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憶上海老城廂南市區,解鎖那段斑駁成長的歲月

2020-12-09 博躍求思

它像是不斷延展的城市中一個小褶皺,這裡藏著記憶中的老城廂。

雖然很不願意承認南市區是黃浦的,

雖然提起南市那段日子仍然熱淚盈眶,

雖然很多兒時的玩伴已經找不到了,作為文廟老流氓出生的我,曾混跡於上海的求知中學和敬業中學。

南市區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曾經的南市,是指租界以南的整個華界,包括縣城在內,是曾經的不上檯面的「下只角」。

這裡有多到數不清的弄堂街道、有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學堂,這裡是上海的發源地,是上海的根。

老南市裝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回憶。

310102,有一段日子叫南市的生活

2000年老底子的南市併入了黃浦區後,老房拆遷,親人們各奔東西,但是往事卻歷歷在目。

提起310102的身份證號,還是忍不住熱淚盈眶,那時候我們都還在一起,城隍廟依舊人潮擁擠,有一段日子,叫南市區的生活。

雞毛弄、男三角弄、洗布浜、鴛鴦廳弄、火腿弄、麵筋弄、國貨路、外鹹瓜街、草鞋灣路、豬作弄、洗帚弄、筷竹弄、這些路名都是出自於南市。

中華路、人民路是上海縣城的城牆,「老西門」、「小東門」就是城門的位置。

還記得嗎?我們小時候在馬路邊乘風涼、最喜歡吃三色杯中的巧克力。

老舊的門板與石磚靜靜地躺著,小竹椅、痰盂罐還有倒馬桶的日子;滿載歲月與時光的痕跡,是普通百姓家真實寫照。

老南市沒有摩天高樓,只有人頭攢聚的老城廂;那時候沒有「外灘九裡」,也沒有「黃浦灣」,有點破舊,但是很美好。

外灘中山南路的黃浦江邊的防洪埧尚未建造,每到夏八月江水漲潮,復興東路直至中華路,路面成小河,在大人們的看管下,小孩們就坐在木澡盆內划船。

年卅晚,大人的守歲暢談,我們鄰家小孩十餘個全走到城隍廟二樓捉迷藏,看生肖誰頂紅布,金元寶,裡面的金剛塑身,黑白無常,全然不怕。

十六鋪,小東門,鹹瓜街,甚爾蔑竹街,城隍廟九曲橋是夏天必去的乘涼地,這一切好像就在昨日經過,時光從不曾遠去。

那一年,南市區有老西門、小東門、小南門、新北門、一共有10個門。

在南浦大橋通車前,東門路輪渡是我們前往浦東的重要樞紐。

還有這些熟悉的地方,有些已經不在了,有些被改建,你都還記得嗎?

中華路上的全泰服裝公司

信大祥綢布商店

陳士安橋

福佑路,富民街

沉香閣路

南市自來水廠

上海第八百貨商店

上海第三鋼鐵廠

豫園麗水路牌樓

上海第五百貨商店

南市下一站,文廟

上海的文廟建於南宋鹹淳年間,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學府,同時也留下了很多上海寧兒時的美好回憶。

如果說南市的三寶是文廟、豫園和老城廂,那文廟的三寶就是動漫、舊書和文具,我們在這裡開啟了童年的中二時代。

以前的文廟似乎永遠也逛不完,可以在這條小馬路上從早玩到天黑,我們好像就是在這條路上,走著走著就長大了。

蓬萊電影院是當年南市區第一家甲等放映技術電影院,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學校組織一起看電影。

那時十六鋪碼頭還不像如今這般洋氣,在那個「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的時代,十六鋪是一個港口,後來建了南浦大橋,碼頭的使用也逐漸減少了。

南市影劇院前身叫南市大戲院,最早地點是在海潮寺廟隔壁的一家造襪子廠對面,以演出戲曲為主,兼映電影,小時候阿爹每個周末都會來這裡聽戲。

南市區少年宮,多少人的綠領巾是在這裡買的,很多人被逼著來這裡上課,同時很多的榮譽也是在這獲得的。

南市遊泳館,是多少人學會遊泳的地方。

董家渡的輕紡市場,現在外國人也要來定做一套西裝、旗袍。

最難忘,南市地道的老上海味道

上海老飯店前生,叫做「榮順館」,很多人都會在那裡舉辦婚禮,小時候幻想著長大後,一定也要在這裡舉辦自己的婚禮。

老西門冠生園食品公司,從小吃到大的大白兔奶糖就是出自他家。

喬家柵,上海招牌點心小吃店,到現在依舊能長青的老店是否還記得裡面條頭糕的味道?

方浜中路的光明食品商店。記憶中裡面的所有零食都愛吃。

夢花街,被譽為「一個鮮活存在著的上海舊市井」,這裡邁向城市現代化的步伐緩慢而猶豫,穿行在窄窄的巷子裡,都會有一種時光倒流、恍若隔世的錯覺。

大富貴酒樓,小時候只有家裡人過生日才會奢侈的來這吃飯,這裡基本上是我們記憶裡的富人標籤。

「一家春飯店」後來改名為「德興館」,幾十年過去了,依舊懷念那碗香噴噴的大排面。

南市豆製品廠是南市區最火的豆製品廠,也是現在的萬有全豆製品。

南市,我們曾在這裡笑鬧著成長

紅房子醫院方斜路上的婦產科醫院,多少南市人在這裡呱呱墜地,從這裡擁有生命。

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似乎已經成了南市人記憶裡的一個符號。

有多少人出生在筷竹弄,在梅溪小學一起長大的呢?

南市區圖書館,我們的時光消耗在南市區圖書館,在這裡汲取知識,現在是黃浦區第二圖書館。

上海實驗小學,是你的母校嗎?

上海敬業中學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學校,小時候有同學考上了敬業中學都會非常羨慕,因為後門文廟街有很多小吃。

還記得,當時在能夠在大同中學上學可是老有面子的。

滬南體育館是男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現在滬南體育場拆了,變成了現在的上海市黃浦學校。

非常感恩南市區養育了我,無論貧富貴賤,都是我永遠的家,

也不由得想起了一段歌詞,

「上海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帶著我所有的情懷,第一次乾杯頭一回戀愛,在永遠的純真年代。追過港臺同胞迷上過老外,自己當明星感覺也不壞,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總而言之,

我想你了,南市區。我是文廟出生的老流氓,曾在求知中學和敬業中學混跡,那段歲月,是永遠都無法替代的光輝歲月,南市區,永遠的故鄉。

相關焦點

  • 南市區消失的20年,獻給所有310102
    南市包括上海老城廂整片區域以及現在的陸家浜、浦東上南地區曾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這裡擁有全上海超大面積的舊式裡弄連綿成片的街坊裡弄中
  • 老照片:1986年的上海市南市區,街頭裡弄的上海生活
    上海市黃埔區,在2000年之前是南市區。南市區是滬上最古老的城區,範圍包括今天的陸家浜、浦東上南、老城廂等地區。90年代初,南市區境內的浦東劃為浦東新區。其他地區後來併入黃浦區。圖為1986年的南市區城隍廟附近的街景。1986年的上海,在黃浦江畔看風景的遊客們。
  • 老照片:1982年的上海,南市區的綿長記憶
    南市區曾經是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範圍包括上海老城廂的全部及陸家浜地區、浦東上南地區等,它也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圖為1982年上海南市區城隍廟附近的景象1982年的上海,在黃浦江看江景的人們。黃浦江下遊曾被稱為黃歇浦和春申江,有說法認為是因為上海曾為戰國楚春申君黃歇的封地。
  • 上海窮街的發源地——繁華上海背後的窮地方之南市區老城廂下只角
    上海老城廂是上海歷史的發祥地。元28年建立上海縣,老城廂的建築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是上海的另一種風情的體現。如果想感受上海的市井氣息,老城廂是絕對要去看一看的。明朝中葉為抗倭,上海人民眾志成城,建築起城牆,有效的抵禦了倭寇的侵入。
  • 走近當年的南市區 感知老區長的情懷
    老李當區長之初就一個人沿著老城廂步行實地考察,邊看邊問路遇的市民,並思考怎麼解決一個個歷史的積存問題,他還常為一些難題而夜不能眠。近日,有幸受邀出席「李倫新新著《我在上海當區長》一書讀書會」。出席讀書會的大多是已經退休、且在原南市區機關任職的同志,有的曾是區委、區府的領導,有的曾經是區部、委、辦的負責人。
  • 話說老上海之老城廂,八個門你還記得嗎?
    這個包圍圈就是上海的老城廂。上海老城廂有8個「門」,它們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老北門、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小西門、老西門、小北門。現在老城廂的這8個門已無從找到,但地名上的叫法卻依然保留,甚至還能從道路上發現它們的蹤跡。頭尾相接的中華路與人民路,其實是上海老城廂的城牆和護城河的所在,人民路大境路處至今還保存著明代的城牆。
  • 上海底層的市井風情—上海貧民窟滬窮南市區下只角滾地龍的大本營
    在大家都印象裡,上海高樓林立、富麗繁華,是國際化的大都市,然而在這個繁華城市的背後,一個城市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階層,在上海老城廂南市區,堪稱魔都上海貧民窟,整個老南市區域,小小的地方蝸居著成千上萬的居民,進去就感覺走進了迷宮,橫七豎八的巷子騎電動車都困難,居住條件非常差。
  • 「00後」在老城廂「修」建築,用科技記錄文化、記住鄉愁
    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老城廂,是上海城的起源地。對幾代老上海人來說,老城廂更是他們生長的地方,有著深深情結。不過,隨著歲月變遷,老城廂的建築也面臨諸多問題。那如何讓新生代的年輕人,將目光投向老城廂發展保護?近日,老西門街道啟動「我在老城廂『修』建築」系列活動(第二季),邀請轄區內上海市第十中學的學子走進小桃園清真寺,體驗當一回小小「建築師」。
  • 上海南市1986年,裡弄生活街頭小吃
    【上海市南市區城隍廟附近的街道】南市區(已經撤銷)曾是滬上最古老的城區;範圍為今陸家浜、浦東上南、老城廂等地區。上海英租界設立後,老城華界被稱作南市;此為該區名稱之源。九十年代初,境內的浦東劃為浦東新區。2000年,南市區成為歷史,併入黃浦區。
  • 文廟老流氓重回南市區掠影——上海窮街滾地龍下只角的貧民天堂
    不同於舊時法租界的優雅,南市「老城廂」代表著的就是道地的上海市井文化。首先,她成績很好:敬業中學我們的學校叫敬業中學,是上海歷史最悠久學校,已經有268歲!這條被稱之為「兒時美好回憶」的後門路上,在一片雜亂的老城廂裡,地上不乾淨,但就沒理由的喜歡。文廟 /如果說南市的三寶是文廟、豫園和老城廂;那麼文廟的三寶就是動漫、舊書和文具。
  • 歲月的風,斑駁了誰的容顏?
    歲月的風,斑駁了誰的容顏歲月的風,穿透了時光的美麗和疼痛,青絲變白髮,滄海變桑田,彈指一揮間,斑駁了誰的容顏?我們沐浴在清風暮雲中,讓紙鳶輕巧滑過歲月的天空,和著清風拍出的窸窣聲,在我們的奔跑中變成了歲月裡立於斜陽微風處的往事和深深的嘆息……歲月的風,吹白了青絲,也斑駁了容顏。或許,笑看春花秋月,淡泊名利榮華,珍惜今生今世,我們才能於歲月的風中覓到雖已斑駁卻一生無悔的容顏。
  • 老城廂,會一直是上海的頂級富人區嗎?
    01人民路和中華路圍成了老城廂的地塊,北側緊靠人民廣場和南京路,東側緊靠黃浦濱江,老城廂的地段猶如鑽戒上的那顆鑽石一樣,從來都是上海的中心。老城廂的歷史實在悠久,最早的成陸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因為靠近江邊碼頭眾多、內部水系密布,在明代中葉日趨繁榮,商店林立、民宅增多,奠定了其江南水鄉的特色。
  • 民盟上海市委:推進上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整體保護
    2005年,上海老城廂成為12片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相應的風貌保護規劃制定完成。然而,如今,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卻面臨較大挑戰。尤其是近年來,出現明顯的重原租界區域輕老城廂、重古鎮輕老城廂的傾向。
  • 情景黨課《老城廂的一天》在老西門街道首演!
    生動又接地氣的情景黨課《老城廂的一天》,以舞臺劇的形式在老西門街道首演。情景劇通過文明城區創建、垃圾分類、社區疫情防控、「三站聯動」黨群服務、普法宣傳等方面的真實小故事,集中展現了社區工作者、各行各業人員和廣大居民群眾相互諒解、齊心協力,共建和諧老城廂、宜居新社區的美好場景。
  • 這裡是喬家柵的誕生地,這裡也掩藏著上海原汁原味的老城廂歷史
    今年1月,黃浦區喬家路地塊舊城區改建項目宣布啟動,喬家路的居民將要和這片老城廂說再見。本月,作家倪祖敏的紀實作品《喬家路》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圖說:喬家路的居民將要和這片老城廂說再見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 攝在這片一平方公裡的舊城區域,掩藏著上海原汁原味的老城廂歷史,科學家徐光啟、企業家陸伯鴻、革命先烈共產黨員王孝和、報人鄒韜奮、海派書畫名家王一亭都曾是這裡的居民,此地誕生過上海美食老品牌喬家柵,還留下了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到訪足跡。紅色文化與海派文化基因的積澱,為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留下百年傳奇。
  • 殘存的上海記憶 那些被拆除老城廂
    最出名的「下只角」 董家渡  隨著時間的變遷,老南市早已併入黃浦區,昔日的繁華與喧鬧也蕩然不在,僅剩下一大片一大片老城廂靜靜地展示著市井上海的幽與怨,形成了上海最出名的「下只角」老城廂——董家渡。  據史料記載,董家渡地區位於上海老城廂與黃浦江南外灘之間,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形成的城區之一,擁有上海現存最早期的天主堂和上海最早的會館。隨著上海南外灘地區的全面開發,董家渡地區正在經歷上海最大規模的舊區動遷改造,見證百年上海的董家渡地區正在慢慢消失。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董家渡天主堂將有可能成為那裡唯一一棟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建築,成為董家渡百年歷史的見證者,守望者。
  • 致山裡的那段青蔥歲月
    七拐八拐地到了學校門口,依舊是那兩扇鐵門只是斑駁了許多;依舊是那棵大榆樹只是蒼老了許多;依舊是雷鋒像在屹立只是陳舊了許多……校園早已荒蕪,昔日的笑聲不再,青春的身影不再,純潔的情意不再。我們沒有操場,體育課就是爬山,在大山裡摘山楂,摘酸棗,摘無人要的蘋果……山裡的野味是那段青蔥歲月最美的定格。至今我右手手心還有一條長長的疤痕,就是那時摘軟棗留下的,那是青春的紀念冊。門口的大榆樹也許你會覺得因為榆錢忘不了那棵蒼老的榆樹,也許你會認為榆樹下浪漫的故事忘不了,那麼你錯了。
  • 上海老城廂的茶館
    在上海老城廂的茶館裡,喝茶同時還應有好吃的小食。茶是順自然而生,吸天地之精華。中國人通過茶與天地相通、與自然相連,達到「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歸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理念,雜糅在茶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蓋碗三件套就稱為「天、地、人」。
  • 12條徒步路線 一天即可領略上海精華
    這是一條屬於歷史的道路,歲月靜悄悄地在這條狹長的路上播下種子,路邊的房子帶著原先的故事,靜默在風塵裡……  6、低調的奢華  老城廂  Start:Up 2 U  End:Up 2 U  Distance:Up 2 U  Area:原南市區、老城廂  Route:Up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