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陰影下的詩人陸遊,他的一生都在這首詩中

2021-01-08 騰訊網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1127年金國的鐵騎攻入北宋的首都,擄走了徽、欽兩位皇帝,至此北宋滅亡。這一年陸遊剛剛兩歲。

皇帝被俘,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對於廣大文人義士來說這種恥辱簡直就是垂在心口的利刃,時時刺痛人心。

出身於書香門第的陸遊,從小就見識了父輩們提起"靖康之亂"時目眥欲裂、咬牙切齒、痛哭流涕的情態。這使得陸遊很早就養成了"舉身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家國情懷。

年紀輕輕的陸遊一腔熱血,只想殺退金兵,一雪"靖康之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然而他抗金救國的理想隨著紹興和議的籤訂破滅了。

宋向金俯首稱臣,就連趙構這個皇帝之位也要由金朝來冊封才算數,每逢大金國主的生日以及歲末年初,南宋需要派遣使臣去往金國朝賀,而後割地、納貢、殺嶽飛。這無疑是繼「靖康之恥」後的又一次蒙羞。南宋朝廷軟弱無能,偏安一隅,讓許多士人寒了心。他們開始寄情山水,回歸書齋,詩作中也漸漸不再提及家國大事。

舉朝投降,文人避世,山河破碎,內憂外患之際陸遊像是一個鬥士,依然在大聲疾呼,依然主張收復失地,以戰強國。

這樣悲壯的愛國情懷貫穿了陸遊的一生,也浸透了陸遊的詩歌。《唐宋詩醇》中形容陸遊"其感激悲憤、忠君愛國之誠,一寓於詩,酒酣耳熱,跌宕淋漓。至於漁舟樵徑,茶碗爐燻,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為歌詠,以寄其意。"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遊說得出也做得到,他真的從軍去了。他在瓜州渡口痛擊金兵,在樓船戰艦上揮斥方遒,指點江山;他也曾多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在秋風中縱馬馳騁,激昂文字:

"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這是從軍的壯烈與豪情。

"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這是從軍的艱辛與堅毅。

抗金前線緊張,跌宕的昂揚氣氛激蕩起陸遊的心中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憂國憂民的熾熱情感,使他的詩歌風格向著宏肆奔放一路高歌猛進。

陸遊在晚年時回憶"四十從戎駐南鄭"這一段時光時說自己"詩家三昧忽前見,屈賈在眼元歷歷"。確然如此,在從軍抗金的壯烈經歷的洗禮下,陸遊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詩歌創作的真諦,詩歌與他的靈魂更加緊密地契合在了一起。

與詩歌境界的提升相對應的是現實的慘烈:張浚集結的十三萬北伐軍最終還是失敗了:軍隊內部主將內戰,消極抵抗,因而在宿州符離宋軍大肆潰敗,南宋的軍事再一次遭受衝擊,萬般無奈之下,朝廷再次乞和,與金人籤訂了繼紹興和議之後的又一個屈辱和約——"隆興和議"

割地賠款之後,「隆興和議」為宋朝帶來了四十年的和平。同時,這也意味著陸遊從軍救國的理想再一次受到了衝擊,北伐的夢想也宣告破滅了。

南宋北伐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投身軍旅的陸遊曾以長城自許。他要成為大宋最堅固的邊防,拒金兵於塞外,可是時光匆匆而過,大宋依然是那個孱弱的大宋,而曾經壯志勃勃的少年已經花白了頭髮。

北伐失敗後,陸遊也在宦海中幾度沉浮,但最終還是被彈劾罷官了。

寫作這首《書憤》的時候陸遊已經六十一歲了,垂垂老矣,被罷官還家已經有六年了。

徒有虛職的陸遊蟄居在故鄉,只能在草廬中讀書、寫詩、苟且,滿心家國大義卻只能鬱結於內。

這首《書憤》雖表現了陸遊時不我待,壯志未酬,憤恨難言的悲情,但同時也流露出他"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報國之情。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此時的陸遊哪裡會預料到66歲以後他將會在山陰農村閒居長達20年之久,及至終老也不會再被起用。

閒居中的陸遊會在破草廬中深夜無眠,靜聽風雨時懷念戰場上的鐵馬冰河。直到去世之時他也要寫下一首《示兒》來告誡子孫如果南宋得以收復失地,一定要"家祭無忘告乃翁"呀!

可是,南宋最終也沒能收復失地,甚至連最後一寸土地都失守,舉國傾覆了。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示:"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其實,這也正是陸遊想說的話。他想告訴皇帝,告訴朝廷,告訴世人:請讓我去討伐金兵吧,我定會不辱使命的。

可是,沒有人會重用他。這是必然的,這是南宋積貧積弱、政治腐敗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這樣的命運似乎在很早之前就已經註定了:當年29歲的陸遊參加進士考試,僅僅因為名列秦檜的孫子前面,就遭到了秦檜的嫉恨,被罷了頭名,慘遭貶落。一代抗金名將嶽飛慘遭殺害,就連辛棄疾也因為與主和派政見不合而被多次彈劾,最終只能黯然歸隱。這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壯志難酬了,這更像是一個王朝的悲劇。

若以文學成就來論,陸遊無疑是成功的:他的詩歌兼具了李白的飄逸豪放與杜甫的沉鬱頓挫,並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詩歌風格。劉克莊曾評價他"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可若以人生經歷來論,陸遊無疑是失敗的:不是因為他的才幹不夠,而是因為他生長在了一個昏暗懦弱的時代。

在電視劇《潛伏》中李涯曾黯然神傷地感嘆:"我運即國運"。我想這句話用在陸遊身上也同樣適用:陸遊的命運就是南宋的命運。

最後我想說一個時代最大的悲哀不是孱弱落後,而是讓許多明珠在傾軋中暗淡!

相關焦點

  • 留詩最多復國意志最強愛情最悲的愛國詩人陸遊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示兒》是中學教材裡一直都存在的名篇,任何讀過中學的中國人都會背誦「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現了詩人對復國絕望中又有一絲期盼的心情。陸遊被稱為愛國詩人,不僅僅是這一首詩的展示,他的多首詩詞都表現了收復南宋北方失地的強烈願望,雖然終其一生未能在南宋朝得展其志,他終究是個堅定地主戰派。陸遊出生於官宦世家,想想也知道,古代鮮有讀書人出生於平民家庭,書那麼貴,一般人家哪買得起。他出生的第二年正好是靖康之變,在襁褓中隨家人顛沛流離,長大以後立志殺胡復國。
  • 陸遊47歲寫下這首詩:難道我這一生只能做一個詩人嗎?
    陸遊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陸遊,陸遊是南宋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創作的詩歌到現在依舊保留著九千多首,內容十分豐富。關於陸遊,有人欣賞他的才情;有人遺憾他的抱負;更有人爭論他的婚姻情感。其實不論對陸遊持有怎樣的看法,誰都無法否認陸遊在詩壇的地位。一句句經典名言,讓人讀之不忘。
  • 陸遊:一生逆流而上,一個愛國詩人的坎坷仕途
    兩宋之交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國讎家恨催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成就了很多名留青史的人物,陸遊便是其中之一。論起個人才能,他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屬於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像陸遊這樣的人,仕途卻非常坎坷,甚至可以說他是逆潮流而生的,那他都有怎樣的故事呢?
  • 南宋詩人陸遊的這首絕筆詩,後人閱後無不動容:真正的民族脊梁!
    書成後,陸遊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陸遊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在陸遊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是為「靖康之難」。
  • 陸遊的這首詩,寫得非常感人,同時也寫出了人生的遺憾!
    《示兒》,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在這首詩中,詩人充分地描寫了自己人生的遺憾,讀來真是令人百感交集。我們都知道陸遊所生活的南宋,早已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北方早已被金國所佔領,大宋王朝,只守住南方一片的土地,但是當時的南宋並沒有積極收復失地,而是依舊的過著奢靡的生活,每天都是歌舞昇平。然而以於陸遊來說,他始終是沒有忘記要收復北方的失地,要一洗」靖康之恥「,他本人也上過戰場。在這一點,他與另一位南宋大文豪辛棄疾,還是有幾分相似,是真正上過戰場的詩人。
  • 陸遊絕筆之作,短短28字,詮釋了他這一生的遺憾
    陸遊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他自己一心為國,並且還教導自己的兒孫晚輩,讓他們心中時刻謹記報國二字,就連陸遊死前也不忘國家,絕筆之作字字泣血,令人心酸不已。陸遊一生所留詩作頗多,達九千餘首,被譽為「詩神」。那麼陸遊人生中最後一首絕筆詩,不知道有多少人熟悉?《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陸遊一生牽掛的兩件事,一是為國,二是為她!
    今日,彭彭給大家帶來的是陸遊的詩詞和他的故事,愛國故事與愛情故事。在宋詞興盛的時代,陸遊的詩詞,宛如一枝獨秀,深深紮根於我國優秀古詩詞的行列,也被冠上「愛國詩人」的稱號。一、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 南宋詩人陸遊的愛恨情愁,5首詩寫盡他一生慚恨,愛別離,求不得
    陸遊,在王和尚眼中,他是一個「搖滾老炮」。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一生筆耕不輟,擅詩能詞,創作近萬首詩;在史學方面也有建樹,曾修撰《南唐書》;在散文書法方面也有成就。而陸遊之詩,風格多樣,題材豐富,最須留意。有愛國熱情之作,也有深情悵恨之什,更有恬淡悠遊之趣,讀陸遊之詩,能培養風骨根基,薰陶詩人雅趣,更會被他的的深情所感動。
  • 陸遊:一生寫下9000多首詩,只有這首最讓人感動
    陸遊被大家所熟知,一是因為他的愛國與詩,一是因為他與唐婉的愛情。因為愛國,他寫下了無數飽含深情的詩篇;因為愛情,他內心深處久久不能揮去記憶裡的傷痛。愛國是用盡力氣的,愛情也是用盡力氣的。以詩人的身份來看,陸遊的詩比詞好,大家稱讚的也是他的詩。他一生寫下9000多首詩,內容極其豐富。不過這些詩也是瑕瑜互見,歷朝歷代的詩詞評論家都有微詞,以至《紅樓夢》裡林黛玉與香菱論詩,也有所告誡。
  •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陸遊寫的,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這一大愛好
    這些文人有的擅詩,或是擅於寫詞,他們所寫的詩詞,有些是因為對於時局心有所感,從而揮筆寫就。有些則是記錄下了華夏大地的大好河山。而詩詞遠不只是描寫這兩種,悼亡詩、閨怨詩、懷古詩等等。不論是哪一種,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現代人的文化瑰寶,詩詞,是古人千年思想與智慧的沉澱。
  • 陸遊寫下了《蟠龍瀑布》一詩,這首詩充分反映了他的認識和志向
    另外,這類作品在其詩集中所佔數量很少,了解這首詩,有助於我們對陸遊詩歌作品作出全面的認識和評價乾道八年初,受樞密使王炎的招攬,48歲的陸遊以左承議郎權四川宣撫使幹辦公事兼檢法官的身份,前往陝西南鄭前線,途中經過梁山軍(今重慶市梁平縣),並遊覽了縣城東30裡的蟠龍瀑布。
  • 周記日記誦經典之陸遊《示兒》
    今天要說的這首詩是一首著名的愛國詩,來自陸遊的《示兒》,其實這首詩很早就接觸到了,但關於這首詩,還是有很多可以說的事情。首先,詩人陸遊就是一個話題性的人物,陸遊,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的詩人,年少時頗具才情,12歲就會作詩了,然後就不停地寫詩,一直到85歲訣別於世,寫下了今天說的這首《示兒》,他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存世約有九千三百餘首,絕對算得上高產大戶啊,而且作為一個歷史著名的文人,他在詞、散文、史學、書法上都造詣頗深,甚至在美食上也曾留名青史,和大牛人蘇軾類似的才具,還是最早的見諸於文字的「貓奴
  • 陸遊寫了一句最「豪」氣的詩,後人評價愛國詩人之首,當仁不讓
    唐宋時期的詩人是非常多的,並且專注於愛國的詩人更是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有許多知名人。像陸遊、辛棄疾、杜甫、嶽飛、屈原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人物。嶽飛和辛棄疾則本來就是打仗的將領,而有的人就是單純的文人,但是也有一顆愛國想要報效國家的心。
  • 陸遊,是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寫過1萬多首詩
    陸遊陸遊一生寫了10000多首詩,現存的有9300多首。他的詩充分反映了南宋前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則始終貫穿在其詩篇之中。閱讀陸遊的愛國詩篇,我們可以看到,從其早年的《夜瀆兵書》到臨終的《示兒》,愛國主義的思想始終貫穿他的一生;無論樂時、愁時、讀書時、寫字時、乃至聽到風雨聲時,無不觸動他的憂國之念,他甚至是生時、醒時、現實中不能殺敵:報國,在死後、夢裡、幻想中也要化為利劍、鬼雄、壯士來實現這一宏願。
  • 愛國詩人陸遊,一生的深情足跡
    無論是在何種際遇裡,他自始自終都懷揣著對自然,對生命,對凡世俗塵的無盡熱忱。身遭貶謫,遠官西蜀,「衣上徵塵雜酒塵」,他說,「此生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我這一生就合該是一位詩人,在斜風細雨中,騎著我的小毛驢達達入劍門關。
  • 陸遊在這首詩中毫無避忌地兩用「臥」字,原因何在?
    宋高宗紹熙三年(1192)的十一月,六十八歲的陸遊剛剛被免官,回到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一個荒涼的小山村。+月四日的晚上這裡大雨傾盆,冷風吹徹。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既有壯年身肩重任的躊躇滿志,也有老來罷官而歸的失意沮喪,這些都一起襲來,難以自抑的陸遊隨即寫下這首絕句。
  • 陸遊:一個死不瞑目的愛國詩人
    父親陸宰,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後因主張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擠,遂居家不仕,陸遊的母親唐氏出身名門,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孫女。北宋滅亡(靖康之恥)時,陸宰攜家眷逃回老家山陰。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陸遊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對他的人生也有很大影響。陸遊自幼聰慧過人,十二歲即能為詩作文。
  • 陸遊,南宋偉大愛國詩人,他勤於創作,現存詩9300多首,詞139首
    陸遊,南宋偉大愛國詩人,他勤於創作,現存詩9300多首,詞139首姜夔的詞有哪些特點?姜夔(1154-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豪放派詞人的傑出代表。辛棄疾出生時北方久已陷入金人之手,他一生為了收復失地、減輕百姓痛苦而努力,但是一生抱負未得伸展,終因憂憤而卒。辛詞現存600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 陸遊《劍門道中遇微雨》:這一生,難道就只能做個詩人?
    陸遊一生勤於創作,寫下了大量的詩歌,其中有一首《劍門道中遇微雨》,可以說是濃縮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劍門道中遇微雨》宋·陸遊衣上徵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這一首詩寫於1172年,陸遊接受調令從抗金的一線南鄭(今陝西漢中)去往成都。陸遊當時騎著毛驢在微雨中慢慢悠悠地經過劍門關,他觸景傷情追思往事暢想來者,在迷茫與壓抑中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 陸遊的治學之道,全被他寫入詩中
    陸遊是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他一生之中寫了上萬首詩,傳世詩作9300餘首。這樣的創作能力十分驚人,要知道李白和杜甫的全部傳世作品加在一起,也就相當於他創作量的四分之一。陸遊能夠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和他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