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全縣交通運輸建設,由於緊緊圍繞圍繞以『陸路縱橫南北、航運通江達海』這一發展目標,以『六區』建設為主基調,傾力推進公路、水運建設,全面提升通達能力。隨著水陸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如今,區位環境正在發生著喜人動人的變化,引領著縣域經濟快速發展。」餘慶縣交通局局長周永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顯得十分激動。
餘慶縣,從行政區劃上來看,隸屬於遵義市管轄,而從區位上來看,又遠離遵義市中心。一直以來,這裡由於交通閉塞,嚴重的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呼喚大交通,謀求大發展成為30多萬餘慶人夢寐以求的夙願。於此,在編制「十三五」規劃中,餘慶縣決策層形成一致共識: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徹底改變交通環境,為縣域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餘慶縣先後投資150億元用於交通建設,佔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四分之一,其中,投入高速公路建設100億元、國省幹線以及農村公路建設20億元、烏江航道建設30億元。
大投入實現了大發展。截至目前,該縣已經建成了「一縱三橫六聯線」的骨幹公路,實現了村到鄉(鎮)不超過30分鐘、鄉(鎮)到縣城不超過90分鐘的車程。江安、道安和餘凱三條高速公路相繼竣工通車,使縣城至省會貴陽的路程由過去的240公裡縮短了165公裡,至銅仁市縮短了164公裡,至凱裡市縮短了88公裡。特別是到黔東南黃平機場僅35公裡,用時才25分鐘,有人為此戲稱:黃平機場由此姓黃又姓餘!
截止2019年底,餘慶開工建設的農村公路縣鄉道13條、117.86公裡,撤併建硬化公路101個,完成600公裡,實現組組通公路720公裡,實現293個村民組通硬化路。到2020年底,該縣將率先在遵義市、貴州省實現了五個100%,即100%的鄉鎮通二級公路、100%的行政村通客運、100%的撤併建制村通油(砼)路、100%的村民組通硬化路、100%的鄉鎮上高速公路不超過20分鐘。
其中,有兩組數據令人關注:截止2019年,餘慶公路密度每一百平方公裡達到145.01,比;比全省的116.21公路,高出28.8公路;萬人擁有公路數為75.95公路,比全省高出18.76公路。 除了陸路交通之外,隨著構皮灘水電站翻壩運輸系統工程的竣工使用,運載能力可提升為500噸。由此建成的大烏江航運碼頭,使500噸的輪船直達長江,實現了「朝發貴州省餘慶縣,暮宿重慶市涪陵區」的夢想。
周永勇在與記者聊起通過發展大交通帶來的效應時,用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增加,另一個是拓寬。固定資產投入持續增加。「十三五」期間,該縣交通運輸預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20億元,與「十二五」期間持平,是「十一五」的10餘倍,極大的拉動了縣域經濟的高速增長。產業帶動持續拓寬。2012年以來,由於該縣交通運輸建設迅猛,強有力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助推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其產業已由過去的水泥、砂石等建築原材料供應、建築材料運輸、勞務就業,逐步延伸到旅遊、物流、農產品貿易、建築以及服務行業等。
縣委書記令狐紹輝,縣委副書記、縣長王飛,這樣描繪餘慶「十四五」交通規劃:形成內聯外暢,獨有的「12337」立體交通格局,東出湖南、南下「兩廣」、西連貴陽、北上重慶。一條黃金水道通江達海,構皮灘通航工程基本調試完成,500噸級船舶從大烏江直抵長江;二條國道(G243、G354)貫穿餘慶縣全境;三條高速鐵路通過餘慶,60分鐘可上滬昆高鐵、90分鐘可上貴廣高鐵和渝黔高鐵;四個航空機場近在遲尺,30分鐘達到黃平機場,90分鐘達到貴陽龍洞機場、遵義新舟機場。餘凱、江安、道安、遵餘、德餘、施餘、湄石7條高速公路,讓餘慶縣率先成為中國西部第一個鄉鄉鎮鎮通高速公路的縣份。
與此同時,即將開工建設的貴州省貴陽至河南省鄭州市的高鐵,以及重慶市涪陵區至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快鐵,構建起「水陸空」的立體交通格局。由此,餘慶將從黔中腹地變成黔中樞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富強 鄭德忠 蔣洪飛
編輯 徐春燕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