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廂是上海歷史的發祥地。元28年建立上海縣,老城廂的建築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是上海的另一種風情的體現。如果想感受上海的市井氣息,老城廂是絕對要去看一看的。
明朝中葉為抗倭,上海人民眾志成城,建築起城牆,有效的抵禦了倭寇的侵入。辛亥革命後城牆被拆除,與城外的租界和華界連城一片。這是露香園路人民路口僅存的一段老城牆。
老城廂北門現在留下的小街已經不多了。金家坊,孔家弄,西馬街,貽慶街一帶是北門僅留的幾條小街。這一帶北面的大境路,露香園路,舊倉街,長生街,阜春街,青蓮街等等都已夷為平地或者面目全非。
72家房客是老城廂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陡立的樓梯,煤球爐,馬桶等等都是老城廂的回憶。但是,房子再小再破,在那裡面卻居住著眾多居住了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一個窩,一個家。
這是通向二層擱的樓梯。
有多少戶居民,就有多少個電錶。這就是所謂72家房客最具說服力的註腳。
金家坊的如意裡。
小街很狹窄也很熱鬧。
居住面積太小了,在自家門前空地上挖掘潛力,用不鏽鋼柵欄圍起一個灶間。
房門前,樓梯上就是我家的灶臺。
過道上也是我們的廚房。
水鬥並列在門口也是老城廂的一道風景線。
在沒有洗衣機的年代,人們洗衣的方法就是這樣用一個大盆放在水龍頭下過洗的。
過家樓下是我們晾曬衣服最好的地方。
看到這個馬桶,不由想起清晨時分環衛所清潔工高亢的吆喝聲:拎出來哦!
隨著化糞池的普及,小街建立了倒桶站,居民再也不用清晨起來倒馬桶,隨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搞衛生。
再狹小的空間,也擋不住上海老城廂居民的閒情逸緻,抹不去老城廂居民的小資情懷。
孔家弄45弄的『』燦盧『』曾是杜月笙七姨太的寓所
這裡是孔家弄31弄2號,是民國四大美女之一的陸小曼的出生地。
早上,一縷陽光照在陽臺上,休閒的人們悠然自得地享受著陽光,欣賞著小街上的風景。我仿佛聽見了『梔子花白蘭花』,『削刀磨剪刀』和『阿有啥瓦格棕浜修伐』的叫賣聲。
市井的生活是愜意的,老太太一邊洗菜,一邊和老鄰居拉家常。這情景煞是溫馨。
休息天的早上,我們在家門口孵太陽,賣茶葉的小販在推銷明前茶葉,一邊品嘗,一邊還價。這情景市井氣息十足。
休息天鄰居們的邂逅。
老太太悠然地孵太陽。
在小街上遇見了老鄰居。
曬太陽的老太太。
不由感慨萬分。老城廂變了,我們也老了。700多年悠久的歷史在上海老城廂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人文景觀和商業街市,積澱了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老城廂的味道是很真切的,雖然非常市井而且下裡巴人,但是這的的確確是屬於老城廂獨有的韻味。
南市區老城廂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對他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而老城廂,最濃鬱的莫過於就是——人情味。一種人與人之間難以割捨的親情,哪怕再窮再累,也會一起相守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