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商務印書館創辦於上海,並與北京大學並列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作為一家民營出版機構,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秉承在商言商的經營理念,與現實政治謹慎地保持距離。
然而,20世紀2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館內成為中共中央的秘密聯絡點之一,也是早期工人運動的重要策源地。從這裡走出茅盾、陳雲、鄭振鐸、葉聖陶和徐梅坤等一批中共黨員。2017年是商務印書館創立120周年,回眸這段往事,可以看出,在中國共產黨創建、早期工人運動中,商務印書館曾經扮演過隱秘而又關鍵的角色。
聘請陳獨秀為館外名譽編輯
商務印書館從一家小印刷廠起步,自1902年張元濟加入後,逐漸發展成全國首屈一指的教科書「出版大戶」和傳播新知新學的重鎮。此外,還先後創辦《東方雜誌》《教育雜誌》《小說月報》《學生雜誌》《英語周刊》等數十種刊物。
新文化運動中,商務印書館保持不偏不倚的穩健作風,既出版《辭源》《四部叢刊》等大型工具書,也適當出版新著作。而一些被視為「敏感」的著作,即便作者是「大腕」,商務也毫不留情予以婉拒。1919年孫中山親自撰寫《孫文學說》一書(後成為《建國方略》的第一部分),著作送去商務印書館時,卻被拒絕出版。張元濟、高夢旦等人均考慮到:政府橫暴,言論出版太不自由,「敝處難與抗,只可從緩。」被商務拒印後,孫中山只好將書稿交由亞東圖書館自費印刷。但這大大惹惱了孫中山,他在1920年1月發表《致海外國民黨同志函》中詳述此事,斥責商務印書館保守和壟斷。
以商務的「保守」理念,是不是不願或不敢出版共產主義著作呢?其實不然,商務印書館一直與中共早期創始人保持密切的合作,且出版了大量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書籍。
中共創始人中,陳獨秀與商務的淵源最深。早在1902年,商務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小學萬國地理新編》,那時陳獨秀還在東京留學。1920年,陳獨秀由北京回到上海,商務即邀請他擔任館外名譽編輯:
「陳(獨秀)表示月薪不必多,編輯事務也不願太繁重,因為他主要工作是辦黨,願任商務的名譽編輯不過是為維持生活。結果說定:月薪三百元,編輯事務不像其他名譽編輯要給商務審閱稿件,而只要每年寫一本小冊子,題目由陳自己決定。」
每月三百元,一年只需寫一本小冊子,且選題、內容自定——這是商務對陳獨秀的至誠信任。陳還經常為商務推薦書稿,瞿秋白《赤都心史》就是陳推薦而出版的。雖然張元濟將「社會主義」稱為「過激主義」,但是商務還是將其作為一種思潮加以介紹。僅1919—1922年間,商務印書館就出版了《綜合各國社會思潮》《馬克斯經濟學說》《經濟史觀》《救貧叢談》《社會問題詳解》《布爾什維主義底心理》等書籍共21種。
茅盾扮「鍾英」小姐,設立黨中央秘密聯絡處
1916年,北京大學預科畢業的沈雁冰(茅盾)走進商務印書館,做一名普通的英文閱卷員,「月薪廿四元」。此後,他在商務工作十年,在翻譯和寫作上展露才華,而且還在商務建立了中共秘密聯絡處。沈雁冰入職不久後,便得到賞識,從英文閱卷員改為跟隨孫毓修編譯童話、校訂古籍。後來,因新文化運動衝擊,《小說月報》銷售量下降,沈雁冰又「臨危受命」,於1920年擔任《小說月報》主編,從事撰稿和編輯工作。在此前後,沈雁冰與陳獨秀、李達、李漢俊等人均有交往,1920年下半年就與陳獨秀等一道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次年經二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商務印書館的第一位黨員,也是中共最早的黨員之一。
中共正式建黨以後,各省的黨組織次第建立,黨中央與各省黨組織之間的信件和人員的來往日漸頻繁。為了確保黨中央與各省黨組織之間來往的安全,必須建立一個既隱蔽又可靠的聯絡點。考慮到沈雁冰《小說月報》主編的合法身份和聯繫廣泛的有利條件,黨中央決定讓他擔任直屬中央的秘密聯絡員,負責處理中央與各省黨組織之間的函件和人員往來。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極為危險的工作。年輕的沈雁冰將「生命之火向改造社會那條路上燃燒,決不可向虛幻的享樂道上燃燒。」他機智隱秘主持聯絡點的工作。
隨後,各地黨組織給中央的函件,外封面寫著:上海寶山路45號商務編譯所沈雁冰收,內封則另寫「鍾英」(「中央」的諧音),有的也寫成「沈雁冰先生轉鍾英小姐玉展」,或「轉陳仲甫先生臺啟」,以此方式遮人耳目。沈雁冰則每日匯總後送中央處理。外地有人來找中央,一般也先去找他,由他報告中央,再作後續安排。晚年他在《我走過的路》中回憶:
「外地給中央的信件都寄給我,外封面寫我的名字,另有內封則寫「鍾英」(中央之諧音),我則每日匯總送到中央。外地有人來上海找中央,也先來找我,對過暗號後,我問明來人住什麼旅館,就叫他回去靜候,我則把來人姓名住址報告中央。因此,我就必須每日都到商務編譯所辦公,為的是怕外地有人來找我時兩不相值。」
擔任《小說月報》主編的時候,沈雁冰「從選稿、編稿、校對、跑印刷廠、發行寄送到回復讀者來信」都是親力親為,業餘還要寫文章。在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沈雁冰對黨內的政治、社會工作也毫不含糊。1921年年底,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建黨後的第一所學校——平民女校,他在該校教授英文,在他所教的學生中,就有後來的著名作家丁玲。國共合作期間,他擔任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兼國民運動委員會委員長,工作節奏是白加黑,輪軸轉。他回憶說:「因為擔任上述的黨內職務,我就相當忙了……所以過去是白天搞文學(指在商務編譯所辦事),晚上搞政治,現在卻連白天都要搞政治了。」
沈雁冰主持的中共秘密聯絡點,一直維持到1926年4月。因遭軍閥追查,他被迫離開商務印書館。這十年期間得到張元濟的關照和器重,讓他一生銘記。1956年,擔任新中國文化部部長的沈雁冰特為張元濟先生九十壽辰致祝辭。
陳雲主持罷工,早期工人運動重要據點
1919年,15歲的陳雲高小畢業後,來到商務印書館發行所文具櫃當學徒,對於站櫃檯的經歷,陳雲說:「公司還供食宿,其餘自備。第二年加二元,第三年加二元,第四年不加。大約到1925年還只9元一月。此時在商務虹口分店。」每天下班後,陳雲仍刻苦學習,且積極參與商務印書館的職工運動。在這裡,他逐漸成長為優秀的革命工作者。
中共成立後不久,即派具有印刷工人經驗的徐梅坤到商務開展「建黨工作」。他拿著陳獨秀的親筆信到商務編譯所跟沈雁冰取得聯繫後,就開始在商務印刷工人中發展黨、團員,籌建工會。沈雁冰在回憶錄中提到:
「1921年冬,有人拿著黨中央的介紹信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來找我。這人便是徐梅坤。他從前在杭州做排字工人,現在到上海,使命是組織上海印刷工人的工會。商務印書館印刷所,是一個重點。」
有了沈雁冰的支持,徐梅坤在商務印書館大力發展黨、團員。技術工人糜文溶、柳溥慶、董亦湘,編輯楊賢江、糜文浩等相繼入黨。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舉行會議,將在上海的中共黨員分5個小組,其中第2組為商務印書館組,共13人。1925年5月,建立中共商務印書館支部。據統計,到1927年,商務印書館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近200名,後來陳雲在談起自己在商務工作時說:商務黨、團、工會組織陣容之強,黨、團員人數之多,在上海各產業中居於首位。
1925年,陳雲參加五卅運動,感受到工人運動的巨大力量,他與其他黨員一起,在商務印書館內積極組織工人運動。8月21日晚,臨時黨團以五卅宣傳隊名義召集商務印書館「三所一處」(即印刷所、發行所、編譯所和總務處)的40多名積極分子舉行秘密會議。會上決定罷工,選舉了由15人組成的罷工臨時委員會,陳雲被推舉為委員長。這次,陳雲親自領導了商務印書館的工人罷工運動。八九月間,年輕的陳雲由董亦湘、惲雨棠介紹入黨。1925年11月,發行所職工會創辦了一個地下刊物《職工》。年僅20歲的陳雲以「懷」「民」「懷民」等筆名在《職工》上先後發表《職工在現社會的地位》《總工會是什麼》《罷工後職工應有的覺悟》《中國民族運動之過去與將來》等文章。這是迄今見到的陳雲發表的最早文章。
從商務的學徒到領導罷工,陳雲經受鍛鍊,逐漸成長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1949年9月,陳雲同志因公務來滬,特地抽空到發行所來訪問老同事,還看望了董事長張元濟。陳雲還邀請張元濟從政,為新中國建設貢獻力量。張元濟十分感動,改變了他自參加維新變法失敗後永不從政的誓言,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積極參政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