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十分關注今年的諸多開放政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允許境外機構在境內開展評級業務;二是允許境外機構獲取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的主承銷商;三是進一步便利外資進入國內的債券市場。
對於外資金融機構而言,對外開放無論從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使得外資更便利地進入中國市場,跟國內的機構開展競爭,分享國內金融市場巨大的投資機會。
舉例來說,今年的國內債券市場會有很多看點。從外資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角度來看,現在已經有多種渠道,比如COF或債券途徑。雖然今年國際國內的金融市場比較動蕩,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也很大,但外資持有國內債券市場的量一直屢創新高。
對於外資銀行在中國國內發展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是外資銀行過去普遍遇到的難點,即規模和網點;另一方面是外資銀行的本土化,如今將更多地關注外資銀行在國內信用風險偏好的本地化。
如今,恒生中國客群的組合裡已有25%是民營企業。恒生中國對一些特定地域市場的了解程度是走在外資銀行前面的,如福州、廈門、昆明等都是恒生中國深耕的市場。利用對這些市場的深入了解,恒生中國可以扎紮實實地做一些服務於實體經濟的事情。
來源: 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