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中國傳統的美食,原名「嬌耳」,在北方逢年過節都是要吃餃子的,是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有句民謠「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起源於東漢時期,河南鄧州人有「醫聖」之稱的名醫張仲景為病人製作防止凍瘡的藥,將藥材包在麵皮上而來。
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餃子是由餛飩演變而來的,早期的名稱也是眾多,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三國時被稱為「月牙餛飩」,南北朝叫做「餛飩」,唐朝稱為「偃月形餛飩」,宋朝時稱為「角子」,元朝與明朝時稱為「扁食」,清朝時就稱為「餃子」了,一直延用到現在。
餃子的麵皮一般都是常見的小麥麵粉,也有部分地區用蕎麥粉。在盆中加入一定量的麵粉,一邊加溫水或者清水一邊攪拌,直至麵粉成團不粘手,將麵團好,靜置20分鐘左右。和面的時候要不停的揉捏,這樣麵皮才有勁道,不會在煮的時候破裂。
餃子餡主要是分為肉餡、素餡兩種。肉餡一般選用生肉,自己在家剁成肉泥比在菜市場用機器打出來的肉泥味道和營養方面都保留的很好,肉餡加少許水攪拌一下,再加入蔥薑末和鹽、醬油、豆瓣醬之類的其他調味品,攪拌均勻後醃放幾分鐘就可以包餃子了。素餡則是選用各種新鮮的時令蔬菜剁碎,加上調料攪拌均勻,做素餡的時候需要注意一點的就是,像大白菜、蓮白之類的蔬菜水分較多,需要做一個去水的步驟,可以是焯水或者加少許鹽醃製一會出水。
餃子的烹飪方式也不少,煮出來的叫水餃,蒸出來的叫蒸餃,煎出來的叫煎餃,炸出來的叫油炸餃子,還有一些像燒烤那樣烤餃子的,烙餅那樣烙出來的餃子。
在逢年過節包餃子的時候,家人都會把美好的祝福包進餃子裡,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的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幸福美滿。通常會選擇有著美好寓意的紅糖、花生、棗、慄子和錢幣包進餃子裡。
餃子皮薄餡嫩,營養美味,寓意美好。還有一句民俗叫「好吃不過餃子」,由此可見,餃子這種民間美食深受百姓喜愛。除夕的時候吃餃子代表著辭舊迎新,春節時候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包住整年的福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