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背誦《弟子規》培養好習慣

2020-12-18 月滿西樓z鄉村教師

引導孩子背誦《弟子規》培養好習慣

為了孩子們的健康發展,在學校的號召下,我們班也召開了一次家長會,會的內容主要圍繞「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題開展的。會上,科任老師那具有感召力的語言無不打動著每一位學生的家長,優秀學生的家長那精彩的發言更是深深地吸引著各位家長。為其他家長做了榜樣。

會後,我與許多家長進行了交流,從交流中,我發現絕大多數孩子的父母因為沒事做,只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他們把孩子託付給了自己的父母(即孩子的爺爺奶奶),可是,大多數爺爺奶奶都沒文化,思想觀念老化。他們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了、穿暖了就行了。不懂得輔導孩子學習,更不懂得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有幾位孩子的爺爺或奶奶對我說:老師,我的孫子在家裡很不聽話,平時比我們還厲害,我都沒法管了。也有的家長說:老師,我的孩子最聽您的話,我的話不管用,我都有些灰心了等等。

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班主任的我不得不深深的思考,面對這四十六個孩子,我身負重任,所承擔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懂得,一個良好的習慣養成可以終生受用。當然,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非一日之寒,需要漫長的過程。我認為,孩子現在小,是培養一切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習慣一旦養成,就不容易改掉。作為班主任,我一定會讓這群孩子扭轉乾坤,成為最優秀的孩子。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從引導孩子背誦《弟子規》入手,因為孩子年齡小,認字很少,我把每次背的內容註上拼音出示在黑板報上,不僅引導學生背誦三字經,而且給他們講明意思,還要比一比看誰做得到。同學們熱情高漲,背得有聲有色,做得也很好。

比如:有些孩子在家很任性,家人叫他(她)很久,他也不應聲。我引導學生們背誦「父母呼 應勿還 父母命 行勿懶」讓其明白: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有些孩子貪玩又任性,常常跑得無影無蹤,家長很不放心。我引導學生背誦「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讓其明白: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到哪裡去,回家後還要和父母打招呼,讓父母安心,平時要保持正常的生活習慣,遇事不要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

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我引導學生背誦「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使之明白:早晨起床後,務必洗臉、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後一定要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保健康,要注意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戴帽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襪子要穿平整,鞋帶要繫緊,否則容易被絆倒,一切穿著以穩重端莊為宜。

培養學生讀書習慣,我引導學生背誦「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使之明白: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孩子經常上學把作業或書忘在家裡了,為了改變孩子這一壞習慣,我引導學生背誦「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使之明白:書籍課本應分類,排列整齊,放在固定的位置,讀完畢要放回原處,雖有急事,也要把書本收好再離開,書本是智慧的結晶,有預設就要修補,保持完整等等。

孩子們很小,不能一下子讓他們背得太多,必須一點一點的背誦,一點一點的滲透,把《弟子規》的內容分期出示在黑板報上,師生共同背,同學相互背,不僅要背熟,還要比一比看誰做得到,對做到了的同學用獎小紅旗的方法給予鼓勵,張貼在牆上,看誰的紅旗多。這樣一來,學生們背誦《弟子規》的熱情更濃了,而且良好的習慣養成也在悄悄地孕育之中,孩子們正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壞境裡健康成長。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一群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個德才兼備的祖國的建設者!

相關焦點

  • 四歲孩子小區哭泣背誦《弟子規》,易中天:這是毒藥
    有人問為何這麼逼迫孩子,家長說要早點進行國學薰陶,而且現在《三字經》,《弟子規》都是小學必背書目,早點背背也好。對於讓這麼小的孩子背《弟子規》,易中天也發表過意見,在一個講座裡面,他親口說:「《三字經》《弟子規》是毒藥,是摻了三聚氰胺的奶粉」是不建議孩子背誦的。
  • 還讓自己孩子背誦《弟子規》嗎?趕緊停下吧,這樣會害了他的
    還讓自己孩子背誦《弟子規》嗎?趕緊停下吧,這樣會害了他的。為什麼說讓孩子背誦《弟子規》是害他,因為《弟子規》有些內容不符合現代教育的思想,用它教孩子,培養出來的只是對父母愚孝愚忠的可憐人。這篇訓蒙文章的第一句說弟子規,聖人訓。可是弟子規並不是所謂聖人的訓誡,它的作者名叫李毓秀,只是清代的一個沒有中舉的秀才,李夫子大半輩子的時間都是在縣鄉裡教書,這樣的人寫出的東西怎麼稱得上是聖人的訓誡。如果大家想孩子了解古代聖人的思想,完全可以看《論語》和《孟子》這類經典。
  • 《奧多樂園》首創培養孩子好習慣新方法
    如何培養正處於叛逆期的寶寶良好習慣呢?奧多樂園了解到,3-7歲的孩子正處於形象思維發展階段,僅僅用普通的說教方式,較難引導孩子向好習慣發展,有時更會獲得反效果。因此,奧多樂園針對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思維特徵,首創趣味性、形象性極濃的「好習慣培養系統」。
  • 如何培養孩子講禮貌的好習慣?
    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長大後想要改變就會很難了;另一方面,越是懂得禮貌的孩子,長大後就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機會,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講禮貌的好習慣呢?一、家長以身作則,做好日常生活中的禮貌問候。
  • 讓孩子走出《弟子規》的迷霧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弟子規》的精華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使是糟粕也必有其價值可言。但有的小學強硬要求背誦《弟子規》,也沒有任何講解,更不允許學生質疑。幼學或者小學的根本在於天性的釋放,民族創新意識和國家競爭力必須有先進教育的保證。如果在幼小的心靈植下那麼多規條,將會導致未來人生的拘束和滯後。因此,我們奉勸家長們不要迷信規誡的馴服導向,必須冷靜思考下一代的獨立和個性建構。
  • 「讀經熱」:《弟子規》適合今天的孩子嗎?
    全國各地都在推廣著這本清代少兒啟蒙讀物——在陝西,某報紙連續做了一千多期《弟子規》解說;在廣東省潮州市楓溪區,一個20多萬員工的礦業集團,黨委發文件要求全員學習《弟子規》;在鄭州,以《弟子規》為內容的壁畫繪上了街頭;有些小學或者夏令營將《弟子規》作為輔助教材,要求孩子們背誦,徐州甚至有小學在入學考試中提出「對家長和新生在《弟子規》的背誦及踐行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測試,未能通過的,恕不接待」
  • 《弟子規》是糟粕還是精粹關鍵在「讀者」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在面對澎湃記者採訪時提到,《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打著所謂「國學」的旗號而讓中小學生背誦《弟子規》,是不合適的。站在「反對封建思想」的角度,李老師的教育觀點不無道理。然而,稱《弟子規》是糟粕,也未免有失偏駁。
  • 《弟子規》之類的國學經典被要求小學一年級不識字的小朋友背誦?
    我家老大小時候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背誦《弟子規》,當時幼兒園沒有硬性規定,也沒有要求家長去教,孩子能背誦兩句我們還覺得還挺厲害的,至於《弟子規》有什麼用?還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老大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背誦《弟子規》,家長檢查作業,每次聽著閨女磕磕巴巴的背誦,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煎熬,我想幫助她背誦,但是我都念不通順,更別提背誦了。
  • 復旦教授:按國學經典標準培養孩子90%要吃虧
    曾在央視主講過《弟子規》的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表示:全按經典行事 90%要吃虧對於山東省教育廳關於經典誦讀的新規——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要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社會各界熱議不斷。對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絕大多數網友持認可態度。有網友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來培養孩子,將來走上社會肯定不適應。
  • 復旦教授稱按三字經標準培養孩子90%要吃虧
    對於山東省教育廳關於經典誦讀的新規——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要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社會各界熱議不斷。對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絕大多數網友持認可態度。有網友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來培養孩子,將來走上社會肯定不適應。
  • 隨便別人怎麼鄙視,我是不會推薦孩子讀《弟子規》的!
    無憑無據,自然不能說《弟子規》是偽國學,這幾年每每看到我們群裡的家長依舊能夠花大力氣讓孩子研習背誦《弟子規》,我索羅了它幾點不適合孩子閱讀的理由:一、出處不正,根本不是國學經典致力於清代文獻研究的江南大學黃曉丹老師在2015年11月29日首屆「親近母語」《兒童傳統文化教育論壇》上發言曾表示
  • 孩子不聽話、亂發脾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用這一套繪本就夠了
    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好習慣」。我們一直都沒有放棄,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可不管怎麼做孩子依舊一如既往,到底什麼時間段才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關鍵期呢?那麼既然已經知道了,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關鍵期,那用什麼方法來培養孩子好習慣呢?這裡我建議大家能用繪本給孩子培養習慣,咱就不用磨嘴皮子,因為磨嘴皮子的用處真的不大。
  • 全文背誦《三字經》是念歪「經」
    開展國學教育和經典誦讀教育,就是對目前校園德育教育的不足進行彌補,以重建文化信仰和重塑文化靈魂,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培養孩子們的健全人格,這也是近年來「讀經熱」、「國學熱」在全國多地上演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國學經典作品誦讀多了、背誦下來了,時間久了,確實更容易讓青少年理解裡面的意思。
  • 廣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該不該讓學生背誦?
    大大小小的學堂裡,總能聽見稚嫩的童聲背誦《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顧名思義,《弟子規》其實是專門為學童編制的一套「行為規範」。全文廣泛吸取多家思想,由清朝的李毓秀編著,經其弟子賈存仁改訂而成。
  • 你的孩子會背《弟子規》嗎?別再讓孩子,被「假國學」班洗腦了
    你的孩子會背《弟子規》嗎?別再讓孩子,被「假國學」班洗腦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國的國學熱也在不斷的升溫。很多家長,不光自己學習國學,為了讓孩子能夠多接觸和學習一些國學,從三四歲開始就給孩子找一些教國學的地方去學習。
  • 3歲如何輕鬆背誦《千字文》《弟子規》《三字經》
    孩子在2歲8個月的時候,學校老師推薦的一個講座,王財貴教授的《一場演講怎麼做到孩子3歲能背誦《千字文》《弟子規》《三字經》全文,我直接上乾貨:第一周:我決定做一個嘗試,手機音樂播放《千字文》朗誦版本與歌唱版本,在孩子玩玩具、洗澡、吃飯等時間無限循環播放一周,別說孩子,我這個傻寶媽都能聽著能記得一些,孩子的記憶力真無限好,只有你想不到的。
  • 《三字經》《弟子規》是國學嗎?孩子們學了有什麼用?
    1.可以培養韻律感。《弟子規》《三字經》這類讀物,三字一句,韻律清晰,朗朗上口,孩子朗讀起來的時候,會有一種聲音上的愉悅體驗。這對培養孩子的韻律感是有幫助的,到孩子長大一點,這種韻律感還能轉化為語感,那就是語文學習中比較寶貴的東西了。但話說回來,可以培養韻律感的東西並不少,也不是非《弟子規》《三字經》之類不可。唐詩選,《聲律啟蒙》等都很不錯。
  • 媽媽每天為三歲兒讀經典 已念二百遍《弟子規》
    但自小愛好古文學的李穎有自己的想法,她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如果孩子生下來第三天才開始教育,那你就晚了兩天。」孩子六歲前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裡,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李穎認為,給一歲的孩子讀經典不算早,她聽過有媽媽用《論語》進行胎教。
  • 山東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引爭議
    新華網濟南1月5日電(記者趙仁偉、陳灝)「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中小學下發的一紙禁令引發爭議,一時眾說紛紜。有關專家表示,當前轟轟烈烈的中小學生「讀經熱」有盲目跟風和利益驅動的弊端,應該加以規範和引導。同時,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斷章取義,營造「世外桃源」,而是要積極引導孩子形成獨立判斷是非的能力。
  • 教育家李家聲呼籲:《弟子規》是糟粕,還在毒害我們的孩子
    弟子規是?弟子規所針對的對象是孩子,而是成人的不怎麼看不懂清史稿中,地方官員勞乃宣弟子規使用的是教育的鄉野農為了父親,規則,才知道如果奸作品清代的教育改革以來,弟子規十年,即將被遺忘2004年左右,是「國學熱」的風乘坐一躍,三字經的勢頭遠遠超過考證少,寫了弟子規的時間久遠,在100年內容一起,孩子,不久,成人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