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燕昭王的話,就得先說說他爹——燕王噲。
這個燕王噲呢,是燕易王(上一章提到過的哦,就是蘇秦睡了他老娘,但放過了他的那個)的兒子,此人比較昏庸,而且聽信了讒言,把王位禪讓給了當時的相國子之。
也就是說,並沒有傳給他親生兒子,而是給了一個叫子之的人。這個子之非常殘暴,所以在他執政的第三年,開始了子之之亂。
子之之亂是怎麼回事呢?子之登基之後啊,就開始清太子平的人,因為太子平是燕王噲的兒子,他要清除太子平的黨羽,畢竟對於禪讓出來的這個位置,還有很多大臣不服,說白了,燕國此時在內訌。
太子平怕子之殺他,而此時他爹燕王噲又不管這個事,他爹目前被洗腦後只甘心當個臣子。唉,昏庸到這種程度也是讓人唏噓。
內訌上了,這時候在燕國旁邊的齊國(當時齊泯王執政)看上眼了,於是趁亂,以助太子平的名義,打進了燕國。
剛開始老百姓們以為是真的幫助太子平,一片歡呼,都不對抗,直接放齊軍入關,齊軍是一路殺到了子之跟前,把子之殺了,並且剁成了肉醬。
然而,這並不算完,到了這一步,按說齊軍應該撤軍離開了,幫助太子平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但是,齊泯王真正的如意算盤並不是幫助太子平就完的,他是另有所圖。他真正的意思是,想把燕國吞併了。
當燕國子民一看到這個形勢的時候,不幹了。原來你齊國是打著吞併我們的算盤來的啊,想得美。於是燕國真正的開始反抗齊軍了。
這時候呢,趙國也開始幫助燕國,一起攻打齊軍。因為趙國想吞併中山,不願意燕國就此滅亡。
這麼一來呢,在趙國的幫助下,把有狼子野心的齊軍給打退了。燕子噲也自殺身亡,此時的燕國已經沒有所謂的國君了。
於是這裡就出現了兩個版本,一說是太子平當時繼位,就是現在的燕昭王。另一說是太子平被殺,把流放在韓國的公子職接回燕國,做了燕昭王。
野史上記載的是公子職。正史上記載是太子平。究竟是哪個,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太子平的可能性大一些。
但是不管哪個燕昭王吧,總歸是歷史上有一位非常賢明的燕昭王。
這個燕昭王經歷了戰亂,經歷了昏庸無能的父親帶給自己的殺身之禍,經歷了四處逃竄的成長歷史。於是,他搖身一變,變得非常勵志了。
他在國難之際登上了王位,並且非常痛心父親的昏庸亂國,立志要重振國風,雪洗前恥。
在燕國,有一個叫郭隗的大臣,是一位賢者。他跟燕昭王說了這麼幾句話。說:成就帝業的君主,和賢者相處,就是象和老師相處一樣。諸侯和賢者相處就象是朋友一樣。而沒有什麼雄才大略的國君和賢者相處,就是象是上級對下級的一樣。
這個燕昭王做得也相當的有誠意,他憑弔死者,並且屈尊降貴的招攬人才,說了,只要你是賢者來我燕國,我必當老師一樣對待,並且還有重金賞賜。
然而嚷嚷了很久,卻沒有一位賢者來。是的,一個都沒有。
於是他又去找了郭隗,說,大隗隗,你說要是想成就帝業的君主,和賢者相處,就要象老師一樣。我已經招告天下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一個人前來啊,難道賢者都沒了嗎?
郭隗說,我上次的確沒說怎麼招攬賢才
燕昭王:……
郭隗說,大王,如果你想招攬賢者,必須對國內的賢者有非常優厚的待遇,這樣才能有個楷模的形象。為什麼這麼做呢,原因是你父親給人留下的印象實在是太差了,連帶著你都給毀了。所以你必須要拿出誠意。要不沒人相信。你看你之前招告天下了,都沒人前來,這不說明一切嗎?
然後,郭隗又講了一個「千金買骨」的事。這個事說起來還是挺傳奇的。
講的是一個富商,非常想得到一匹千裡馬,可是他四處尋找千裡馬,都沒有找到,非常沮喪。這讓這位富商非常苦惱啊,於是他說,誰能幫我找到千裡馬,我不但給千金買馬,還給這人千金的佣金。
結果有一天,果然有一個人前來,說,我可以幫你買到千裡馬。富商說,行,我給你千金,你去買吧。三個月過後,這個人回來了,帶了一匹馬的馬骨回來了,並且說,這個馬骨花了500金。
這個富商非常生氣,說一副馬骨值500金嗎?這個人說,這是一匹千裡馬的馬骨,如果你現在連馬骨都花500金買,為的是讓天下都知道您是真心的愛馬,那麼你的這個名聲一傳出去,不出一個月就會有人來賣千裡馬。
果然不出一個月,這位富商得到了真正的千裡馬。
這說明什麼?求賢是需要誠意的。
燕昭王一想,果然是這樣啊。
於是,郭隗又說,燕王,既然你求賢若渴,那不如就以我為例吧。
就這麼一句話,燕昭王就開始給郭隗蓋別墅,送珍寶。並且尊稱郭隗為老師。給郭隗蓋好別墅後,還選了一個吉祥的日子,非常隆重的,有點象咱們開業典禮那種架勢,搬著郭隗就入住了。
之後呢,他還為賢者蓋了一個黃金臺。最最難能可貴的是,燕昭王每天親自去打掃黃金臺,掃去黃金臺上的灰塵。
要說這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初他爹是如此的昏庸,他卻如此的勤勉勵志。從這裡就看出來啊,對孩子的教育,實在是不能太寵溺,還是要有一定的挫折教育,能成才的一定會成才,不會被困難打下去。當然,你也不能太過火了。否則孩子接受毀滅性的打擊之後,真的是一蹶不振了。
經過燕昭王這麼一系列的改革呢,的確起了很大的反響,各國的賢者紛紛而來。比如:從趙國而來的武裝劇辛,從齊國而來的謀士鄒衍,從魏國而來的屈庸,還有魏國來的樂毅等等等等。
拿鄒衍來說,他是個陰陽五行家,就是對周易八卦非常精通的。(周易是姬昌所著,不要說那個時代沒有周易哈)其實周易這本書不是講的算命,算命是指數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講八卦和因果。
這個鄒衍在當時在齊國就非常有名,他周遊列國的時候,各國對他都非常尊重,可是到了燕國,燕王不但親自迎接他,還親自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到了大殿之中,親自把老師的位置讓給他坐,燕王自己坐在學生的位置上。
樂毅也是,他不但是名將樂羊的後代,他還精通兵法。他本是趙國人,但是趙國當時內亂,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魏國。又為了魏國出使燕國,燕王對待樂毅非常尊重,讓他十分感動,於是他決定留在燕國。
不要小看這個樂毅,他本事也很大,後來的諸葛亮還說自己堪比管仲樂毅。可想而知,這個人在當時也是名垂青史,影響很大的。
樂毅開始在燕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他設計一套審核官吏的制度,還摒棄親貴之間的互相任用提拔,讓真正的人才得以在最合適的位置上發揮優勢。
經過這麼一整頓,也經過這麼多賢才的輔助,燕昭王兢兢業業發展國家,歷經28載的時光,燕國的國力是蒸蒸日上。一下發展成了國富民強的大國。
由於齊國的趁機作亂,燕昭王對齊國恨之入骨,發誓要扳回這一局。雖然燕國已經發展壯大,但是以當時齊國的國力還是要比燕國大出許多。要報這一箭之仇怎麼辦呢?
當時齊國的這個齊泯王,也是個驕橫的君主,惹得周圍一圈鄰國對他不滿意,這時候樂毅就說了,讓趙、楚、韓、魏、燕五國聯合,去攻打齊國。
這個是什麼呢?和鬼谷子的縱橫術有相似之處呢,就是合縱吧,聯合五國兵力去攻打齊國。
別忘了,這時候還有個關鍵人物,是誰呢?蘇秦!大家還記得嗎??是他去當了齊國間諜,暗中幫助燕國的。那時候他還沒死呢!!(歷史連起來了吧,我能當歷史老師麼?-_-#)
這時候怎麼辦?請大聲回答我:裡!應!外!合!
好了,不鬧了,回正題。
這時候,基本上是齊了天時地利人合的局面。這五國開始攻打齊國(古時候真是一言不和就發兵啊-,-)
話說樂毅帶著這五國的軍隊去打仗,(樂毅雖然是燕國的大將,但是當時是其他四國各自也有自己的將領,統一由樂毅指揮)把齊軍是打了個落花流水。而且最終樂毅帶著燕軍,一度攻破了齊國的都城臨淄,齊泯王倉皇而逃,藏身民間。而燕兵不但把齊國的珍寶都搬回了燕國,還燒毀了宗廟和宮殿。
燕昭王終於雪洗前恥,報了一箭之仇。
我個人覺得,燕昭王非常勵志,勵志在哪呢?他由一個快要入死人堆的一個人,逐漸地發展成了一代名君。這其中的艱辛真是不言而喻。
因為他父親的緣故,他不能象其他富二代官二代那樣,享受著江山美人,他只能是勵精圖治,發展國家,因為他身上不但有血海深仇,還有著燕國的子民。
要我說,這個人了不起!!
他被齊國掘了祖墳之後,沒有就此倒下,而是從死人堆裡站起來,發誓要把燕國壯大,並報了這一箭之仇。這種志氣,挺值得學習的。
真挺可怕的,人一旦發自心底決定要做某事的時候,是不顧一切的,是拼了命的。這種力量推動著走的時候,是無所不能的。
老家有一個發小,一直學習不好,到了初三還是吊兒郎當的。但是初三的時候,他爺爺去世,他是跟著爺爺長大,爺爺最疼他。臨終時把平時裡攢下的幾毛幾分的硬幣,用手絹包著,說給孫子上學用,並且還拉著他的手說,我們老王家以後靠你光宗耀祖。
就這麼一句話,眼看著最疼他的爺爺咽氣。辦葬禮的時候,這小子居然一滴眼淚也沒有掉。從辦完葬禮之後,他就跟變了個人一樣,我們還沒起,他就開始背單詞了。一年之後考上重點高中。三年之後上了北大。
勵志麼?和燕昭王很相似!
所以講這麼多為什麼,就是想告訴大家,要想做成一件事,只要下的決心夠大,你就能成事。
所以,不是燕昭王勵志,也不是我那個發小勵志,而是,如果你真的能下非常大的決心去做成某件事的時候,挖空心思的去做,你也會很勵志。
我不是來兜售心靈雞湯的,我是想讓歷史告訴大家,你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破釜沉舟地去做,就要放開手腳去做,就要排除萬難去做,就要象燕昭王那樣,放下一切去做。
所以知歷史,不但明得失,還能豎榜樣!想進步啊,真的要多看看歷史!
加油吧,朋友們!摸著自己的心想,我到底來這世上要幹什麼!你想清楚了,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