英、桃園結義的劉關張、還有喜氣洋洋的福祿壽三星,都在老人手下誕生,花燈輕巧,人物生動,像是小時候記憶裡熱熱鬧鬧的大戲又開始上演啦。

根雕

自1983年,好川村的宋樟才就開始從事根藝設計和製作,開發傳統根藝作品。

遂昌的好山水也提供了天然的樹根資源,陰沉木與紅豆杉都是製作根雕的上上之選。

20多年來,他的手中形成了自然造型根藝和實用根藝家具兩大系列產品。

自然造型作品如壽星、鹿、鷹,古樸大氣,遒勁有力,實用根藝則比如桌子、椅子、茶几、屏風、花架,別有一番天然韻致,都很受歡迎。

此外,他還設計出許多主題宏大的藝術作品,標價15萬元的《08聖火》一亮相,就被臺灣企業家買走。

而標價30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的《中華龍》、《夢圓中華》、《情系中華》等大型根雕作品,也被訂購一空。

剪紙

說到手工藝,總要想起藝術家,而周愛女只是濂竹鄉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在自家小院裡,她把這些年來的剪紙作品一張張攤開來,卻驚豔了所有人。

這樣的作品每一張她要剪兩三天,不打草稿,就直接用剪刀在彩紙上剪出,一般是大紅色的,也有翠翠的綠色。

有對稱的花紋,還有複雜的飛鳥蟲魚、十二生肖,以及各種傳說故事裡的場景。

總之,都是寓意著吉如意和美好生活,遂昌人喜歡用它來點綴屋子、裝飾窗花或者貼在龍燈上。

刺繡

過去,山裡姑娘出嫁前都要做許多針線活,還要學刺繡,在錦囊香袋、肚兜和枕頭上繡上「五子登科」、「八仙過海」等吉辭圖物作嫁妝,以顯示自己心錄手巧。

如今在遂昌縣柘岱口、黃沙腰一帶,幾位婦女傳承了詛輩的刺繡工藝,農閒時在緞布上,用五色絲線繡出圖案花紋,有繡花枕頭、鑰匙袋、豬肚袋這樣的日用品,也有草包袋、搭鏈袋、雙喜袋等嫁妝,民間的風俗是袋越多越好,寓意傳宗接代,代代相傳。

米塑

米塑是蔡源鄉的傳統手藝。

說起做法,前半段就像在做點心,要將粳米浸水10個小時,水磨成粉,過濾掉水分後蒸熟,再搓均勻,接下來就是工藝活兒了,不等米粉團冷掉,就要按照自己構思的形狀開始手搓,成型後再上顏料。

通常做的是花鳥,還有西遊記人物,逢年過節祭先人時就做米塑以代替各種祭品。

手藝人辛苦的一生用一雙擅於觀察的眼和一雙粗糙卻靈巧的手將山野鄉間最質樸的美呈現在你眼前。

(據麗水文旅,原標題《散落在麗水遂昌街角的老手藝,在溫柔的時光中傳承!》。編輯 黃彥)

相關焦點

  • 農家院裡的老手藝神奇的魯班凳
    原標題:農家院裡的老手藝神奇的魯班凳一塊普通的木塊,在沒有使用釘子、膠水等材料的前提下,通過鋸、刨、鑿、磨、封蠟等幾十道工序,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小凳子、小馬扎、將軍案。這神奇技藝「官名」叫「呂氏拓補木藝」,是黃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民間叫作「瞎掰」。
  • 一席遂昌佳餚美饌,重拾遂昌傳統風味
    藏在舌尖上的「遂昌味道」,是在外遊子們經歷多少時光都無法割捨的一抹鄉愁
  • 「20後」可能見不到的5種民間小吃,全是老手藝,都在逐漸消失
    「20後」可能見不到的5種民間小吃,全是老手藝,都在逐漸消失。我們中國一直都是一個文明古國,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而且由歷史演變出來的各種文明也非常的燦爛,除了我們平時經常提到過的唐詩宋詞成語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美食也非常的受人歡迎,我們都知道我國根據地域的劃分,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獨特的飲食文化,所以也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民間小吃,這些小吃是我們的老祖宗發明出來並且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可是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年輕一代的口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現在各種西方飲食在我們國家越來越流行
  •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浙江遂昌滿城盡唱牡丹亭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浙江遂昌滿城盡唱牡丹亭     在4月7日至10日舉行的2012年遂昌文化節期間,遂昌市民駐民觀看即將舉行的遂昌民間藝術巡展。
  • 借鑑臺灣文創品牌,讓老手藝活在人間煙火裡
    美麗浪漫的貴州花草紙昨天看了紀錄片《講究》,感覺中國有太多驚豔時光的老手藝,可惜這些老手藝很多都因為時代需求的變化,在慢慢地消失,實在讓人心痛。目前很多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老手藝,都靠國家直接補貼各種技藝傳人,這個固然有必要,它可以最原汁原味地將手藝保留下來。但我認為,除此以外,保護老手藝最重要的是——將老手藝盤活,活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 王萬法:堅持竹器老手藝 傳承老街「古早風」
    王萬法告訴記者,這家竹器店他已經營了32年之久,在這之前,店面由祖父傳承下來作為住房所用,並無商業經營。改革開放後,他進入洛陽當地的竹器社當竹匠,而後學得一身技藝的他便經營起竹器店,這才與竹器結下了半輩子緣分。「竹器製作是個辛苦活,最開始我自己製作竹器賣,隨著年歲漸長,就找別的手工藝人訂貨,但我會嚴格把關質量。」他說。
  • 通訊:「餅」承情懷 中國西北鄉村傳承中秋老手藝寄託鄉愁
    通訊:「餅」承情懷 中國西北鄉村傳承中秋老手藝寄託鄉愁 2018-09-23 15:55:1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翟璐
  • 遂昌「蔡和文化節」來啦!沒去看的還來得及
    2018-10-04 15:59 | 遂昌新聞活動現場鑼鼓喧天,彩旗飄揚。10月3日,為期三天(10月3日至10月5日)的「蔡和文化節」在遂昌縣蔡源鄉蔡和村拉開帷幕,「鬧」翻國慶假日。今年,這一民間傳統八月廟會以「蔡和文化節」的形式呈現,讓傳統節日重煥生機的同時,更是讓蔡和文化得到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鑼鼓隊、舞龍、花燈等助陣巡遊踩街,隊伍聲勢浩大;翻十五樓等技藝絕活精彩刺激、奪人眼球;百家宴熱鬧喜慶、和諧溫馨……文化節讓蔡源鄉的國慶節變得分外熱鬧的同時,也帶旺了當地及周邊鄉鎮的假日經濟,不僅各個商店、攤位前人頭攢動,農家樂更是家家爆滿,生意紅火。
  • 遂昌三中師生共讀《牡丹亭》 濃厚校園詩詞氛圍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近日,記者走進遂昌三中,在該校的紫藤架下看見一名老師正帶著幾名學生輕輕吟誦湯顯祖傳世名作《牡丹亭》。  該校校長吳德明介紹,近年來,在我縣全力打造湯顯祖文化品牌,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的背景下,遂昌三中也一直致力於推進「詩詞進校園」活動,以不斷提升師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 故事:他倡導「山清水清、民清吏清、勸學勸農」,深受遂昌人民的愛戴
    在任五年,他勤政愛民,興教辦學,勤勞耕作,深受遂昌人民的愛戴。他到遂昌上任後,經常走街串巷,察訪民間疾苦,足跡所至遍布城鄉。觀燈結束,囚犯都自覺回獄,而湯顯祖的這一首詩與他的縱囚觀燈逸事,便一直在遂昌廣大百姓中流傳。在遂昌文化的傳承中,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和諧安逸的生活,並形成了淳樸的鄉風、村風、民風,社會和諧穩定。因湯顯祖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遂昌鄉村幾十年來未出現過大的刑事案件,家家戶戶院子裡的生活用品、農副產品無人看管也不用擔心被偷。
  • 遂昌親子遊: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
    讓腳步來丈量,讓時光來回答,讓行走來增加閱歷。女兒看到美麗的金飾總問我金子是怎麼生產出來的。那麼,伴隨著女兒「金子是怎麼生產出來的」這個問題,我帶女兒去遂昌金礦礦山公園去尋找答案。栩栩如生的蠟像帶我們回到千年,這些書本熟悉的場景,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是進了時光機器一般。竹炭博物館裡,展現的烏金黑亮的竹炭,它們是經過熊熊烈火錘鍊,火紅的窯火將竹變身,翠竹段在熊熊燃燒中,變紅、變黑,成了竹炭。
  • 「研學旅行在遂昌」
    「這裡是遂昌,一座美麗豐饒的江南山城,這裡是遂昌,一座人傑地靈的文化名都……」伴隨著兩位遂昌文旅「小代言人」的悅耳誦讀,遂昌的人文美景在人們心中緩緩鋪開畫卷。 這裡是湯顯祖《牡丹亭》的原創地,水墨唱腔中猶能領略到崑曲傳世經典的千古神韻;這裡也是當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的師部所在地,如今革命老區的街頭巷尾依然還洋溢著紅色的經典記憶。
  • 五美遂昌 清靈若水——「五水共治」下的遂昌嬗變之道
    走在遂昌,看在遂昌,感受萬千。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遂昌,座座青山埋金藏銀。但遂昌人懂得珍惜,治水便是一例。 「錢甌源頭築屏障,兩江清水出遂昌。」他們在受用金山銀山的同時,更看重綠水青山——堅持「人水和諧、城鄉共治」的工作理念,將「五水共治」與建設美麗縣城、美麗鄉村、美麗生態、美麗生活和美麗事業有機結合,以治水為突破口,全力助推「五美遂昌」建設。
  • 五行遂昌 一諾千金——「兩山」遂昌故事
    2011年11月至今任浙江省遂昌縣委書記。相關新聞近日,大V張憶安-龍戰於野參觀完遂昌的農村電商項目後,發表微博說,「遂昌搞的農村電子商務,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節約物流成本,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同時還能讓小山村裡都能隨時買到山外的產品。
  • 遂昌人的首家城市書房來啦
    11月19日,遂昌縣第一家城市書房——相圃書房開放,遂昌又多了一個品味書香的好去處。  一家書房點亮一座城  亮燈儀式啟動,相圃書房正式開放  11月19日晚上7:00,遂昌相圃書房(遂昌縣圖書館城西分館)舉行了亮燈儀式,相圃書房正式開放,這裡將成為遂昌文化新地標。
  • 鎮江句容76歲大爺,讓失傳的老手藝在創新中復活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打草鞋是農村民間很多人都會的傳統手藝。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提高,草鞋基本上看不見了,打草鞋這門傳統手藝也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不過,27日記者在鎮江句容後白鎮西馮村發現,有一名76歲的羅業雙大爺,他利用業餘時間重新拾掇起這門老手藝,用一把稻草和幾條碎布編織起了「創意」草鞋,使得粗糙的草鞋有了濃烈的「時尚感」。紅、黃、藍、綠,眼前這些色彩斑斕的草鞋,就是羅業雙編織的「創意」草鞋。羅大爺給記者回憶說,在他年幼時草鞋是生活必需品。「那個年代,生活條件差,穿不起鞋,只能穿草鞋。
  • 南笙九歌將助力遂昌2020仙俠湖弄潮節,仙俠湖畔麗人行
    2020年遂昌仙俠湖弄潮節將於12月12日,在遂昌「天工之城」項目核心區塊——湖山鄉啟動。倘若你錯過了遂昌的春天和秋天,請不要錯過遂昌的冬天。仙俠湖「弄潮」,弄的是漢服潮。漢服潮是當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漢民族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華夏信仰復興、傳統禮儀復興等大潮中的一條支脈。「弄潮節」現場,將有來自各地的漢服大咖,在湖光山影間演繹華服之美。仙俠湖「弄潮」,弄的是時尚潮。時尚潮流瞬息萬變,傳承之美恆久不變,變與不變間,俱是獨特自我的個性。
  • 「研學旅行在遂昌」 遂昌文旅(杭州)親子研學資源推介會舉行
    「這裡是遂昌,一座美麗豐饒的江南山城,這裡是遂昌,一座人傑地靈的文化名都……」伴隨著兩位遂昌文旅「小代言人」的悅耳誦讀,遂昌的人文美景在人們心中緩緩鋪開畫卷。這裡是湯顯祖《牡丹亭》的原創地,水墨唱腔中猶能領略到崑曲傳世經典的千古神韻;這裡也是當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的師部所在地,如今革命老區的街頭巷尾依然還洋溢著紅色的經典記憶。
  • 浙江遂昌「九龍鬧春」 彩龍華麗起舞
    章建輝攝(新春見聞)浙江遂昌「九龍鬧春」 彩龍華麗起舞中新網麗水2月21日電(記者 奚金燕 通訊員 藍葉佳樂)時而龍頭高昂,如插雲端,時而龍首俯衝,似入海底……20日晚,浙江省遂昌縣舉行「九龍鬧春」活動,現場九條各具特色的彩龍華麗起舞,人們用傳統的舞龍來展現美好的生活,和對豐收年景的新期待,現場氣勢恢宏
  • 訪文化遺蹟品湯公文化 著名作家白先勇遂昌「遊園驚夢」
    記者 程昌福 攝   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11月30日訊「遂昌山清水秀,和江南的文化相契合,我想如果湯顯祖當年不是在這樣的地方當縣令,很可能寫出來的就不是《牡丹亭》昨天,青春版《牡丹亭》總策劃、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走進《牡丹亭》原創地遂昌,觀賞崑曲十番,親訪湯公遺蹟。  據了解,此次白先勇先生走進《牡丹亭》原創地活動,由遂昌縣委、遂昌縣人民政府主辦,浙江省音像出版社協辦,是「崑曲浙江之旅」系列活動之一。11月25日至27日,由白先勇先生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三本27折在杭州大劇院連續三天上演,在杭城引起劇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