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餅」承情懷 中國西北鄉村傳承中秋老手藝寄託鄉愁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通訊:「餅」承情懷 中國西北鄉村傳承中秋老手藝寄託鄉愁

2018-09-23 15:55:1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翟璐

    圖為青海特色月餅。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中新社西寧9月23日電 題:「餅」承情懷 中國西北鄉村傳承中秋老手藝寄託鄉愁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妯娌搭手,發麵、揉面、擀麵,撒香料,卷乾果,再雕花飾,蒸個比臉盆還大的月餅,待中秋月圓之夜接月亮(祭祀月神),是地處中國西北的青海鄉間重要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來臨前,在青海省西寧市北郊的宋家寨村,農婦們在一場以「濃情中秋·『餅』承情懷」為主題的月餅製作大賽上各顯身手,蒸出的月餅還要接受色澤、口感、造型等方面的嚴苛評比。

  地處西寧城郊的宋家寨,僅有少量耕地,村裡三百多戶人家多以務工為生。村黨支部書記付召偉說,為繼承農業文化,特別是面點手藝,舉辦的四屆麵食節效果不俗,月餅可以送到城市超市代銷,而過年前的饊子、「花花」等油炸面點,會面臨「像打仗」一樣的搶購潮。

  宋家寨的宋生榮已到不惑之年,他的中秋記憶正是小時候,母親和嬸嬸們在大夥房的案板上,一大家子做月餅的場景,「一個兩尺來方的蒸籠,只能蒸一個月餅,一層疊著一層,全家人切著吃。」

  青海傳統月餅是將發酵好的麵粉,揉勻擀成一指寬的圓餅,塗上菜籽油,撒上香豆、紅曲、薑黃粉等,卷紅糖及花生仁、核桃仁等乾果,同樣程序,層層疊上七八層,收尾並雕花飾,抬蒸籠上灶臺蒸,便大功告成。

  青海這種做法,與近鄰甘肅等西北農村一脈相承。

  而不止於宋家寨,臨近中秋,在青海城市社區和農村,各類月餅評比大賽都會如期舉行,微信朋友圈裡,人們也難免會曬這份甜美的「兒時記憶」。

  「小時候,生活不寬裕,在月餅裡卷一點紅糖,就感覺特別香。」宋生榮說,但最重要的一刻還是月圓時,在院子裡擺上案桌,端上月餅,獻上水果,焚香,祭祀月神,表達豐收的喜悅。

  而與略顯笨重的傳統大月餅不同的是,精美禮盒裝的五仁、水晶、巧克力等月餅仍受追捧。記者在一家網上購物商城搜索關鍵詞「月餅」發現,琳琅滿目的各式月餅,價錢從幾元人民幣到近萬元不等。

  但宋生榮獨愛兒時味道。他說,在青海,除了自家人分享月餅外,還要切一部分送給至親,「這門手藝婆婆教給媳婦,一輩輩,是傳統,維繫著家庭關係。」

  宋家寨月餅製作大賽主辦方負責人甘富鑫說,除了月餅,還著手復原宋家寨的老油坊、磨坊,「想喚醒人們對家鄉和傳統文化的熱愛,喚起人們的鄉愁。」(完)

相關焦點

  • 千裡共嬋娟 家國藉鄉愁——各地歡度中秋活動觀察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題:千裡共嬋娟 家國藉鄉愁——各地歡度中秋活動觀察新華社記者中秋是團圓的時刻。幾千年積澱形成的家國情懷讓在新時代大潮中搏擊的中華遊子平添了一份深切的鄉愁,而現代科技的進步,與時俱進的文化理念讓親情、友情有了更酣暢的表達,也讓中秋文化在創新中不斷得到延續。
  • 《涼州詞》中的「網紅點」——玉門關,詩人邊塞情懷的心靈寄託地
    又為何會成為詩人的邊塞情懷的心靈寄託地?我們且先來看看玉門關的由來:玉門關處於河西走廊腹地。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古稱雍州、涼州(漢代的河西稱為涼州,「河西四郡皆統於涼州刺史」),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西域泛指玉門關以西,包括新疆、中亞、南亞、西亞、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
  • 石湖「鄉村記憶文化」展館 傳承文化憶鄉愁
    鄉村文化展館裡看變遷,老物件中憶鄉愁。在蚶江鎮石漁村委會,村史館、檔案室以及「鄉村記憶文化」展館,正融入鄉村人們生活,成為展示鄉村文化、守護鄉村歷史記憶,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平臺。 1 老物件講述老百姓生活變遷 藍藍石湖港、巍巍六勝塔、古老林鑾渡。
  • 三水把崗村冼氏宗祠:凝聚海外宗親 寄託鄉愁鄉情
    在以冼良為代表的華僑、港澳同胞大力倡議與資金支持下,冼氏宗祠得以重建,為漂泊在外的族人提供一方鄉愁鄉情寄託之地。族人慷慨解囊 重建百年宗祠把崗村有兩座冼氏宗祠,在村裡的一南一北,建築風格、規模一致,由開村先祖後代建設。
  • 余光中:鄉愁是一種家國情懷
    鄉愁分為好多層次:懷念故鄉,如某縣某鄉某裡,是地理意義的鄉愁;一個人離開北京二十年後重新返回,雖然還是家鄉,但人事已非,門前的老樹不見了,長輩作古了,時光變幻,也引起鄉愁;我們在太廟看到明朝的器物,是一種歷史的鄉愁。真正的鄉愁,是立體的鄉愁,是地理加歷史的概念。從古至今,鄉愁是人人都不免的。只要一個人背井離鄉去遠方,就會有鄉愁。中國地域廣大,離鄉背井的機會又特別多。
  • 傳承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傳承民俗文化留住鄉愁記憶--肅北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開館12月15日,肅北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舉行開館儀式,標誌著石包城鄉村記憶館全面完工投入使用。據了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總投資1650萬元,佔地面積23260平方米,在危舊房拆塗基礎上,收集並陳列布展全縣具有文化價值的民俗物品,同步配套通訊、道路、廁所、供排水、供電、消防、監控、亮化、停車場等配套基礎設施。肅北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分為紅色記憶館、鄉村記憶館、農耕文化展、軍民雨水情雕塑、同心築夢塔和鄉村大講堂六個部分。
  • 寫作訓練: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
    從國家與社會的層面看,《鄉愁》是中華兒女盼望國家統一的一種呼喊。《鄉愁》傳誦的時候,也是中國社會出現歷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徙的階段。當下中國,城鎮化腳步轟隆作響,無數人離開家園去城市創業。隨著城市版圖的擴張,鄉村景象日漸凋敝,傳統文化也正被人遺忘,許多人的故鄉已然變成了自己不認識的模樣,現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鄉愁成為一個極易引人傷感、唏噓的字眼。
  • 洛陽與中秋文化傳承
    宋代是中秋節的定型時期,一是宋太宗時把中秋與新年、端午列為三大節日,並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二是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南宋末年吳自牧《夢粱錄》中出現「月餅」一詞。三是宋朝時的中秋節有賞月、賞桂、觀潮、賞燈、吃月餅、猜燈謎、飲酒賦詩等習俗,老百姓精心準備、積極參與,成為世俗狂歡的隆重節日。
  • 從「吃鄉愁」到社交禮儀,月餅的節慶角色逐漸變化
    中秋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地都傳承著不同的中秋習俗。習俗眾多,傳承至今的吃月餅習俗,卻一直備受追捧。然買者從九如齋、三吉齋購出,乃備贊其月餅香甜,逾於常品,此亦『美國月亮比中國月亮亮些』之謂也。」可見當時長沙城內,廣式月餅要比長沙本土的酥皮本式月餅,更受追捧。
  • 「餅」承心意!中秋月餅那些事兒你都知道嗎?
    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 2019央視中秋晚會:千年大運河上抒發「家國情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吳曉東)記者從今天下午在京舉辦的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備受關注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主會場今年落戶江蘇淮安,分會場定址於廣東佛山南海影視城。
  • 新華時論:家國情,讓中秋底色更厚重
    家圓勝萬宴,遊子別鄉愁。」「當我們仰望明月時,家就在那裡。」「哪怕現在看到的是豔陽高照,但那一輪明月早已掛在心中」……在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天涯共此時,遊子心交匯」直播間裡,像這樣他鄉念親的思、依戀家國的情俯拾皆是。縱然時間越過千年,「月是故鄉明」依然如斯,「一夜鄉心五處同」依然如斯。中秋,是文人騷客寫不盡的詩,是中華兒女道不完的鄉愁和家國。
  • 一場花好月圓之時的中秋茶話會
    歷史悠久、內涵深厚的中秋佳節,深深寄託著國人的團圓之情。我們不禁要問,中秋節的精神內涵為何?在當代語境下,中秋的未來究竟會去向何方?這不只是當今中國人的「時代之問」,更是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綿延不絕的關鍵所在。中秋緣,在月光如水的秋夜中,連接故鄉最亮的星空;中秋緣,在歷史長河的醞釀中,寄託家國最樸素的守望。陳連山說,中國人對月亮的喜愛不僅久遠,更是獨一份的東方美學。
  • 敘家鄉情懷,話家鄉發展!|第十一屆遊子文化節
    為多角度、全方位呈現這場盛會的非凡魅力,縣新聞中心重磅推出大型融媒體報導《第十一屆遊子文化節》,聚焦開幕式、長三角高層次人才空間治理峰會、重大項目集中開竣工,帶你在家國情懷中感受遊子經濟的澎湃動能。「2019年,我們村作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參觀過程中,講解人員從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挖掘地域文化、提升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將東衡村鄉村振興的故事娓娓道來。凱姆瑞(杭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愛靜是土生土長的東衡人,感慨之餘表示有機會一定回鄉投資置業,參與家鄉發展建設。
  • 舉國同慶夢圓中華——重慶衛視推國慶中秋特別節目
    2017國慶中秋將至,重慶衛視從「心」策劃,用「心」發聲,整合新聞、紀錄片、品牌欄目和電視劇等優質資源,以品牌節目《謝謝你來了》「詩意人生 情暖中華」主題系列和10集紀錄片《重慶老手藝》作為核心內容,加上晚間黃金強檔熱血大劇以及
  • 是兒時記憶也是思鄉寄託 永嘉麥餅,有味有故事
    溫州網訊 「冷水冰冰,蚊蟲叮叮,爬爬山嶺,吃吃麥餅……」最近,一曲方言版永嘉麥餅RAP,讓熟悉麥餅的溫州人再次泛起鄉愁的漣漪。  麥餅,在外遊子的鄉愁記憶  麥餅那與眾不同的濃濃香味,就是濃濃的鄉情、媽媽的味道。能品上一品,對於在外遊子來說,是一種幸福。  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胡堅是在外永嘉鄉賢的傑出代表之一。如今,久居杭城的他吃到麥餅的機會越來越少。好在年事雖高的母親能用高壓鍋做出噴香的麥餅,讓胡堅多少能從中尋得一些兒時的回憶。
  • 【地評線】大江時評:傳承創新,中秋文化味道濃
    &nbsp&nbsp&nbsp&nbsp吟詩詞、觀非遺、賞民俗、做月餅……近日,一場別具一格的「網絡中國節·中秋」節日文化展示活動在北京前門大街北京坊舉行。嘉賓與網友們齊聚一堂,親身感受傳統佳節的文化魅力。
  • 余光中太廟獻詩 中秋晚會話「鄉愁」(圖)
    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給他留下了刻骨的記憶,也為他後來的「鄉愁」詩創作打下了基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20世紀70年代,這首描寫濃濃深情的《鄉愁》讓這位臺灣詩人走進眾多大陸讀者的視線。  成都文人流沙河是第一個把余光中的詩介紹給大陸讀者的人。流沙河與余光中在詩歌創作上也有一段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