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林氏宗祠

2020-11-30 中國臺灣網

  林氏宗祠,位於古泉州子城崇陽門「承人巷」內。整座宗祠氣勢恢宏,硬山式三進三落帶雙護厝,雙石埕,後又帶八間房屋直臨鎮撫巷,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該宗祠基本保持明、清祠堂的規制。宋、元以降,是林姓較為集中居住繁衍的地方。

  林氏宗祠前期規模中等。  《林氏宗譜大全》天部卷二及安溪茂林、龍居族譜記載:泉州承天巷內「林氏宗祠」,是閩林三十四世林子器公倡建的,後稱「泉湖派」(芹石、龍居、茂林)。林子器公生於宋理宗癸丑年(1253年),元忽必烈戊寅年(1278年)任廣東廉防副使。  《安溪姓氏考》載:林子器公任滿返程時住居同安。爾後,長子宏寬移永春埔頭;次子宏裕居廈門嘉禾:三子宏溫,四子宏柔置安溪蓬萊井邊祖宇。三子溫生福、祿、壽。

  福開芹石,祿開龍居,壽開桂瑤、桂林。福孫振移永春潭湖山尾;振次子佛生於明初重返安溪殲基蓬萊大乾(代賢),當代旅馬來西亞僑領林梧桐、林金聰、林遵笑、林進丁、林錦區、林東海、林東茂、林泗水和林園等先生便是這支華裔。清康熙壬申(1692年)九月,佐元、佑元、俊元三兄弟及胞侄惇德、惇宣合購陳宅並於當月轉讓,林族舉海內外宗親之力擴建為現規模。

  林氏宗祠原大門聯:  「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記載著唐九牧與宋九牧,前、後九牧互相輝映的歷史。正殿祀奉泉州林始祖,又稱「清源始祖」。林伋公家於本縣筍江(霞洲),宗祠在泉州城內承天巷。伋公墓被列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子三:杞、植、樸。閩林二十五世林杞公,天聖五年(1 0 2 7年)進士。歷任康、雅、泰、淄四州知州,後擢升光祿寺卿,公為「宋九牧」祖;明嘉靖十六年丁酉(1 537年)河南衛輝縣知事溫尚志盛讚林杞公:  「才華卓著,鴻聲早沸於兩京。」「府君天性,惟善是敦,恤孤憐貧,遐邇沾恩,乃邀天眷,裒發八孫,誕生九牧,載譽乾坤。  」子九:長子景淵公知惠州;次子景佑公知泗州;三自景默公知壽州:四子景輝公知瓜州;五子景泰公知徐州;六子景瑞公知常州;七子景元公知邳州;八子景貞公知宿州;九子景亨公知華州。世稱宋九牧,又稱後九牧。後殿供奉殷太師忠烈比幹公:閩林始祖晉安郡王祿公;雙闕林孝子攢公以及列祖列宗神主牌位。

  林氏宗祠每年舉行春冬二祭,1949年前,清末的「同懷同榜登第」的林醒我(林騷,尊稱四老爺)和林夢飛、林忠仁、林萬慶、林聰明、林國瑞、林琛等宗長主持,各縣、鋪、境、鄉村輪流主祭。

  林氏宗祠由於歲月漫長,風雨侵蝕,影響了整座宗祠明、清建築的歷史風貌,亟待修復。

  林天送供稿

  摘自:<泉州名祠>

相關焦點

  • 晉江陳埭林氏宗祠 英才輩出見證「西林」史(圖)
    那裡的林氏老人習慣稱自己是「西濱林氏」。據《西濱譜志》記載,「西濱林氏」至今已有679年的歷史,而這些歷史也被記載在了那裡的一座林氏宗祠裡。­  近日,記者走進林氏宗祠,探訪這座曾被喻為八閩名祠、泉州南門外「三座半」之一的林氏家族的大聖地。
  • 林氏宗祠
    宗祠內景    大煉林氏宗祠座落在燕西街道辦事處大煉村宗祠始建於元末明初年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林家木(又名林翊)籌資改建。宗祠佔地面積1186平方米,建築面積467平方米,原主體建築為木質結構,由正堂、廊廡、廂房、天井、宗祠大門、圍牆等組成。解放後宗祠被作為學校的辦公室、教室、廚房、教工宿舍使用。宗祠內設遭嚴重破壞,祠前石旌表已損毀。公元1980年學校遷出由林氏後裔德偉等人組織了修繕,初步恢復了宗祠作為祭祖的活動場所。
  • 泉州永春錦鬥「林氏卻枋」,你聽說過嗎?
    「林氏卻枋」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廉故事。林氏是明朝名臣、內閣大臣李廷機的妻子,「卻」意為推卻,「枋」指棺木。這典故說的是林氏在丈夫去世後,堅決推卻他人所送的名貴棺木,顯示始終如一的清廉名節。被收入德育課本《二十四廉》,為人們所學習,歌頌。
  • 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地處上杭縣城區東大街孔廟對面的林氏宗祠,是一座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建築,佔地面積約460平方米,青磚灰瓦,石柱頂梁,鬥拱飛簷。背倚七峰山,面臨汀江河,山川資俊秀,碧水孕人文,正如其外門樓聯曰:三折回瀾躍九龍,七峰擁翠培雙桂。
  • 田心村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今遷建
    記者今日(16日)獲悉,該村的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正式動工遷建。據悉,林氏宗祠及其旁邊的關帝廟,將按建築原格局、原材質、原工藝等傳統嶺南祠堂樣式進行重建,還將增建祠堂前廣場和風水塘等。 田心村內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位于田心大街8號,是一處清代建築,據門額上所刻年份記載,林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嘉慶十五年(1810年),民國期間及1997年曾經重修。
  • 祖廟加快天妃故裡遺址公園林氏宗祠建設
    莆田網訊 宗祠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的積澱和底蘊,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連接海外僑胞的紐帶,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湄洲島的林氏宗祠建設更是牽動各地林氏宗親。7月下旬,世界林氏始祖堅公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廣東省普寧市媽祖文化研究會會長林錦盛等一行來湄洲島參訪。
  • 上杭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上杭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圖為上杭林氏宗祠俯瞰  地處上杭縣城區東大街孔廟對面的林氏宗祠聯中蘊含「九龍衍派,雙桂遺風」典故,可見林氏裔孫,文脈承傳,科甲蟬聯,人才濟濟,勳業煌煌。  林氏宗祠不但地靈人傑,而且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近時,筆者採訪了林家恩老人,他給這老屋打開了塵封的往事:解放前他母親常給他說起當年把林氏宗祠作為中共地下交通站的事。那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才溪農民暴動在上杭城區設立的秘密交通站舊址。
  • 韓國林氏萬裡尋根來泉州
    早報訊(記者陳祥木林加華實習記者石勇文/圖)韓國林氏根在泉州。昨日,韓國林氏宗親福建遺蹟巡禮團一行28人,與海內外上萬名林氏後人一起拜謁了泉州南安內厝比幹紀念堂,參加祭奠儀式,紀念3000多年前殉國的忠臣殷比幹。  韓國憲政會政策委員會議長、林氏中央會會長林芳鉉先生千裡迢迢帶團參加慶典,這是他第二次到南安。
  • 丹霓帶你了解龍巖的姓氏之走進龍巖林氏宗祠之二
    林氏追遠堂宗祠坐西向東,背靠綿延群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呈虎形,謂之林內虎。約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10年左右),迄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祠堂內有上廳和左右邊廳及下坪,廳堂鬥拱、梁架和楹屏等木質構件多有鏤雕,刻畫花卉、動物、人物等形象,內容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學典故為主。
  • 融早期南北派建築風格於一體,國家級文物,福建省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稱比幹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南臨洋老巷,北接振成巷,系漳州七縣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祖廟,供奉林氏始祖比幹。舊時漳州林氏還以此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來生員用。2006年漳州林氏宗祠作為明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閩臺宗祠】泉州開元寺檀樾祠
    閩臺宗祠宗祠|留住鄉愁的地方閩臺宗祠檀樾祠「泉州開元寺是泉州佛教三大叢林之首,初名"蓮花道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最初由黃守恭慷慨獻宅而建,目前所見最早記載此事的是唐乾寧四年,而檀樾祠正是為紀念檀樾主黃守恭而建。
  • 海內外林氏宗親相聚福建籌款建文化園
    海內外林氏宗親籌款4000萬建設晉江永和西坑林氏堅公文化園。鍾欣 攝中國僑網晉江11月4日電 (記者 孫虹)世界林氏始祖堅公文化促進會第二屆理監事會就職典禮、世界林氏宗親總會第十一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2日、3日分別在福建省晉江市永和鎮舉行。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林氏宗親相聚一堂,開展尋根祭祖、聯誼交流活動。
  • 「清廉故事」錦鬥「林氏卻枋」
    林氏是明朝名臣、內閣大臣李廷機的妻子,「卻」意為推卻,「枋」指棺木。這典故說的是林氏在丈夫去世後,堅決推卻他人所送的名貴棺木,顯示始終如一的清廉名節。被收入德育課本《二十四廉》,為人們所學習,歌頌。 李廷機(號九我,諡號文節)是泉州浮橋人,生活於明朝晚期,曾任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其夫人林氏是永春縣錦鬥鎮錦溪村人。
  • 泉州董楊大宗祠:難得一見的聯宗史跡
    【核心提示】該祠始建於明朝,地處泉州老街巷——舊館驛巷內;整座宗祠雕梁畫棟、宏偉壯觀,內有清代重修碑記,是董楊同祖聯宗的見證物;宗祠促進董楊海內外宗親情感和文化交流,讓宗族之根在全球蔓延。宗族之根 全球蔓延如今的董楊大宗祠全稱是「全球董楊大宗祠」,按照董楊聯誼總會的說法,添加「全球」二字有海納百川的寓意,而且港、澳、臺及旅居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董楊族人,有一大部分是由閩南特別是泉州地區遠播衍派而來的,故稱「全球董楊大宗祠」名副其實。
  • 圖:韓國林氏宗親福建泉州尋根
    韓國憲政會政策委員會議長、林氏中央會會長林芳鉉先生在講解碑文。   12月6日,韓國林氏宗親福建遺蹟巡禮團一行
  • 廣平新建成了一座「林氏宗祠」,這些林氏的源流您知道嗎?
    廣平宗祠 現場圖林氏宗親點擊進入林氏總群 臺石街(現大石村)始祖林甲乙。 溪柄始祖林文篤,鎮前洋始祖林昭祥、林昭雲,四五都大澤坊始祖林月五,珠寶山始祖林安六,下林林順治,四五都埔頭埕林新苗,四五都東溪林魁六、黃坑林森七、林日開 黃龍山始祖林泰五。 桃源始祖林萬寶。
  • 福建省名門望族的宗祠,與古樸典雅的洪坑村林氏家廟
    洪坑村為林氏村莊,宋末元初林氏在此開基。全村方圓各異的土樓有三十六座,其中,於明、清時期建造的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奎聚樓、永源樓、福裕樓、陽臨樓等。村內還有土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林氏家廟、天后宮、日新學堂等。而且,居住在土樓中的人們,至今仍樂此不疲地享受著擂大鼓、舞龍、舞獅、迎花燈、漢劇、「十番」表演、藝人絕技、木偶、迎親、客家山歌等精彩紛呈的民俗活動,可謂民風之盛可見一斑。
  • 海內外林氏宗親相聚晉江 籌款四千萬建設文化園
    世界林氏始祖堅公文化促進會第二屆理監事會就職典禮、世界林氏宗親總會第十一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分別於11月2日和3日在福建省晉江市永和鎮舉行。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林氏宗親相聚一堂,開展各項聯誼交流活動。海內外林氏宗親籌款4000萬建設晉江永和西坑林氏堅公文化園。
  • 風物誌 - 山頭社林氏宗祠「集英堂」
    山頭社林氏宗祠「集英堂」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恆蒼村山頭社(古地名:龍溪縣廿八都劉瑞保恆蒼山頭社)。肇基祖林大雅系林孔著第二十四世裔孫,於元順帝年間(1368年)開基崗洲山頭社,繁衍至今廿餘世。
  • 泉州宗祠大全:建築融注傳統文化 綿延千載正能量
    在泉州民間,不管是慎終,抑或追遠,首先讓人想到的必是那遍布城鄉的祠堂。  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祠堂,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敦宗睦族、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  泉州宗祠隨處可見,數以千計,不知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