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裡,藏著北宋社會隱患

2021-01-17 中國青年報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上官雲)最近,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餘輝的新作《<清明上河圖>面面觀》受到廣泛關注。張擇端繪製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開封城內外的熱鬧景象,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在餘輝的講述中,《清明上河圖》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而且隱藏著很深的思想性。張擇端在表現開封城繁華的背後,揭示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弊病,他以這幅畫為契機,委婉地勸諫宋徽宗。

一位神秘的作者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張擇端。說他「神秘」,是因為他流傳下來的資料和故事很少,人們只能從中得到一些零散的信息。

資料圖: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觀看石渠寶笈特展上的《清明上河圖》,該展共包括283件書畫藏品。 中新社發 張浩 攝

在金人張著的跋文中,對張擇端的生平有過一個介紹。但也不過寥寥數語,很難勾畫出這位畫家詳細的人生軌跡。

但綜合起來,可以知道的是,張擇端字正道,幼年熟讀詩書。在年輕的時候,遊學於京師,希望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命運。不過,張擇端後來轉而學習繪畫。如今看起來,這像是考試失利後的謀生之舉。

張擇端很有點繪畫天賦,還如願考入翰林圖畫院,他擅長描繪舟車、市橋郭徑,細緻無比,自成風格。後來,他完成了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

遺憾的是,有關張擇端的下落幾乎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點資料。餘輝推測,張擇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很可能在北宋滅亡後滯留北方,才會「蹤跡全無」。

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如今提到《清明上河圖》,許多人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張擇端的作品。他確實是「清明上河」此類題材的開拓者,不過,後世其實還有很多臨摹之作或者說同題之作。

時至南宋,因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完美表現了北宋汴京的繁華街市,有傳本在南宋市民階層流傳。明代,這個題材在江南成為一種專門用來表現城市生活的繪畫,清代更是如此。

餘輝說,在眾多同類之作中,比較有名的要數明代落款為「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卷以及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卷。

《<清明上河圖>面面觀》書封。出版社供圖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明仇英本和清院本只是借用了《清明上河圖》的構圖、表現程式,如果仔細比較,雖然題材、名字一致,但目的、內容卻有很多不同之處。

比如,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畫中街上賣的大多是低端的生活消費品,人們為掙錢餬口,十分辛苦;可到了明本、清院本,畫中街上大多是售賣的是「奢侈品」,如古玩等。

名畫中的北宋社會隱患

不同時期的《清明上河圖》各有特點。但最知名的,無疑還是張擇端這一版。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畫中描繪了汴京繁華的街市、商貿、運輸,也表現出一些當時的社會弊病。

這幅畫大約繪於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後期。以文獻記載來看,北宋時汴京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防火措施很嚴格:每個坊設有一座望火樓,樓下有被稱為「潛火兵」的士兵守著。

然而,餘輝在研究中卻發現,張擇端倒是畫瞭望火樓,已經被改建成小憩亭,下面的兩排兵營竟然被改作了飯鋪之類。

畫卷中還有很多漕船,這似乎說明了商貿的繁盛,糧食被源源不斷地運到汴京。但問題在於,那些船是私人的,並非官船:畫面上,船老闆坐在地上吆三喝四指揮運糧,不見官員、士兵的影子。

餘輝說,當時不允許私家漕運糧食到京城,朝廷要掌控京畿一帶的糧食市場。但到了徽宗時期,蔡京出了很多餿主意,買、運花石綱,沒人運糧食了,私家船趁機而入,漸漸把持糧食市場,後來導致汴京糧價暴漲。

那個時候,飲酒更是成風。許多糧食被用來造酒,街上跑著運酒的車輛,酒店後碼放著許多釀酒用的缸……仿佛整條街上都在為喝酒忙碌著。

張擇端還來了個「黑色幽默」:畫中有一家掛著「趙太丞家」牌匾的高檔醫館,門口招牌上寫著「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以及醫腸胃病字樣,表明這家主治飲酒過量造成的腸胃損傷。

「總之,開封城處在管理失控的狀態,城門口連個站崗的士兵都沒有。畫家特意畫了一群來自域外的駱駝隊,揚長而去,無人看管。消防、安防、城防如此鬆懈,城市缺乏管理。」餘輝認為,這恰恰是張擇端想通過一幅畫呈現北宋當時社會的狀態和隱患,委婉勸諫宋徽宗解決社會時弊。

資料圖:此前,重慶男子花兩年半時間在崖柏上雕刻的立體版《清明上河圖》完工。鍾欣 攝

傳世佳作的藝術性

從宋徽宗此後的行為和結局來看,張擇端顯然沒達到目的。但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清明上河圖》,卻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

這幅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技法,畫面繁而不亂,描繪了汴京市郊景色、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兩岸風光、繁華的市區街道。

他說,從主題來說,張擇端在畫裡繪製了很多並不太適合欣賞的場景,比如一些險情:漕船上的船夫正急忙放倒桅杆,想要穿過橋孔等等,但細節處理很巧妙,事態發展將轉化為有驚無險,符合欣賞者的審美心理。

「畢竟《清明上河圖》是讓人欣賞的藝術品,繪製一個轉危為安的過程,很有藝術性。」餘輝覺得,對這幅名作,我們得學會「讀圖」,穿越到當時的時代、社會環境來剖析其思想內涵。

900多年時光已逝,也許,這幅《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秘密,等著人們去發現。(完)

[ 責編:宮辭]

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從清明上河圖入手,淺談北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把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城的風土人情和經濟發展面貌生動的描繪出來,充分展示了當時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都城開封的歷史形象,也側面發映出了北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讓世人矚目,本文就以清明上河圖入手,分析北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 從《清明上河圖》談,北宋繁華外表下,暗藏的社會危機
    東京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張擇端以清明時節的汴梁城為主角,繪製的《清明上河圖》,記錄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面貌: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
  • 故宮藏清明上河圖是仿品?
    「故宮博物院藏的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仿品。」前日,北京市文物局市場處處長、中國文物學會副秘書長傅公鉞在出席「國寶文物高仿品評審會」時拋出此話。但他這番理論遭到故宮博物院的斷然否認。  傅公鉞表示,高仿品具有很高的價值,如果沒有高仿品,我們今天不可能見到《清明上河圖》。
  • 《古董局中局2》帶火清明上河圖,清明二字卻不是清明節?
    然而,該劇最大的主角不是夏雨飾演的許願,而是那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由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國寶級畫作在《古董局中局2》中有了真贗之爭,劇中生物學博士戴海燕對《清明上海圖》的闡釋成了全劇的高光之處。不過觀眾對許願忽高忽低的鑑古智商感到擔憂,「身為許一城的孫子,五脈後人,又在報紙上撰文分析《清明上河圖》的真偽,居然真把『清明』理解成清明節,『上河』認為是上墳。
  • 你真的懂《清明上河圖》?
    〇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獲譽為「中華第一神品」。宋徽宗酷愛此畫,用「瘦金體」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〇 《清明上河圖》歷十年畫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後為宋神宗向皇后族人所藏。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其中中國大陸藏10餘幅,中國臺灣藏9幅,美國藏5幅,法國藏4幅,英國和日本各藏一幅,光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就藏有8幅。好了,不多引了。是不是發現,所謂「知道」,其實沒那麼簡單?
  • 國寶級的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北宋場景!
    清明上河圖時代背景《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都城汴京清明節這天都市與城郊百姓的種種活動,展現了當時工商業與交通的繁華面貌,成為宋代風俗畫的特異瑰寶,深具歷史文獻的價值。盛世風情 ──清明上河圖當時,圖畫院畫史張擇端向徽宗獻上畫作。
  • 透過《清明上河圖》,看那些葬送了北宋王朝的細節
    引子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而張擇端繪製《清明上河圖》,讀者對象是宋徽宗本人,那這又何嘗不是一份隱藏著「諫言」的「上書」呢?
  • 市民自稱北宋大臣後人:我有《清明上河圖》真跡
    市民展示清明上河圖自稱是祖傳真跡  在5月1日開展的上海世博會上,中國館展出國寶級畫卷——《清明上河圖》的巨幅放大電子動態版,引起廣大參觀者的熱烈追捧。而對這一幕,遠在肇慶市德慶縣的市民梁先生卻另有感觸:《清明上河圖》真跡可能在我這裡!
  • 評《清明上河圖》:揭示當時隱藏的社會矛盾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有許多有趣的流傳故事。千餘年來,此畫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如今,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然而,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認為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  900年前的宋朝汴京城是什麼樣的盛世景象?
  • 十問《清明上河圖》:故宮專家揭秘北宋汴京繁華的背後……
    大多數讀者都知道他是北宋的宮廷畫家,擅長界畫。前人留給我們關於張擇端的唯一信息就是金人張著的跋文: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卷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1186)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
  • 市民自稱北宋大臣後人:我有《清明上河圖》真跡(組圖)
    ——《清明上河圖》的巨幅放大電子動態版,引起廣大參觀者的熱烈追捧。自稱北宋大臣後人梁先生稱,他是北宋大臣梁濤的第32世孫,這幅畫輾轉到了他的家族,一直保存至今。記者看到,這幅畫右側卷首有五個飄逸的篆體大字「清明上河圖」,再右側是「翰林學士趙孟頫題」的行書。畫的上下左右還印著各種字體的紅色印章。「『清明上河圖』這5個字是宋徽宗親筆題寫,上面還有個龍形的印章。
  • 《清明上河圖》的秘密全在這裡…
    「張擇端畫這個情景不是為了好玩,而是體現當時飲酒成風的社會風氣,這個風氣不值得提倡。」餘輝向每經記者表示,專科診所興起的背後,是北宋酒患泛濫的社會現實。「門前的兩個婦人是為醉酒的丈夫買醒酒藥。」值得一提是的,數學史上的疑難問題「算盤」的出現年代,也曾通過《清明上河圖》有了實錘。算盤,是一個最早的計算器。
  • 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賞析
    原標題: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賞析 簡介: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寬24.8釐米,長528釐米,絹本設色。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打開《清明上河圖》眾多細節 「親歷」北宋城市生活現場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應妮)《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唯一的傳世之作,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奇觀,不惟其九百年來命途多舛,在宮廷與民間幾度易主,更因為這幅五米多長的長卷裡,共繪有八百多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20多輛,大小船隻20多艘,以及橋梁、房屋、城樓等各具特色的建築,生動地展現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節這天的風貌:汴河兩岸、城郊到城內的繁華與城市內外各階層
  • 通衢車馬正喧闐 清明上河繁華夢——北宋人生活到《清明上河圖》
    趙佶 文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前面說到,北宋初年宮廷一般用羊肉作為主要肉食,宮廷的口舌之欲多靠羊肉打點。但是宋人對羊肉的嗜好,可謂時代的特色。清明上河圖看了宋人的飲食和生活之後,也許很多人對宋代的生活充滿了遐想,不禁想要確實的看看除了文字以外的宋人的實際生活。
  • 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
    田野正是初春的景象,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是描繪的秋季,設若是秋季,想來極為寫實的張擇端會在田野裡留下收割後的痕跡。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絹本       還有一艘小貨船,在五位縴夫的背影裡,即將遠去。
  • 放大《清明上河圖》細思極恐!
    張擇端,北宋畫家。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來學習繪畫。尤其擅長畫舟車、橋梁、市肆、街道、城郭等。宋徽宗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代表作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屬於國寶級文物,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獲譽為「中華第一神品」,也是世界名畫之一,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清明上河圖》,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考史價值,它不止繼承發展了失傳已久的中國古代風俗畫,而且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
  • 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榮景象
    宋代翰林畫師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是古代最著名的風俗畫,屬於稀世珍品,堪稱國寶。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為翰林圖畫院待詔。善畫市橋衢郭、舟船車轎等風俗景物,畫風自成一家,獨具特色。
  •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來到臺北 三種版本分藏兩岸
    臺灣民眾在「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前駐足觀賞。本報記者 李煒娜攝三種版本分藏兩岸7月1日起,被譽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鎮館之寶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移師臺北展出。「智慧的長河——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展覽,選在原臺北花博會爭豔館舉辦,展期到9月4日。
  • 解密《清明上河圖》的隱憂 :軍力懈怠 城防渙散
    上圖依次分別為「宋本」、「明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虹橋段場景。資料圖片您知道《清明上河圖》有多少種版本嗎?這些版本是單純臨摹張擇端還是另外創作的呢?它們都是對清明節民俗的描畫嗎?它們都分別反映出怎樣的社會政治狀況?張擇端的版本裡暗含著什麼歷史事件……日前,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餘輝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為讀者解開《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