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暴動中的山後村地下交通站

2020-09-22 汲水的人

地處淨峰鎮西南部的五群村山後自然村,在惠安地下黨活動史上,曾經是一個重要的聯絡站。1930年「惠安暴動」前後,我地下黨領導蘇阿德、萬耀南、陳平山、藍飛鶴、藍飛鳳、林權民、陳琨等同志,都曾在這裡活動過,並建立了一個秘密交通站,在暴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革命基礎

舊社會裡,山後村是一個僅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姓山村,山枯海竭,土地貧瘠,屢遭大姓欺壓,加上反動當局橫徵暴斂,村民苦不堪言,盼望著翻身得解放。1912年4月9日,蔡明宗出生於山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童年在荷山學校讀書時,成績屢登榜首,被保送到惠安公學就讀,與林權民、盧明堂等進步學生相識相處,年少的心靈播下了革命的種子。1926年冬考取了集美師範學校,對馬列主義理論有了進一步了解,青春的心中,深深刻下革命的烙印。就學期間,與駱拔才、陳仰高、汪曉初、林權民等革命志士在集美、鼓浪嶼、廈門島等地開展反帝反封建學潮運動,被當局驅逐出校。

1929年,以王德彰為書記的「中共惠安縣臨時委員會」,被敵人發覺後,從惠安公學轉移到東嶺東埭村,創辦龍淵學校,以辦學為名,把山後蔡明宗、前林林德馨、西堡許宗儀、南賽莊神其、大廳曾賚弼、胡厝胡國賢、和弄黃慶林、五陳陳鏡清等鄰近的知識青年召集起來,邊學習邊開展革命工作。蔡明宗在龍淵學校任住校教員,這一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與柳啟明、王德彰、莊毓英、何邦基等人成立東埭支部,成為惠東地區早期革命骨幹之一。

1929年秋,以朱思為書記的惠安縣委領導發動全縣五抗鬥爭(抗糧、捐、稅、租、債),遭到反動當局鎮壓,11月間,朱思同志不幸被捕,受盡嚴刑拷打,犧牲於獄中。龍淵學校遭到國民黨圍剿,被迫停辦。蔡明宗秘密組織一批群眾,將龍淵學校的課桌椅由東埭轉移到山後村,在其家「下館厝」創辦一所農民夜校。在明宗的革命宣傳和感召下,其兄蔡慶宗、蔡獻宗,妹蔡秀鳳、蔡秀春及山後村蔡連法、蔡法興、蔡好興、蔡沙嚇、林菜治、蔡傌金等群眾,先後參加農民夜校,接受革命思想啟蒙,山後村湧現出一批初具革命意識的地下群眾,為我黨的活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建立交通站

1930年2月,福建省委第二次代表大會作出「舉行地方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決議,並同意泉州特委「關於在惠安舉行暴動的報告」。泉州特委根據省委指示精神和惠安實際,把工作重心放在惠安。省委書記羅明、常委王德也分別來泉州、惠安巡視指導,部署行動計劃。

為了便於指揮和聯絡,省委執委、職委書記、閩西赤衛大隊長蘇阿德,泉州特委宣傳部長藍飛鳳和泉州特委軍委書記陳平山等領導在惠東、惠北建立了三條秘密交通線。一是惠(安)楓(亭)公路交通線,在正常情況下使用;二是「輞川走廊」交通線,為戰時聯絡路線;三是一條在非常情況下使用的海上交通線,繞道黃崎渡去塗嶺,沿線設立山後、松村、山腰、古縣四個交通站。山後村交通站作為中心聯絡站,由蔡明宗、王鵬負責,與山霞後洋村、五陳村、東嶺前林村、淨峰松村村、小岞南賽村等互為照應,形成聯絡網。為加強領導,黨組織並在山後村建立了東嶺「五鄉支部」(五群地區俗稱「五鄉」,當年隸屬東嶺區管轄),蔡明宗任書記,成員包括王鵬、張秀山、吳金谷、張澄清等人。

為了更好地宣傳發動群眾,黨支部以農民夜校為掩護,組織群眾學習革命理論,教唱暴動歌曲、民謠,支部黨員秘密編寫、印刷宣傳品,足跡遍及東嶺、淨峰、小岞等地。

暴動準備階段,藍飛鳳、陳平山、藍飛鶴、林權民、陳琨、莊毓英等地下黨領導人頻繁往來於山後村,傳遞革命信息,秘密部署暴動工作。每當地下黨員進村時,蔡慶宗、蔡獻宗、蔡秀鳳、蔡秀春、蔡連法、蔡沙嚇、蔡好興、蔡法興、林菜治、蔡傌金、蔡文彩、蔡傌枝等人都不分晝夜,自覺分布到各路口觀風放哨,直至地下黨員安全離開。蔡明宗的母親李郎,兄長慶宗、獻宗,妹妹秀鳳、秀春立即忙於準備食宿。有時來的地下黨員較多,她們就是翻箱倒櫃、傾缸倒甕,自己一家人勒緊褲腰帶,也要保證地下黨員吃得飽睡的暖,糧食不夠,就向鄉鄰借用,地下黨員都親切稱他家是「千人鍋」,革命群眾也親切地以「目啊」、「大藍」、「小藍」等小名稱呼陳平山、藍飛鶴、藍飛鳳等同志,親如家人。

三、暴動之中

1930年9月16日晨,惠東地區的福建紅軍獨立第一師第二團,集結於後洋村後大埔舉行授旗誓師儀式,惠安暴動正式打響。蔡明宗負責安排宣傳隊員分發宣傳品、書寫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等工作。9月18日,紅二團隊伍轉戰紮營嶼頭山,次日凌晨三時左右,敵人分三路向嶼頭山進犯,戰鬥打響,經激烈交鋒,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政委陳琨、二營營長曾賚弼等部分指戰員英勇犧牲,紅軍被迫撤退。

當日,蔡慶宗、蔡獻宗、蔡秀春、蔡秀鳳、蔡連法、蔡法興、蔡好興等地下群眾,因擔心地下黨的安危,分散到各個路口打探消息。傍晚時分,獻宗、秀鳳、法興在西垵溝方向遇到明宗與萬耀南、藍飛鳳、林權民、莊毓英等人率領紅二團餘部陸續繞道歸來。整支隊伍撤入山後村交通站,隱蔽於村中石鼓山等地進行休整。

是夜,省委特派員萬耀南與藍飛鳳、林權民等在明宗家中召開黨委會,分析局勢,決定下一步工作。會議決定隊伍分散轉移,大部分隊伍由藍飛鳳帶領,經交通站進駐大吳村;林權民深入白色恐怖區,聯絡當地黨組織和秘密農會;萬耀南等率部分隊伍進駐東周,保住黃崎渡海上交通線;另有部分隊伍分散轉移到晉江、陳埭、南安以及漳州、廈門等處。蔡明宗、王鵬、張秀山、吳金谷、張澄清等五鄉支部黨員留守惠東,處理善後工作,並協助藍飛鳳做好紅軍立足大吳,建立紅軍臨時司令部,以及配合萬耀南保住黃崎渡交通線等工作。

這次會議是紅二團嶼頭山戰鬥失利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在危急時刻保住了紅二團餘部和惠東地下黨有生力量。是時,山後村地下群眾冒著生命危險,連夜為他們放哨、帶路,協助轉移。

10月初,蔡明宗等人又隨藍飛鳳萬耀南到塗嶺,與陳平山一起,堅持遊擊戰爭。

四、暴動之後

暴動失利後,國民黨反動勢力瘋狂反撲,血腥屠殺紅軍戰士及其親屬,白色恐怖籠罩惠安,惠東地區更是慘烈,受清剿過的赤色區田園廢棄,荒無人煙,許多人淪為乞丐,客死他鄉,地下黨員及其家屬處於萬分危險之中。山後村也被列為監視點,經常受到駐紮蓮峰的康伯滄民團搜捕。蔡明宗等地下黨員置生死於度外,穿梭隱蔽在小岞南賽山、松村鬥尾山以及塗嶺等地深山老林,夜宿荒山古墓,餓了挖野菜充飢,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堅持開展革命工作。

這一期間,萬耀南、藍飛鳳、林權民等地下黨領導,繼續秘密出入山後村交通站,通報敵情,處理善後。山後村革命群眾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上下一致,以高度的革命警惕性與敵人周旋,幫助地下黨同志及其家屬渡過了一個個難關,保證了他們的安全,結下深厚的革命感情。

紅軍二團政委陳琨犧牲後,其妻子黃秀當時身懷六甲,已近臨盆,在轉移途中分娩,母子雙亡。其父陳乃英(又名陳傌俊)及其弟妹均轉移到山後村,由蔡明宗母親李郎負責照看,又讓當過私塾老師的陳乃英以教師的身份到五群村邊村任教。有一次民團派兵到村裡圍剿地下黨,李郎和蔡秀鳳、蔡連法等聞訊後,及時將其一家轉移到山後村一世祖祖厝的草間裡隱蔽,才躲過一劫。

10月17日,林權民同志被叛徒出賣光榮犧牲,烈士父親林倫及其妻劉養翁媳連夜逃奔山後村,由明宗安置在家。相處時,秀鳳、秀春與劉養姐妹相稱,親如家人。後明宗考慮到山後離前林較近,為防止意外,手寫一書讓翁媳二人轉移到惠北地下黨負責人陳平山處予以安置。

1931年1月7日,陳平山同志在惠北被敵人暗害,其弟陳仁山及其妹等家屬逃到山後村,由蔡明宗安排到港仔村開藥店,以賣藥作隱蔽。

往事悠悠,五群山後村人民在血雨腥風的歲月裡冒著生命的危險,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黨在山後村打下了堅實的革命基礎,一幕幕光輝的革命歷程,至今歷歷在目,這個不見經傳的小山村也因此閃爍著紅色的光芒。

資料來源:

(1)《惠安暴動》(中共泉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惠安縣委黨史研究室編,鷺江出版社1991年版);

(2)《藍飛鳳:惠安暴動前前後後》(中共泉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惠安縣委黨史研究室編,鷺江出版社1991年版)

(3)《烽火歲月》(中共惠安黨史資料彙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藍飛鳳同志1983年致洪滿聰同志的信件(惠安縣黨史辦存)

(5)《惠安東嶺鎮東埭老區村中共地下黨組織革命活動史》(東埭龍淵學校校長柳啟明後人柳典章根據王德彰同志1961年農曆六月在東埭村其家中憶述整理,惠安縣黨史辦存)

(6)《惠安地下黨活動聯絡點——山後村》(《淨峰文史》創刊號,2009年5月)

(7)《蔡明宗地下革命活動歷程》(《淨峰文史》2011年第2期,2011年11月;《淨峰風範》)

相關焦點

  • 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地處上杭縣城區東大街孔廟對面的林氏宗祠,是一座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建築,佔地面積約460平方米,青磚灰瓦,石柱頂梁,鬥拱飛簷。背倚七峰山,面臨汀江河,山川資俊秀,碧水孕人文,正如其外門樓聯曰:三折回瀾躍九龍,七峰擁翠培雙桂。
  • 上杭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上杭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圖為上杭林氏宗祠俯瞰  地處上杭縣城區東大街孔廟對面的林氏宗祠聯中蘊含「九龍衍派,雙桂遺風」典故,可見林氏裔孫,文脈承傳,科甲蟬聯,人才濟濟,勳業煌煌。  林氏宗祠不但地靈人傑,而且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近時,筆者採訪了林家恩老人,他給這老屋打開了塵封的往事:解放前他母親常給他說起當年把林氏宗祠作為中共地下交通站的事。那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才溪農民暴動在上杭城區設立的秘密交通站舊址。
  • 《地下交通站》中的郭德綱于謙,出場時間寥寥,驚豔不如賈隊長
    當年,這兩位相聲大師也曾客串出演過《地下交通站》,不知道眼尖的您發現了沒?熟悉情景喜劇的朋友都知道,在情景喜劇中,往往會有大量的明星藝人前來客串演出,《地下交通站》自然也不例外。在這段戲中,二人加起來的出場時間也不過幾分鐘,所以發揮的空間並不大,最多也就是讓觀眾混了個臉熟。如果有人碰巧這段時間去上個廁所什麼的,說不定都不知道郭德綱和于謙曾出演過《地下交通站》呢。儘管《地下交通站》有著郭德綱、于謙、陶虹這樣的明星大咖加盟,但要論驚豔程度,恐怕誰也不能和顏冠英老師飾演的賈貴「賈隊長」相比。
  • 《地下交通站》為什麼沒被噴成神劇?
    但是《地下交通站》,我每集都喜歡看,因為它是很純粹的喜劇,不煽情,不講大道理,不上升高度,劇情簡單,吃虧上當的總是壞人,讓觀眾捧腹大笑、神清氣爽,是這部劇唯一的目的。《地下交通站》,我的催眠和下飯神器。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我就會打開電視或者手機播放這部劇,聽著男神賈貴耍橫或者被欺負得嗷嗷叫的聲音,很快便可以入眠。
  • 民間文史愛好者守護「地下交通站」
    12月7日上午,江門的幾位民間文史愛好者陳錦堂、陳誠等人來到蓬江區棠下鎮三堡鄉仁和裡,在該村位於山腳的一座老房子釘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粵中遊擊區地下交通站舊址梁祥烈士故居」牌匾。「這是我們幾位文史愛好者和梁祥烈士家屬的後人自己搞的牌匾。」
  • 抗戰記憶:禹城韓寨地下交通站
    他首先找到了中共禹城縣委委員王克寇、楊中一同志,與黨組織接上了關係。隨後,他在韓寨、 高莊等村宣傳進步思想,發展黨員,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朱儒同志為了搞清敵偽據點的兵員部署、武器裝備、軍事設施及軍事動向,並及時向上級匯報,1939年春,分工委決定建立韓寨地下交通站
  • 抗戰記憶:禹城韓寨地下交通站
    他首先找到了中共禹城縣委委員王克寇、楊中一同志,與黨組織接上了關係。隨後,他在韓寨、 高莊等村宣傳進步思想,發展黨員,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朱儒同志為了搞清敵偽據點的兵員部署、武器裝備、軍事設施及軍事動向,並及時向上級匯報,1939年春,分工委決定建立韓寨地下交通站。韓清泉任站長,站址設在他家。
  • 【紅色記憶】圖田村:中共東江特委南海交通站
    這間荒廢的民房曾為一家掩護交通站的雜貨鋪,是守護交通站的前哨。(圖/陳其泰)  神泉鎮圖田村位於龍江出海口南岸,瀕臨南海,因其扼守海上交通要道,常有商賈船隻往來惠港之間。  圖田村的赤衛隊在1928年惠來武裝大暴動期間,有50多名隊員參加了由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領導的攻克惠來城的戰鬥,他們同其他村赤衛隊共80多人守衛文昌山,對隨時可能從海面登陸或向海面逃跑的敵人進行阻擊。暴動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沒多久敵人就進行了瘋狂反撲並對圖田村採取「血洗」行動。他們在村中燒殺掠奪,無惡不作。一時間圖田村屍骸遍地……這一天成為圖田村人永遠的傷痛,革命活動也因此停止。
  • 【紅色記憶】紅色交通站三同興豆腐店
    次年,由何胥陶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地下交通員。由於白色恐怖,1943年吳文光撤轉回鄉轉入地下秘密活動。他介紹吳孝明、吳孝仁、吳文鼎、吳思梅等同鄉參加遊擊隊,並在吳塘村東大厝以開辦「三同興豆腐店」為掩護,創建了中共福清縣南區閩中遊擊隊交通站。豆腐店名義上由吳孝仁、吳思梅、吳劉仔三股經營,吸收少年吳嚇財協助磨豆漿。
  • 《地下交通站》為什麼沒能大紅大紫,原因其實很簡單!
    國產經典的情景喜劇不算多,也就《武林外傳》、《我愛我家》、《家有兒女》等幾部,其實在2007年就有一部情景喜劇誕生,經典是經典,可惜最後沒能大紅大紫,那就是《地下交通站》。山東衛視的影響力在07年至今都是比較弱的,《地下交通站》在宣傳上很有限,收視率不高。其次《地下交通站》的粗口太多,註定這部劇不能像《武林外傳》一樣登陸央視。同時又撞車了不少經典電視劇,如《貞觀長歌》、《恰同學少年》、《臥薪嘗膽》等,《地下交通站》的收視率上不去。
  • 圖文忻州|忻縣地下交通站那五年
    《地下交通站》是很多觀眾喜愛的一部電視連續劇,該劇描寫了我地下工作者在日偽軍眼皮子底下,建立交通站,與敵人鬥智鬥勇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電視劇難免有藝術加工的成分,那真正的地下交通站是怎麼樣的呢?
  • 搞笑情景喜劇《地下交通站》有點兒意思
    熱播關注  今晚,由英達擔任總導演,英壯擔任總編劇和導演,吳樾、英壯、劉金山等主演的搞笑情景喜劇《地下交通站》將在山東衛視播出大結局。與以往抗戰影視作品相對嚴肅悲壯的基調相比,《地下交通站》具備強烈的英氏風格。尤其是看到有「中國通」之稱的黑藤大佐總是濫用中國成語時,觀眾無不哈哈大笑。  有業內人士將《地下交通站》比作中國版的《虎口脫險》。英達也稱該劇的構架和包袱形式都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借鑑了動作片、間諜片、懸疑片、驚險片的元素。
  • 郭德綱客串的《地下交通站》成經典,電視劇中到底該不該有髒話?
    而相反的,支持者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認為,既然影視劇是生活的藝術升華,那必然是要帶著生活本來的印記的,而生活中,自然無法避免「國罵」,少了國罵就不是真實的生活。對於這類爭論,小編其實更加偏向於後者。因為少了「國罵」的劇,確實真的少了一股內在含義,少了一份市井之氣。
  • 林劉地下交通站烽火歷程
    在解放戰爭年代,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是閩中特委和戴雲縱隊重要的地下交通站。解放前,林劉由周厝(林姓)三戶17人和洪厝(劉姓)4戶18人構成,並取之兩姓林劉,稱之為林劉自然村。1941年是中國抗戰最困難的歲月,也是閩中沿海地區第一次被日軍侵佔蹂躪之時。福建沿海淪陷後,團結禦侮,共同抗日偽,成了福建省委首要的緊迫任務。
  • 胡菊華:白泥坳地下交通站的革命媽媽
    在土地革命時期,操場鄉牛泥塘村白泥坳地下交通站是湘鄂贛蘇區重要的地下交通站,護送了大批的革命同志及文件等往返於湘贛—湘鄂贛兩大蘇區之間。一路上,冒著刺骨寒風和細雨,黑夜行軍,白天隱蔽,爬過崇山峻岭, 19日凌晨,由上高縣地下交通員劉炳福護送他們到了分宜縣境內的操場鄉牛泥塘村白泥坳地下交通站。△操場鄉白泥坳地下交通站全貌這個地下交通站的交通員是一對年輕的夫妻,妻子名叫胡菊華(別稱「油籮蜂」),丈夫名叫周細牙。
  • 【紅色記憶】朱堖村的地下交通站~
    這些人化整為零,由各個交通站負責,一路上一站接一站往下傳遞。這些幹部中就有張天民。張天民是1939年10月去的延安,這次去東北是擔任冀熱遼軍區後勤供給部副部長、駐東北辦事處主任。1975年的時候,朱惱村裡有城裡來的插隊知識青年,他們的家長來村裡看望孩子。張天民的兒子張建在這裡,那時張天民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然後他說起當年來過這村,是從延安去東北的。
  • 《地下交通站》的黃金標,在28年前,出演過這部劇!
    還記得十幾年前的《地下交通站》嗎?在國產情景喜劇中,佔有一定地位,當年山東衛視以2800萬元買下這部劇的版權,也被認為是山東電視臺做成功的交易之一。《地下交通站》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即使已經過去十幾年,點擊量仍然經久不衰。
  • 《地下交通站》安邱三巨頭中的搞笑擔當——賈隊長
    自從上次看完《小兵張嘎》後小編就順帶著回看了另一部抗戰片《地下交通站》,這是一部抗戰題材的情景喜劇,不同於現在的抗日神劇,劇中沒有炮火連天的戰鬥場面,也沒有穿著禮服皮衣打鬥的都市諜戰場面,只有地下交通員與敵人鬥智鬥勇還有反映敵佔區廣大普通民眾的苦難與抗爭的場面。因為講的是地下交通站,所以這部劇反派人物的出鏡率那是相當高啊!
  • 抗戰劇第一漢奸臉:地下交通站偵緝隊賈隊長
    但是總體來說這兩類抗戰劇還是莊重肅穆的,而主打抗戰題材的那些喜劇,則是通過詼諧幽默的方式,生動的為我們再現了那些最基礎最平凡的抗戰歲月,《地下交通站》就是這麼一部優秀的抗戰題材的情景喜劇。相比於抗戰神劇來說,《地下交通站》反而沒有那麼雷人,在現實的基礎上用誇張諷刺的手法把搞笑和抗戰結合起來,既能搞笑的讓觀眾笑起來,又能緊張的讓觀眾身臨其境,真可謂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抗戰情景喜劇。
  • 【革命史話】白泥坳地下交通站的革命媽媽——胡菊華
    在土地革命時期操場鄉牛泥塘村白泥坳地下交通站是湘鄂贛蘇區重要的地下交通站一路上,冒著刺骨寒風和細雨,黑夜行軍,白天隱蔽,爬過崇山峻岭, 19日凌晨,由上高縣地下交通員劉炳福護送他們到了我縣境內的操場鄉牛泥塘村白泥坳地下交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