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的毛澤東,為了解社會,「改造中國與世界」,1917年7月尾(暑期)邀了當時已從一師畢業,在楚怡小學教書的肖子升,各帶一把雨傘、一個挎包,裝著簡單的換洗衣服和文房四寶,外出「遊學」。
長沙俗話,稱「遊學」為「打秋風」,指窮知識分子靠作點詩聯,寫幾個字,送給鄉裡的土財東,換幾個錢餬口,形同乞丐。毛澤東他倆沒帶分文,歷時一個多月,走了九百多裡路,遊歷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個縣的不少鄉鎮。毛澤東和肖子升來到了安化縣城。一到縣城梅城街上,店鋪,茶館林立,茶商雲集,熱鬧非凡,尤以茶館引人注目。進入到一家「來去茶館」,毛澤東有感而發,出口成章:「有茶有酒,香飄滿樓。」
毛澤東和肖子升在茶館坐下以後,各來一杯茶,聞其香,品上一口,味美香醇,連稱「好!」「妙!」「黑茶之鄉,名不虛傳!」茶館老闆聽了,高興不已,詢問他倆才知道是來自省府學堂的毛潤之、肖子升先生,對這兩位有學問的學生非常欽佩,並請這兩位有學問的學生書寫對聯一首: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喝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茶館老闆看了這幅一揮而就的對聯,非常滿意,不僅免茶錢,還送給他倆兩塊銀元。他倆在縣城梅城街上擺上桌案為過往百姓書寫對聯,賺到了不少銀元.
毛澤東回校後,得到了一師師生的讚賞,讀過毛澤東遊學筆記的同學,稱讚他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
安化地形地貌多樣,資源豐富,土地肥沃,酸鹼適宜,是黑茶的故鄉。安化古人不經意中發現遲堆、高溫火焙後變黑的茶滋味醇和,湯色較濃,更適合飲用,便把這一工藝固定下來,於是誕生了一個新的茶類——黑茶。
黑茶是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安化黑茶是指以安化本地大中葉種或群體種的茶樹鮮葉為原料,經青殺、揉挖、渥堆發酵,松柴明火烘焙等工序製成的幹茶或以幹茶為原料蒸、踩、壓而成的緊壓成品茶的總稱。
安化黑茶根據從後期製作的工藝和形狀分為湘尖、花卷、花磚、黑磚、茯火磚、青磚等。安化黑茶色澤油黑,湯色橙黃,葉底黃褐,香味醇厚,最顯著的特點是加工中用松柴明火烘焙乾燥,幹茶及其製品略帶松煙香。
選茶鑑茶
安化黑茶的選購主要是通過看外形、嗅香氣、品茶湯和辨回甘。
看外形是指:看幹茶的外觀形狀,茶湯的色澤,葉底的完整度、柔韌度和色澤。
嗅香氣是指:嗅茶香的純度,看是否夾雜有異味,是否有黑茶特有的本香,嗅香氣的持久性。
品茶湯是指:品黑茶入口之初獨特的口感,黑茶甜而不膩的醇厚感,感受優質黑茶在四泡之後顯露出的太和之氣和柔順的環境。
辨回甘是指:體驗黑茶回味甘甜,滿口生津,齒頰留香之感。
大部分安化黑茶都可以使用以上方法進行鑑別,但是對於安化黑茶中劣質劣質茶,因為其屬於緊壓的磚茶,無法看到其茶葉的形態,所以我們就要通過一些其他的方法來鑑別它的品質。
首先拈重量,用手感覺獲磚茶的量,上等的獲磚茶分量一般較重;第二看茶磚的緊實度,優質茯茯磚茶是不易鬆散的;第三,看外形,好茯茯磚茶四角分明,磚面平整,質量不好的獲磚茶會有缺角和厚薄不一的問題。
在滿足這些基本條件後,我們還要茯茯磚茶中金花菌的含量進行比較,通過放大鏡觀看,會發現優質磚中菌絲茂盛,茶湯有很濃的菌香味,而劣質磚只含有少量金花,有的甚至會含有雜黴,其衝泡後的茶味很淡或有黴味兒。
泡茶賞茶
取茶:安化黑茶一般形態為千兩餅茶、磚茶、千兩茶。取茶時用茶刀沿紋路將茶葉一點點撬下來。儘量保持葉面較完整。
泡茶:
第一步,投茶:將黑茶大約 15 克投入茶壺中。
第二步,衝泡:按1:40左右的茶水比例加入沸水衝泡。由於黑茶比較老,所以泡茶時一定要用100℃的沸水,才能將黑茶的茶味完全浸泡出來。
第三步,茶湯分離:待三分鐘後,將茶壺裡的茶湯倒進公道杯,茶湯分離。
品茶:一般茶湯的溫度在50℃左右時是品嘗滋味的最佳時機。
注意事項:
泡黑茶時不要攪拌黑茶或壓緊黑茶茶葉,這樣會使茶水渾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