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與早期中共黨員

2020-12-04 新民晚報數字報
  ◆ 李憶廬

  1897年商務印書館創辦於上海,並與北京大學並列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作為一家民營出版機構,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秉承在商言商的經營理念,與現實政治謹慎地保持距離。

  然而,20世紀2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館內成為中共中央的秘密聯絡點之一,也是早期工人運動的重要策源地。從這裡走出茅盾、陳雲、鄭振鐸、葉聖陶和徐梅坤等一批中共黨員。2017年是商務印書館創立120周年,回眸這段往事,可以看出,在中國共產黨創建、早期工人運動中,商務印書館曾經扮演過隱秘而又關鍵的角色。

  聘請陳獨秀為館外名譽編輯

  商務印書館從一家小印刷廠起步,自1902年張元濟加入後,逐漸發展成全國首屈一指的教科書「出版大戶」和傳播新知新學的重鎮。此外,還先後創辦《東方雜誌》《教育雜誌》《小說月報》《學生雜誌》《英語周刊》等數十種刊物。

  新文化運動中,商務印書館保持不偏不倚的穩健作風,既出版《辭源》《四部叢刊》等大型工具書,也適當出版新著作。而一些被視為「敏感」的著作,即便作者是「大腕」,商務也毫不留情予以婉拒。1919年孫中山親自撰寫《孫文學說》一書(後成為《建國方略》的第一部分),著作送去商務印書館時,卻被拒絕出版。張元濟、高夢旦等人均考慮到:政府橫暴,言論出版太不自由,「敝處難與抗,只可從緩。」被商務拒印後,孫中山只好將書稿交由亞東圖書館自費印刷。但這大大惹惱了孫中山,他在1920年1月發表《致海外國民黨同志函》中詳述此事,斥責商務印書館保守和壟斷。

  以商務的「保守」理念,是不是不願或不敢出版共產主義著作呢?其實不然,商務印書館一直與中共早期創始人保持密切的合作,且出版了大量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書籍。

  中共創始人中,陳獨秀與商務的淵源最深。早在1902年,商務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小學萬國地理新編》,那時陳獨秀還在東京留學。1920年,陳獨秀由北京回到上海,商務即邀請他擔任館外名譽編輯:

  「陳(獨秀)表示月薪不必多,編輯事務也不願太繁重,因為他主要工作是辦黨,願任商務的名譽編輯不過是為維持生活。結果說定:月薪三百元,編輯事務不像其他名譽編輯要給商務審閱稿件,而只要每年寫一本小冊子,題目由陳自己決定。」

  每月三百元,一年只需寫一本小冊子,且選題、內容自定——這是商務對陳獨秀的至誠信任。陳還經常為商務推薦書稿,瞿秋白《赤都心史》就是陳推薦而出版的。雖然張元濟將「社會主義」稱為「過激主義」,但是商務還是將其作為一種思潮加以介紹。僅1919—1922年間,商務印書館就出版了《綜合各國社會思潮》《馬克斯經濟學說》《經濟史觀》《救貧叢談》《社會問題詳解》《布爾什維主義底心理》等書籍共21種。

  茅盾扮「鍾英」小姐,設立黨中央秘密聯絡處

  1916年,北京大學預科畢業的沈雁冰(茅盾)走進商務印書館,做一名普通的英文閱卷員,「月薪廿四元」。此後,他在商務工作十年,在翻譯和寫作上展露才華,而且還在商務建立了中共秘密聯絡處。沈雁冰入職不久後,便得到賞識,從英文閱卷員改為跟隨孫毓修編譯童話、校訂古籍。後來,因新文化運動衝擊,《小說月報》銷售量下降,沈雁冰又「臨危受命」,於1920年擔任《小說月報》主編,從事撰稿和編輯工作。在此前後,沈雁冰與陳獨秀、李達、李漢俊等人均有交往,1920年下半年就與陳獨秀等一道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次年經二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商務印書館的第一位黨員,也是中共最早的黨員之一。

  中共正式建黨以後,各省的黨組織次第建立,黨中央與各省黨組織之間的信件和人員的來往日漸頻繁。為了確保黨中央與各省黨組織之間來往的安全,必須建立一個既隱蔽又可靠的聯絡點。考慮到沈雁冰《小說月報》主編的合法身份和聯繫廣泛的有利條件,黨中央決定讓他擔任直屬中央的秘密聯絡員,負責處理中央與各省黨組織之間的函件和人員往來。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極為危險的工作。年輕的沈雁冰將「生命之火向改造社會那條路上燃燒,決不可向虛幻的享樂道上燃燒。」他機智隱秘主持聯絡點的工作。

  隨後,各地黨組織給中央的函件,外封面寫著:上海寶山路45號商務編譯所沈雁冰收,內封則另寫「鍾英」(「中央」的諧音),有的也寫成「沈雁冰先生轉鍾英小姐玉展」,或「轉陳仲甫先生臺啟」,以此方式遮人耳目。沈雁冰則每日匯總後送中央處理。外地有人來找中央,一般也先去找他,由他報告中央,再作後續安排。晚年他在《我走過的路》中回憶:

  「外地給中央的信件都寄給我,外封面寫我的名字,另有內封則寫「鍾英」(中央之諧音),我則每日匯總送到中央。外地有人來上海找中央,也先來找我,對過暗號後,我問明來人住什麼旅館,就叫他回去靜候,我則把來人姓名住址報告中央。因此,我就必須每日都到商務編譯所辦公,為的是怕外地有人來找我時兩不相值。」

  擔任《小說月報》主編的時候,沈雁冰「從選稿、編稿、校對、跑印刷廠、發行寄送到回復讀者來信」都是親力親為,業餘還要寫文章。在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沈雁冰對黨內的政治、社會工作也毫不含糊。1921年年底,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建黨後的第一所學校——平民女校,他在該校教授英文,在他所教的學生中,就有後來的著名作家丁玲。國共合作期間,他擔任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兼國民運動委員會委員長,工作節奏是白加黑,輪軸轉。他回憶說:「因為擔任上述的黨內職務,我就相當忙了……所以過去是白天搞文學(指在商務編譯所辦事),晚上搞政治,現在卻連白天都要搞政治了。」

  沈雁冰主持的中共秘密聯絡點,一直維持到1926年4月。因遭軍閥追查,他被迫離開商務印書館。這十年期間得到張元濟的關照和器重,讓他一生銘記。1956年,擔任新中國文化部部長的沈雁冰特為張元濟先生九十壽辰致祝辭。

  陳雲主持罷工,早期工人運動重要據點

  1919年,15歲的陳雲高小畢業後,來到商務印書館發行所文具櫃當學徒,對於站櫃檯的經歷,陳雲說:「公司還供食宿,其餘自備。第二年加二元,第三年加二元,第四年不加。大約到1925年還只9元一月。此時在商務虹口分店。」每天下班後,陳雲仍刻苦學習,且積極參與商務印書館的職工運動。在這裡,他逐漸成長為優秀的革命工作者。

  中共成立後不久,即派具有印刷工人經驗的徐梅坤到商務開展「建黨工作」。他拿著陳獨秀的親筆信到商務編譯所跟沈雁冰取得聯繫後,就開始在商務印刷工人中發展黨、團員,籌建工會。沈雁冰在回憶錄中提到:

  「1921年冬,有人拿著黨中央的介紹信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來找我。這人便是徐梅坤。他從前在杭州做排字工人,現在到上海,使命是組織上海印刷工人的工會。商務印書館印刷所,是一個重點。」

  有了沈雁冰的支持,徐梅坤在商務印書館大力發展黨、團員。技術工人糜文溶、柳溥慶、董亦湘,編輯楊賢江、糜文浩等相繼入黨。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舉行會議,將在上海的中共黨員分5個小組,其中第2組為商務印書館組,共13人。1925年5月,建立中共商務印書館支部。據統計,到1927年,商務印書館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近200名,後來陳雲在談起自己在商務工作時說:商務黨、團、工會組織陣容之強,黨、團員人數之多,在上海各產業中居於首位。

  1925年,陳雲參加五卅運動,感受到工人運動的巨大力量,他與其他黨員一起,在商務印書館內積極組織工人運動。8月21日晚,臨時黨團以五卅宣傳隊名義召集商務印書館「三所一處」(即印刷所、發行所、編譯所和總務處)的40多名積極分子舉行秘密會議。會上決定罷工,選舉了由15人組成的罷工臨時委員會,陳雲被推舉為委員長。這次,陳雲親自領導了商務印書館的工人罷工運動。八九月間,年輕的陳雲由董亦湘、惲雨棠介紹入黨。1925年11月,發行所職工會創辦了一個地下刊物《職工》。年僅20歲的陳雲以「懷」「民」「懷民」等筆名在《職工》上先後發表《職工在現社會的地位》《總工會是什麼》《罷工後職工應有的覺悟》《中國民族運動之過去與將來》等文章。這是迄今見到的陳雲發表的最早文章。

  從商務的學徒到領導罷工,陳雲經受鍛鍊,逐漸成長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1949年9月,陳雲同志因公務來滬,特地抽空到發行所來訪問老同事,還看望了董事長張元濟。陳雲還邀請張元濟從政,為新中國建設貢獻力量。張元濟十分感動,改變了他自參加維新變法失敗後永不從政的誓言,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積極參政議政。

相關焦點

  • 傳承紅色基因 | 商務印書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驛站
    馬克思主義經典在中國最早期的傳播,與之密不可分。  114年前,商務印書館在此修建新館,成為日後與北京大學並稱「中國近代文化雙子星」的歷史文化符號。這裡也是共產黨開展活動的「重要據點」,中共在上海發展的最早一批黨員都與印書館有交集。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轟炸、炮擊閘北,商務印書館及其下屬的東方圖書館首當其衝。
  • 商務印書館舊址紀念館留住城市記憶
    2017年的上海「兩會」期間,馬馳、方榮、馬強等市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一項提案《關於建立商務印書館舊址紀念館的建議》,提案呼籲要在上海組建商務印書館舊址紀念館,以承載中國近現代中國的出版歷史和紅色文化。
  • 商務印書館:陳雲革命人生的起點
    一大批工人出身的黨員被選進中央委員會,甚至走上中央核心領導層,如:向忠發、羅登賢、盧福坦等。當時,中共六大選出的中央委員共36人,其中具有工人階級背景的佔21人。1930年,年僅25歲的陳雲,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31年,陳雲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中央委員。1932年,陳雲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
  • 商務印書館:陳雲革命人生的起點
    一大批工人出身的黨員被選進中央委員會,甚至走上中央核心領導層,如:向忠發、羅登賢、盧福坦等。當時,中共六大選出的中央委員共36人,其中具有工人階級背景的佔21人。1930年,年僅25歲的陳雲,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31年,陳雲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中央委員。1932年,陳雲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
  • 商務印書館創辦120周年
    2月11日,中國現代出版業的起點——商務印書館迎來了創辦120周年紀念日。  當天,上海市靜安區聯合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張元濟研究會等在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辦了「起步——中國現代出版」專題展,講述商務印書館從1897年創辦以來走過的路程。
  • 錢穆與商務印書館
    1918年,錢穆《論語文解》在商務印書館出版。這部書仿《馬氏文通》例論句法,以《論語》為例逐條釋讀而成,是他在無錫縣立第四高級小學講解《論語》的副產品。未經任何名人、熟人推薦,他逕自寄稿給時在上海的商務印書館,準允出版。
  • 商務印書館迎創辦120周年
    120周年專題展「起步——中國現代出版」在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拉開帷幕。 王笈 攝  中新網上海2月11日電 (王笈)近代中國最大出版印刷機構商務印書館11日迎來其創辦120周年的紀念日,「起步——中國現代出版」專題展當天在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拉開帷幕。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唯一一家跨越三個世紀、歷經120年歲月的出版機構,於1897年2月11日在上海創立,標誌著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
  • 120歲的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文化的興起
    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周振鶴《商務印書館早期的印刷出版活動》,以獨家的史料將視角投射到少有人問津的商務創辦初期的出版活動;加拿大約克大學季家珍以商務一本《日用百科全書》為切入點,討論民國時期知識文化;日本關西大學沈國威《<辭源>(1915)與漢語的近代化》,則以精湛的語言學學術功底,為商務研究貢獻了概念史的新坐標;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周武則以上海檔案館等地檔案史料為基礎
  • 上海商務印書館被毀記
    編者:商務印書館善後辦事處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6年5月 內容簡介:商務印書館創始於1897年,是近現代中國出現的第一家現代出版機關。1932年1月28深夜,日軍突然侵犯閘北,挑起一·二八戰事。
  •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新文化建設
    >談及商務印書館,人們常常把它與北京大學相提並論,稱為中國新文化的雙子星,就他們對新文化的影響來說,二者確實各具特色、各有建樹。文化普及始於教育,在二十世紀初「廢科舉興學堂」的轉型時期,商務印書館開始編輯發行中小學教科書。
  • 走進商務印書館原址!感受這裡的革命傳承→
    走進商務印書館原址! 6月23日, 「面對面 新時空」We課走進寶山路街道,走進曾經的商務印書館
  • 商務印書館120歲|商務從印刷起家,還發明了中文打字機
    在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之際,6月15日,「向印刷人致敬」紀念主題活動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張元濟家屬、夏瑞芳家屬等12位印刷人代表接受了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20周年紀念大銅章。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1923年11月,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在天通庵路190號落成。
  • 商務印書館走過120年
    《新華字典》是商務印書館推出的品牌工具書(記者張知依)8月21日,「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出版和現代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今年是商務印書館創立暨中國現代發端120年。商務印書館宣布成立學術委員會,並設立500萬元學術基金,用於資助學術出版、學術會議、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和學術翻譯等事項。商務印書館1897年創立於上海,1954年遷至北京。一百餘年以來出版了包括《四部叢刊》、《四庫全書》和《萬有文庫》為代表的古代典籍和現代知識叢書《辭源》、《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為代表的中外品牌工具書。
  • 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上海往事
    記者走進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聽館長林偉成講述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早年的印刷故事。1897年,商務印書館創立於上海。創辦人夏瑞芳、鮑鹹恩、鮑鹹昌、高鳳池原是外國人在上海開辦的報館和書館的排字工人。他們集資3750元,租屋三間,購機器數臺,辦起了這家小印刷工場,起名為商務印書館。
  • 商務印書館香港百年:承啟迪民智 倡昌明教育
    歷史照片、印刷技術變遷、新舊書刊對比……在這個勾勒出香港書業百年發展脈絡的回顧中,商務印書館恰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不管在老上海,還是現在的香港,100年來商務印書館一直秉承了『啟迪民智、昌明教育』的宗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葉佩珠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百年來,商務印書館在香港始終抱持與社會發展同步的思路,希望在啟智和教育方面起到應有作用。
  • 日軍炸毀商務印書館,用意何在?
    其中,有六枚炸彈準確命中了位於寶山路的商務印書館總廠。總管理處及四個印刷廠、棧房瞬間中彈起火,最終全部焚毀。 日本人早就知道,商務印書館是當時中國文化的大本營。他們說,炸毀閘北幾條街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恢復,而只有炸毀商務印書館這樣的機構,斬斷中華文化根脈,中國才會沒有復興之日。 這場日軍精心策劃的轟炸,給商務印書館留下的是大片廢墟,是生活無著落的三千六百多名總廠職工,更是瀕臨絕境的出版事業。
  • 和平裡第一小學在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開展黨日活動
    來源標題:和平裡第一小學在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開展黨日活動 2020年12月8日,和平裡第一小學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在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開展「紅色歷史 引我前行」主題黨日活動。
  • 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第一輯)書影>  【叢書簡介】  「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是著名出版家王雲五先生晚年任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時期主持編纂的最重要的系列叢書之一,是王雲五先生留給人們的最後一份重要的出版遺產。
  • 商務印書館 再別福州路
    本報訊(流 域)上海市福州路446號的商務印書館專賣店是中國最重量級出版社在上海唯一的分店,如今已關門一個月有餘。商務印書館相關人表示,關閉上海門店只是戰略調整,「我們還會回來!」福州路446號書店開業於1999年,商務印書館1897年成立時便在這福州路上,解放初的1952年從滬遷京,12年前重返上海,開了這家小小的門店。這家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唯一門店的大門只有一兩米寬,曾被譽為上海「最容易錯過的書店」。商務印書館門面雖小,卻堪稱福州路上最具個性的書店。當其周圍絕大多數書店都在頻頻推出促銷手段之時,商務印書館門店卻堅持不打折。
  • 商務印書館120歲|從印刷起家,還發明了中文打字機
    [摘要]在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之際,6月15日,「向印刷人致敬」紀念主題活動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在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之際,6月15日,「向印刷人致敬」紀念主題活動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張元濟家屬、夏瑞芳家屬等12位印刷人代表接受了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20周年紀念大銅章。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1923年11月,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在天通庵路190號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