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河北自古屬燕趙之地,文化底蘊豐厚,地靈人傑。自古至今,有無數風流人物出現在這片土地上,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燕昭王,春秋戰國時燕國君主。在位時,派樂毅伐齊國,為了招攬賢士,在今河北定興縣築黃金臺。這次,小編帶你走進這位燕國國君。
人物簡介
燕昭襄王(?─前279年),名職,燕王噲之子,太子平之弟。簡稱昭王或襄王。本在韓國作為人質。燕王噲死後,燕人立職為燕昭王,派樂毅伐齊國,連克七十餘城,後而敗於燕惠王時。
人物生平
昭王登位之初,決心要令燕國強大起來,故四處尋找治國的良才。因禮待老臣郭隗,築宮而敬以為師,結果各國群賢聚集燕國,史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唐代詩人陳子昂有詩:「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即是形容燕昭王以重金聘用了蘇秦。《戰國策》裡也記載他千金市馬的故事,一時燕國成為「人才高地」。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攻齊,上將軍樂毅攻破齊國,佔領齊國七十多城。是燕國最輝煌的時期。
人物故事
燕昭王招賢
春秋戰國時期,燕昭王思賢若渴,對身邊的大臣郭隗說,齊國恃強凌弱,打敗了燕國,我想用重金招攬天下人士,重振燕國基業。郭隗回答說,大王想用天下賢才,先從我開始吧,如果象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高明的人一定會紛至沓來的。燕昭王接納了郭隗的建議,即為其築宮而敬以為師。消息傳出,震動四方。不久「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燕國成了群賢聚集、智星燦爛的「人才高地」。
築黃金臺
戰國後期,公元前312年,燕人立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昭王即位後,即思發奮圖強,洗雪燕國為齊國攻破之恥並復興燕國,但又顧慮燕國弱小,無力復仇,因而築黃金臺誠招天下賢士,共治燕國,圖謀發展。
昭王為雪先王之恥,睡不好覺,吃不好飯,常常想著如何報仇。他去見郭院,請教如何求得賢士同來強國雪恥。郭隗說,大王若能像侍奉老師那樣尊禮賢士,就能招來比自己強百倍之人;大王若能像對待朋友那樣善待賢士,就能招來十倍於自己的人;大王把士當做臣下,那只能招來同自己-類的人;大工若整日憑靠几案,拄著手杖,頤指氣使,就只能用來差役徒隸之類。要想國家強盛,就要廣擇國中賢士,親自登門聘請,天下賢土必然會爭先恐後地來投燕國。郭魄又說,距聽說古時有人用千金買千裡馬,三年未成。主人另派-人去買,三個月用五百金買下一死千裡馬骨頭。主人很生氣問為何買死馬骨頭。買者答道,買得死馬,不愁買不到活馬。而天下人由此皆知他為求千裡馬不惜重金。果然不出一年,買得三匹千裡馬。郭魄建議燕昭王禮聘賢士由他郭隗始,那比他更有才的人就會不遠千裡而至。昭王從其言,為他修築宮室,尊其為師,優禮相待。不久,天廠賢士紛紛前來。鄒衍從齊國遊說至燕,昭王用衣袖裹著掃把-邊退走-邊掃地接他,表示尊敬,又坐弟子之位請求授業,為鄒衍築碣石室。樂毅內魏國來,被任為亞卿。劇辛由趙回來。在群賢的輔佐下,燕昭王勵精圖治,重建家園,燕國日益富強,終於在二十八年後擊敗了齊國,報仇雪恨。
用樂毅伐齊
燕國軍隊攻打齊國安平時,田單預先讓他的家人都用鐵皮包上車軸頭。待到城破,人們爭相湧出城門,都因為車軸互相碰斷,車輛損壞難行,被燕軍俘虜,只有田單一族因鐵皮包裹車軸得以倖免,逃到了即墨。
當時齊國大部分地區都被燕軍佔領,僅有莒城、即墨未淪陷。樂毅於是集中右軍、前軍包圍莒城,集中左軍、後軍包圍即墨。即墨大夫出戰身亡。即墨人士說:「安平之戰,田單一族人因鐵皮包軸得以保全,可見田單足智多謀,熟悉兵事。」於是共同擁立他為守將抵禦燕軍。樂毅圍攻兩城,一年未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圍攻,退至城外九裡處修築營壘,過了三年,城還未攻下。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撥說:「樂毅智謀過人,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來收服齊國人心,自己好南面稱王而已。」燕昭王聽罷下令設置盛大酒宴,拉出說此話的人斥責道:「現在樂先生親自幫我攻下齊國。樂先生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成為平等國家,結為友好的鄰邦,抵禦各國的來犯,這正是燕國的福氣、我的心願啊!你怎麼敢說這種話呢!」於是將挑撥者處死。立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謝,寫下辭書,並宣誓以死效忠燕王。
後世評價
由於燕昭王能真心誠意地求士招賢,再加上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共苦,與秦、楚、三晉聯合等方法策略得當,故「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果然天下有才能的人都爭先恐後趕到燕國來。燕昭王終於報仇雪恥。
燕昭王虛懷求教,尊敬賢者的行動,一向傳為禮賢下士的佳話。即使在今天,對我們應當怎樣尋求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推進改革開放,振興中華,依然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教育作用。要振興國家就必須任用賢人,要任用賢人就必須尊重賢人、禮賢下士。
(中國五千年網、中國文學網、趣歷史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