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總投資規模高達300億元的內蒙古包頭市軌道交通項目已在8月初停工。此外,還有個別城市的地鐵項目被叫停或者遲遲得不到相關部門的批覆。相關事實表明,國內地鐵建設熱潮正面臨重大轉變。
此前,多個三線城市表示擬修造地鐵(含輕軌)。相關理由大多是,現有地面交通已經滿足不了市民的出行需要,城市道路日益擁堵,而且老城區道路的拓寬和改造成本偏高,仿佛修地鐵「勢在必行」。可是,一些三線城市真的已經到了非修地鐵不可的程度嗎?修地鐵不是過家家,不能腦子一熱說幹就幹,更不能為了拉動GDP出政績而盲目上馬,必須科學謹慎決策,尤其是要算好經濟帳。否則,就會帶來許多隱憂,反過來會影響和制約城市今後的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地鐵造價比較昂貴,遠高於輕軌、有軌電車或者BRT等公共運輸工程。如果城市沒有足夠的財力,盲目投資建設地鐵,很可能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甚至製造新的債務。而且,從目前一二線城市地鐵運營狀況來看,大部分城市地鐵處於虧損狀態,依靠政府財政補貼支撐。這意味著如果城市財政補貼跟不上,就算三線城市建起了地鐵,也可能出現運營不起的狀況。如果地鐵票價定得太高,相關城市的市民就會坐不起,甚至心生怨氣。這樣一來,地鐵這個本來是便民的公共服務產品反而成了惹人嫌的敗家子工程。
總之,城市修建地鐵不能走「大躍進」的路子,必須在修建之前找到成功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既要算好城市發展的經濟大帳,也要算好百姓生活的經濟小帳,綜合權衡修建地鐵的得失,並讓市民參與到項目的決策中來,才能真正做到科學決策。(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何 勇)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