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地處上杭縣城區東大街孔廟對面的林氏宗祠,是一座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建築,佔地面積約460平方米,青磚灰瓦,石柱頂梁,鬥拱飛簷。背倚七峰山,面臨汀江河,山川資俊秀,碧水孕人文,正如其外門樓聯曰:三折回瀾躍九龍,七峰擁翠培雙桂。
-
展現革命艱辛歷史畫卷 電影《毛澤東在才溪》上杭開機
為緬懷毛澤東同志的豐功偉績,大力弘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電視新聞頻道、中共上杭縣委宣傳部在才溪鎮共同舉辦「根扎百姓中 奮進新時代」——紀念毛澤東才溪鄉調查85周年大型媒體採風活動。為全方位展示本次採風活動的豐富內容,本網開闢系列報導,並以全媒體形式向社會各界推送。】
-
惠安暴動中的山後村地下交通站
1930年「惠安暴動」前後,我地下黨領導蘇阿德、萬耀南、陳平山、藍飛鶴、藍飛鳳、林權民、陳琨等同志,都曾在這裡活動過,並建立了一個秘密交通站,在暴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蔡明宗秘密組織一批群眾,將龍淵學校的課桌椅由東埭轉移到山後村,在其家「下館厝」創辦一所農民夜校。在明宗的革命宣傳和感召下,其兄蔡慶宗、蔡獻宗,妹蔡秀鳳、蔡秀春及山後村蔡連法、蔡法興、蔡好興、蔡沙嚇、林菜治、蔡傌金等群眾,先後參加農民夜校,接受革命思想啟蒙,山後村湧現出一批初具革命意識的地下群眾,為我黨的活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
林氏宗祠
宗祠內景 大煉林氏宗祠座落在燕西街道辦事處大煉村宗祠始建於元末明初年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林家木(又名林翊)籌資改建。宗祠佔地面積1186平方米,建築面積467平方米,原主體建築為木質結構,由正堂、廊廡、廂房、天井、宗祠大門、圍牆等組成。解放後宗祠被作為學校的辦公室、教室、廚房、教工宿舍使用。宗祠內設遭嚴重破壞,祠前石旌表已損毀。公元1980年學校遷出由林氏後裔德偉等人組織了修繕,初步恢復了宗祠作為祭祖的活動場所。
-
泉州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整座宗祠氣勢恢宏,硬山式三進三落帶雙護厝,雙石埕,後又帶八間房屋直臨鎮撫巷,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該宗祠基本保持明、清祠堂的規制。宋、元以降,是林姓較為集中居住繁衍的地方。 林氏宗祠前期規模中等。
-
龍巖上杭客家王姓源流,黃帝開族,系出姬源,子晉受姓,派衍太原
分布概況上杭王氏,是其受姓69世繼宗之裔孫。繼宗,字用章,官任汀州剌吏,卒於汀州官署,妣鄒氏恭人,加封貞節夫人。夫妻合葬於江西廬陵什鄉水吉白砂。生有三男:黼、黻、猷。長男黼,號伯一郎,恩貢生,葬上杭回龍。生三男:均勇、均德(號千四郎)、均政。 次男黻,號伯五郎,宋大學貢元,葬永定瑤上。
-
晉江陳埭林氏宗祠 英才輩出見證「西林」史(圖)
那裡的林氏老人習慣稱自己是「西濱林氏」。據《西濱譜志》記載,「西濱林氏」至今已有679年的歷史,而這些歷史也被記載在了那裡的一座林氏宗祠裡。 近日,記者走進林氏宗祠,探訪這座曾被喻為八閩名祠、泉州南門外「三座半」之一的林氏家族的大聖地。
-
模範才溪(5):合作運動的模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毛澤東三次來到才溪,親自指導才溪鄉的工作。在毛澤東的指導下,才溪廣大幹部和群眾,在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擴大紅軍、擁軍優屬、婦女工作、生產支前、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創造了許多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經驗,成為中央蘇區模範區、模範鄉。
-
田心村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今遷建
記者今日(16日)獲悉,該村的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正式動工遷建。據悉,林氏宗祠及其旁邊的關帝廟,將按建築原格局、原材質、原工藝等傳統嶺南祠堂樣式進行重建,還將增建祠堂前廣場和風水塘等。 田心村內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位于田心大街8號,是一處清代建築,據門額上所刻年份記載,林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嘉慶十五年(1810年),民國期間及1997年曾經重修。
-
祖廟加快天妃故裡遺址公園林氏宗祠建設
莆田網訊 宗祠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的積澱和底蘊,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連接海外僑胞的紐帶,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湄洲島的林氏宗祠建設更是牽動各地林氏宗親。7月下旬,世界林氏始祖堅公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廣東省普寧市媽祖文化研究會會長林錦盛等一行來湄洲島參訪。
-
模範才溪(4):擁軍優屬的模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毛澤東三次來到才溪,親自指導才溪鄉的工作。在毛澤東的指導下,才溪廣大幹部和群眾,在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擴大紅軍、擁軍優屬、婦女工作、生產支前、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創造了許多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經驗,成為中央蘇區模範區、模範鄉。
-
【紅色記憶】紅色交通站三同興豆腐店
由於白色恐怖,1943年吳文光撤轉回鄉轉入地下秘密活動。他介紹吳孝明、吳孝仁、吳文鼎、吳思梅等同鄉參加遊擊隊,並在吳塘村東大厝以開辦「三同興豆腐店」為掩護,創建了中共福清縣南區閩中遊擊隊交通站。豆腐店名義上由吳孝仁、吳思梅、吳劉仔三股經營,吸收少年吳嚇財協助磨豆漿。
-
【紅色記憶】圖田村:中共東江特委南海交通站
這間荒廢的民房曾為一家掩護交通站的雜貨鋪,是守護交通站的前哨。(圖/陳其泰) 神泉鎮圖田村位於龍江出海口南岸,瀕臨南海,因其扼守海上交通要道,常有商賈船隻往來惠港之間。 圖田村的赤衛隊在1928年惠來武裝大暴動期間,有50多名隊員參加了由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領導的攻克惠來城的戰鬥,他們同其他村赤衛隊共80多人守衛文昌山,對隨時可能從海面登陸或向海面逃跑的敵人進行阻擊。暴動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沒多久敵人就進行了瘋狂反撲並對圖田村採取「血洗」行動。他們在村中燒殺掠奪,無惡不作。一時間圖田村屍骸遍地……這一天成為圖田村人永遠的傷痛,革命活動也因此停止。
-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毛澤東在才溪》在福建上杭縣才溪鎮拍攝完成
央廣網10月13日消息(李天印 馬天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和福建上杭才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毛澤東在才溪》拍攝完成。毛澤東的女兒李敏審閱完《毛澤東在才溪》的電影劇本後,欣然同意向八一電影製片廠和福建上杭才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授權,並親自擔任影片總顧問,對拍攝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韋廉執導,他曾成功執導過電影《大決戰》《大轉折》《周恩來萬隆之行》和《太行山上》等著名影片。
-
福建省名門望族的宗祠,與古樸典雅的洪坑村林氏家廟
洪坑村為林氏村莊,宋末元初林氏在此開基。全村方圓各異的土樓有三十六座,其中,於明、清時期建造的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奎聚樓、永源樓、福裕樓、陽臨樓等。村內還有土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林氏家廟、天后宮、日新學堂等。而且,居住在土樓中的人們,至今仍樂此不疲地享受著擂大鼓、舞龍、舞獅、迎花燈、漢劇、「十番」表演、藝人絕技、木偶、迎親、客家山歌等精彩紛呈的民俗活動,可謂民風之盛可見一斑。
-
上杭:李氏大宗祠迎來萬人大祭祖
,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外熙熙攘攘,前來尋根謁祖的各地車隊排成了長龍。「我們祭祖團200多人,前天從廣西貴港出發,昨天到上杭縣城住宿,今天一早來到李氏大宗祠」,來自廣西貴港的李炳梅先生說,他們這個祭祖團每年都來李氏大宗祠祭祖,「我第一次來這裡,今天終於來到先祖開基的地方,心裡實在高興。」
-
羅壽春與石銘暴動
不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東二區第一名共產黨員,還與郭柏屏、傅柏翠一起領導了蛟洋農民暴動。現在呢,他要在自己的家鄉,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他們秘密商量著村莊裡即將舉行的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為確保萬無一失,羅壽春和主要人員都格外小心。「在哪進行才穩妥呢?」
-
閩西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呵護兩岸客家之根
中共上杭縣委書記謝海波說。 「從唐末,到元初,成客家,有史記,屬漢族,是民系。」唐宋時期一部分南遷漢人進入贛閩粵邊地區,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成為以南遷漢人為主體的客家先民。作為不斷遷徙中形成的漢族民系,客家特別重視族譜凝聚人心功能。客家族譜是海內外客家人的集體記憶,是客家人凝聚力的內核。 客家是臺灣第二大族群,客家祖地閩西是臺灣客家鄉親的重要祖籍地。
-
上杭稔田典故-劉秀實興官田,這裡也是上杭李氏大宗祠所在地
上杭官田是個多姓雜居的大村莊,以為祭祀李氏入 閩始祖火德公而建李氏大宗祠所在地出名。村民以李姓最多,但 村名的演變卻與一位劉姓官紳有關。歷史上官田曾有「歸仁」、「乾田」、「大陂山下」之稱。宋淳化五年(994),官田村設有歸仁公館,故上杭置縣後行政村名曰歸仁官田地方開闊平衍,從石牌、南坑、燕竹坑和葉坑、蔡坑流出之兩條涓涓細流不足以灌溉碧波千頃良田,自北而南滔滔奔流的黃潭河水又沿東邊陷落低處,在古代落後的生產技術條件下難為所用,田地常因缺水歉收或絕收,因而又有「乾田」(稻田乾旱之意)之稱。明永樂年後始有「大陂山下」之稱,因官田村上方傍山處建有引灌大陂,居民點位於陂之下方故稱。
-
模範才溪(7):文化教育的模範
這首民歌便唱出了才溪人民學習文化的熱情和期盼。1929年9月17日,才溪首屆工農代表大會在花廳下召開,成立西三區(即才溪區)蘇維埃政府,相應的下設了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領導文化教育工作。1930年6月,毛澤東第一次來到才溪調查,在對才溪經濟建設指明方向的同時,對才溪的文化教育也是很關心和重視,對學校規模教師問題,文化的重要性等方面做出指導,毛澤東在工人、貧農代表會議上說:「學校可以擴大些,提倡大家學文化,白天忙,可以晚上學,半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