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錢袋子的問題一直都是現在所有人都關注的問題,但是今年這種情況尤為嚴重,一直到現在,幾乎全民都還在討論跟錢有關的問題,「去哪打工」「哪裡不裁員、不降薪」「哪個廠子裡還招人」成了農民工普遍都比較關注的問題。可對於能夠消化就業,能夠幫助更多普通人找到養家餬口門路的擺攤,農民基本上是不予理睬的態度,而且對擺攤很多人也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說這是提供就業機會,幫助更多的人從工作難找的情緒中釋放出來,自發自主地創造就業崗位,從而提高就業率,解決自己沒收入的困局。
除了這種理解外,還有種說法比較普遍,那就是說擺攤其實算是一種促進資金流通的手段,怎麼理解呢?要擺攤,就要有貨可賣吧?這就牽扯到了進貨,這個過程就有資金的轉移,然後到地攤上售賣的過程,有涉及到了買賣雙方資金的流通,通過擺攤,如同一潭死水的資金終於流動了起來,然後大家都有了資金流,表面上看,就都有錢了。不過話雖這麼說,但今年農民其實格外的謹慎,而且很多農民就像是「鐵公雞」一樣,只要說是花錢,那是不可能的,把錢袋子捂得很緊,既然說錢流動能讓大家都感覺有資金,那農民為啥還不願花錢呢?
第一、錢就那麼點,不敢花,怕遇到事兒沒錢
農民十有八九都有存錢的習慣,不過在年的時候,農民不會這麼「鐵公雞」,只進不出,一般來說農民都會按照比例花錢,說白了就是賺了5萬,可能有2萬無論如何都要存起來,剩下的3萬則按照家裡要花錢的事情的重要程度逐一辦理。不過雖說農民年年都存錢,但其實也年年都沒錢,到現在,別看農村經濟條件已經足夠好了,可真要讓農民拿出來個五萬八萬的,我相信很多農民還是乾瞪眼。本來現在掙錢就難,自家的存款也就那麼點,所以農民不敢花了,怕萬一遇到了花錢事兒的時候,手裡沒錢,那可就麻煩了。
第二、農村的教育、醫療有待完善,農民心裡沒底,不敢亂動「老本」
經常看到網上有農民說現在在村裡看個感冒也要二三百,有時候稍微嚴重的話,可能要小千把,可能這樣說有誇張的成分,但是看病花銷大卻也是事實。很多農民都會把存起來的錢叫「老本」,也就是說萬般無奈的時候,才會拿出來,以解燃眉之急,所以說平時就算是家裡日子過得緊俏一點,就算是手裡資金短缺一點,農民也不敢隨便動老本。試想,如果農村也有健全的教育和醫療機制,相信農民花錢的時候,底氣也會足很多。
第三、農民認識到了手裡有錢的價值,自然不會輕易動手裡的錢
近年來國外超前消費,提前享受的風氣在國內很是流行,不少農村的年輕人別的沒學會,這一點倒是在城市學的淋漓盡致,月光族,欠款族比比皆是,今年由於事出突然,所有的人都被截停在家,好幾個月沒有收入,這種消費觀念的弊端算是徹底的爆發了。有的人為了還債,瘋狂的辦信用卡,還有些不得不拉下面子找人借錢「頂一頂」。原本按照人們的預期,生活很快就會恢復,但從現在來看,情況並沒有好轉太多,所以大家都在做長期準備,這時候農民也認識到了存款的價值,自然不會輕易動手裡的錢了。
當然了,除了以上的3點原因外,我覺得農民不願多消費還和收入來源被截斷有很大關係,農民意識到了在抵禦這種意外風險時候,自己的抵抗能力不是很強,而且自身也沒有什麼保障,家裡裡裡外外的應酬,很可能就會用到錢,為了避免陷入「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困局當中,只能當「鐵公雞」了,只能把目前手裡現有的錢給看好。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