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120歲|商務從印刷起家,還發明了中文打字機

2021-01-15 中華網文化頻道

120年前,靠著兩部手搖小印機、三臺腳踏圓盤機和三部手扳壓印記,一群印刷人以上海江西路德昌裡為起點,在寶山路、天通庵路、齊齊哈爾路、富聯二路等地染上了印刷的墨香。在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之際,6月15日,「向印刷人致敬」紀念主題活動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張元濟家屬、夏瑞芳家屬等12位印刷人代表接受了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20周年紀念大銅章。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1923年11月,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在天通庵路190號落成。因為當時商務印刷所在寶山路已設有正廠、後廠、訂書廠、木工廠,故稱為第五印刷所,後來改為第五印刷廠。 

商務早期是從「印刷」起家

儘管今人對商務印書館的印象多有關「出版」,但它早期是從「印刷」起家,承接各種小件印刷品,英、美聖金會和廣學會宗教書籍及洋行帳冊表格的印刷業務。189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江西路德昌裡成立。創辦人夏瑞芳、鮑鹹恩、鮑鹹昌、高鳳池原是上海某報館和書館排字工人,集資3750元,租屋三間,購機器數臺辦起了這家名曰「商務印書館」的小印刷廠。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樹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時鮑氏兄弟主持印刷方面的事務。鮑鹹恩因在學校學習過排印和印刷技術,在商務主要負責書籍印刷,並任印刷所所長。「草創初期,他們不辭勞苦,花費許多心血,積極從事鉛印、石印等新方法的探索和實驗,一起設法改進了印刷排印技術,為提高印刷品質量呈現不少貢獻。」

鉛活字字盤。把已完成排版格式的鉛活字放在字盤內,接下來的工序就是把已完成排版格式的鉛活字做成紙型,最後把紙型澆鑄成鉛版,就能上印刷機印刷了。蔣樹新介紹,1900年,商務收購了日本人在上海開設的修文印書局,也因此獲得了日本較先進的印刷機器。同年,商務率先使用了紙型印書。1902年,在張元濟與印有模來到商務之後,商務在福建北路海寧路自建了新廠房,這是商務印刷所第二次搬遷,走出了商務足以立身印刷業的一步。1903年,商務吸收日資,成立「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聘用日本顧問和技師,印刷質量更有了提升。蔣樹新說:「中日合資後,雖然商務改 『以印刷為主』為 『以出版為主』,但仍不忘不斷提高印刷質量。」1907年4月,商務印書館印刷所、編譯所在寶山路新廈落成,地基32畝,設有正廠、後廠、棧房、重要品棧房、訂書廠、木工廠等,廠區內一切應有設備無不完全。經過這次搬遷也是第三次搬遷,商務規模更加壯大。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商務進入迅速發展階段,發展規模可以與當時世界上任何大型出版社相媲美。

銅模,用於鑄造鉛字,是澆鑄鉛字的模具。每種字體、每種字號的鉛字都有相應的字模。這些是三十年代商務印館使用過的老銅模。1910年,鮑鹹恩去世,印刷所工作由鮑鹹昌主持。鮑鹹昌在印刷所推行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獎勤罰懶,對在印刷技術上做出改進和有發明的工人獎勵備至,使得商務印刷成績斐然,印刷物品受到社會的好評。1913年,鮑鹹昌還去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美國、日本等地分別考察印刷技術和業務,定購了不少新機械,學到了不少先進的印刷技術和管理方法。資料顯示,1915年時商務首次引進彩色膠印機,聘美籍技師指導。到了1916年,商務的書籍印刷品還曾獲得美國費城博覽會甲等大獎。1927 年,由商務發明的第一臺中文打字機榮獲倫敦萬國博覽會大獎。可以說,在中國近現代印刷史中,商務佔有絕對濃墨重彩的一章。「1902年張元濟、印有模進館後增設了編譯所和發行所,商務開始出版字典等書籍,但商務印刷還是在不斷發展,直到1957年商務才將出版遷至北京,而上海仍保留印刷,而後成為兩個獨立經營的單位。」蔣樹新稱。 融合創新成為印刷業新領域120年來,經歷了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廠、東方紅印刷廠、上海商務印刷廠等先後更名和發展變化,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轉型升級為從事票證票據、柔性版印刷及多重防偽印刷的專業印刷服務企業,並致力於向藝術數字資產管理、文物數位化保護傳播、3D列印及數字印刷等文化服務領域拓展。「在中國印刷史上,商務印書館第一個出版中英文對照的英語教科書《華英初階》、第一個採用膠版彩色印刷、第一個制定印刷標準;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第一個用數字印刷技術復原新疆古代壁畫,第一個將水墨柔印工藝應用於書刊印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司長劉曉凱在論壇上說。在今天,伴隨無紙化時代的到來,有人提出「印刷業將會衰敗」的質疑。劉曉凱稱,根據總局2017年印刷企業年度核驗數據統計,2016年,我國印刷業總產值1.15多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7%,資產總額1.29多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4%,數字印刷產值357.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9%。6月15日下午,全國出版印刷融合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也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上海市印刷行業協會會長李新立表示,儘管整個印刷業面對環保壓力、人力成本上升、經濟下行等諸多挑戰,但上海印刷業已逐步走上「零排放」發展之路,開拓創意設計與印刷產業融合發展,並從人工到智能引領行業步入新時代。

相關焦點

  • 商務印書館120歲|從印刷起家,還發明了中文打字機
    [摘要]在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之際,6月15日,「向印刷人致敬」紀念主題活動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120年前,靠著兩部手搖小印機、三臺腳踏圓盤機和三部手扳壓印記,一群印刷人以上海江西路德昌裡為起點,在寶山路、天通庵路、齊齊哈爾路、富聯二路等地染上了印刷的墨香。在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之際,6月15日,「向印刷人致敬」紀念主題活動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張元濟家屬、夏瑞芳家屬等12位印刷人代表接受了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20周年紀念大銅章。
  • 商務印書館創辦120周年
    2月11日,中國現代出版業的起點——商務印書館迎來了創辦120周年紀念日。  當天,上海市靜安區聯合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張元濟研究會等在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辦了「起步——中國現代出版」專題展,講述商務印書館從1897年創辦以來走過的路程。
  • 商務印書館迎創辦120周年
    120周年專題展「起步——中國現代出版」在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拉開帷幕。 王笈 攝  中新網上海2月11日電 (王笈)近代中國最大出版印刷機構商務印書館11日迎來其創辦120周年的紀念日,「起步——中國現代出版」專題展當天在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拉開帷幕。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唯一一家跨越三個世紀、歷經120年歲月的出版機構,於1897年2月11日在上海創立,標誌著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
  • 商務印書館120年|被日軍炸毀的「黃金時代」
    對於走過120個春秋的商務印書館而言,以所在地時間早晚,可以大略分成「上海時代」與「北京時代」。而在誕生地上海度過的幾十個春秋之中,戰爭的劫難,可以說是商務印書館遭遇的最大挫折。鮑家的大小姐還仿照當時上海灘上有名的美華印書館的名稱,給這月新開張的小印刷作坊取了個相當氣派的名字——商務印書館。幾十年後,這間起家時只有3750塊大洋資本的印刷作坊,竟一躍而為上海乃至全國重要文化教育事業單位和最大出版印刷企業。
  • 商務印書館走過120年
    《新華字典》是商務印書館推出的品牌工具書(記者張知依)8月21日,「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出版和現代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今年是商務印書館創立暨中國現代發端120年。商務印書館宣布成立學術委員會,並設立500萬元學術基金,用於資助學術出版、學術會議、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和學術翻譯等事項。商務印書館1897年創立於上海,1954年遷至北京。一百餘年以來出版了包括《四部叢刊》、《四庫全書》和《萬有文庫》為代表的古代典籍和現代知識叢書《辭源》、《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為代表的中外品牌工具書。
  • 閱盡中國出版業百年變遷,商務印書館今迎120歲生日
    這兩本經典的工具書都出自現代中國重要文化教育事業機構和最悠久出版印刷企業——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創始以來,這家中國出版業的巨擘,已經走過風風雨雨120個年頭。 今天上午,一場名為「起步——中國現代出版」的專題展在天通庵路190號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這裡也是商務印書館在上海的唯一舊址。專題展也拉開了一系列商務印書館120周年紀念活動的序幕。
  • 閱盡中國出版業百年變遷商務印書館迎120歲生日
    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現代中國重要文化教育事業機構和最悠久出版印刷企業——商務印書館,這家中國出版業的巨擘,已經走過120年。  昨天上午,一場名為「起步——中國現代出版」的專題展在天通庵路190號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這裡也是商務印書館在上海的唯一舊址。專題展也拉開了一系列商務印書館120周年紀念活動的序幕。
  • 商務印書館迎接成立120周年 15日將舉辦主題活動
    上個世紀的上海商務印書館天通庵路190號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  東方網記者付楊6月13日報導:今年是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20周年,為響應上海建設文化大都市的號召,提升文化影響力,2017年6月15日上午10點,商務印書館將在天通庵路190號舉辦120周年主題活動。
  • 商務印書館舊址紀念館留住城市記憶
    120多年前,商務印書館在上海的誕生,開創了中國近代出版業,也創造了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的燦爛輝煌。作為中國出版業巨擘、近代中國重要文化教育事業機構和最大出版印刷企業,商務印書館是中國唯一一家跨越三個世紀、存有120多年歷史的出版機構。其堅持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己任,竭力繼承中華文化,積極傳播海外新知,歷經劫難,不斷重生,創造了中國文化出版事業的輝煌。
  • 120歲的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文化的興起
    8月13日下午至14日,70餘位來自海內外高校和學術文化研究機構的著名學者、學科帶頭人以及歷史、語言學、文學、法學、出版學、信息管理學、圖書館學、公共管理學等多學科學者齊聚北京,共同研討「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文化的興起」,以紀念商務印書館創業120年。
  • 重磅:紀念商務印書館創辦120周年 全新靜安中興板塊強勢崛起
    重磅:紀念商務印書館創辦120周年 全新靜安中興板塊強勢崛起 發布時間:2017-02-10 18:18:44.0大河網       重磅消息:據靜安區文化局及文史館官方消息,位於新靜安核心腹地,由上海萬科主導的原商務印刷館第五印刷所舊址修復工作已全部完成,本月11日(即2017
  • 商務印書館120歲:從誕生起就有鮮明的上海城市印記
    有「亞洲第一圖書館」之美譽的東方圖書館、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中國第一部專科大辭典《植物學大辭典》……這些都和商務印書館這個名字有關。今年是商務印書館創辦120周年。2017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8日,「2017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靜安區文物保護單位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揭牌暨專題展開幕式」在上海舉行,以「多學科視野: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自信」為題的學術研討會同日舉行。該活動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主辦。
  • 商務印書館與早期中共黨員
    然而,20世紀2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館內成為中共中央的秘密聯絡點之一,也是早期工人運動的重要策源地。從這裡走出茅盾、陳雲、鄭振鐸、葉聖陶和徐梅坤等一批中共黨員。2017年是商務印書館創立120周年,回眸這段往事,可以看出,在中國共產黨創建、早期工人運動中,商務印書館曾經扮演過隱秘而又關鍵的角色。
  • 商務印書館: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引擎
    商務始於印書  1897年,夏瑞芳等幾位年輕排字工決心自己當老闆,於是籌資3750元在上海創辦了小型印刷工場——商務印書館(下簡稱「商務」)。顧名思義,是印刷書籍的地方。  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考證,商務最開始並不以出版為主業。
  • 商務印書館120年|張人鳳談祖父張元濟:他不準兒子進商務
    長大後才知道,那是商務印書館在他家裡開董事會。他的祖父張元濟(1867-1959),從34歲到92歲都在為商務印書館工作,歷任編譯所所長、經理、監理、董事長,帶領商務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印刷作坊成長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出版巨擘。商務印書館在張元濟手上發展到員工四千多人、分館四十餘家,出版經典無數。
  • 85年前倖存於炮火,她是120歲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僅存的根脈
    6月10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商務印書館作為老北站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印記,肩負著傳承靜安城區文脈的重要使命。印刷所舊址的復原揭牌,提醒著人們對中國現代出版歷史的回望與追問。  商務印書館為何誕生在上海?在昨日召開的「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自信」研討會上,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熊月之對這個問題發表了看法。
  • 「出版不朽」 商務印書館創館紀念展亮相臺北書展
    你好臺灣網臺北2月9日消息(記者 呂貝娜) 今年是商務印書館創辦120年,也是臺灣商務印書館創辦70周年。2017臺北書展是所有愛書人匯集的地方,也提供臺灣商務印書館用「不一樣的展覽」慶生最適合的時間點。
  • 商務印書館120歲啦!與上海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圖]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2月10日報導:189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江西路德昌裡創立。橫跨三個世紀,走過崢嶸歲月,明天,商務印書館將迎來120歲生日。說起商務印書館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但是一提到中國人幾乎人手一冊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不難知曉商務印書館正是這些經典工具書的出版方。
  • 商務印書館與近代中國百年精神史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清朝末年,商務印書館總廠印刷車間。時逢商務印書館建館120周年,張元濟先生誕辰150周年。兩個整數年,再一次觸動中國社會的神經。整整一年裡,歡慶的、追憶的、沉思的、爭論的……種種表情與言說紛紛顯現。為什麼會這樣?
  • 商務印書館120歲︱從誕生起,身上就有鮮明的上海城市印記
    有「亞洲第一圖書館」之美譽的東方圖書館、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中國第一部專科大辭典《植物學大辭典》……這些都和商務印書館這個名字有關。今年是商務印書館創辦120周年。2017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8日,「2017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靜安區文物保護單位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揭牌暨專題展開幕式」在上海舉行,以「多學科視野: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自信」為題的學術研討會同日舉行。該活動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