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宗祠,位於古泉州子城崇陽門「承人巷」內。整座宗祠氣勢恢宏,硬山式三進三落帶雙護厝,雙石埕,後又帶八間房屋直臨鎮撫巷,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該宗祠基本保持明、清祠堂的規制。宋、元以降,是林姓較為集中居住繁衍的地方。
林氏宗祠前期規模中等。 《林氏宗譜大全》天部卷二及安溪茂林、龍居族譜記載:泉州承天巷內「林氏宗祠」,是閩林三十四世林子器公倡建的,後稱「泉湖派」(芹石、龍居、茂林)。林子器公生於宋理宗癸丑年(1253年),元忽必烈戊寅年(1278年)任廣東廉防副使。 《安溪姓氏考》載:林子器公任滿返程時住居同安。爾後,長子宏寬移永春埔頭;次子宏裕居廈門嘉禾:三子宏溫,四子宏柔置安溪蓬萊井邊祖宇。三子溫生福、祿、壽。
福開芹石,祿開龍居,壽開桂瑤、桂林。福孫振移永春潭湖山尾;振次子佛生於明初重返安溪殲基蓬萊大乾(代賢),當代旅馬來西亞僑領林梧桐、林金聰、林遵笑、林進丁、林錦區、林東海、林東茂、林泗水和林園等先生便是這支華裔。清康熙壬申(1692年)九月,佐元、佑元、俊元三兄弟及胞侄惇德、惇宣合購陳宅並於當月轉讓,林族舉海內外宗親之力擴建為現規模。
林氏宗祠原大門聯: 「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記載著唐九牧與宋九牧,前、後九牧互相輝映的歷史。正殿祀奉泉州林始祖,又稱「清源始祖」。林伋公家於本縣筍江(霞洲),宗祠在泉州城內承天巷。伋公墓被列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子三:杞、植、樸。閩林二十五世林杞公,天聖五年(1 0 2 7年)進士。歷任康、雅、泰、淄四州知州,後擢升光祿寺卿,公為「宋九牧」祖;明嘉靖十六年丁酉(1 537年)河南衛輝縣知事溫尚志盛讚林杞公: 「才華卓著,鴻聲早沸於兩京。」「府君天性,惟善是敦,恤孤憐貧,遐邇沾恩,乃邀天眷,裒發八孫,誕生九牧,載譽乾坤。 」子九:長子景淵公知惠州;次子景佑公知泗州;三自景默公知壽州:四子景輝公知瓜州;五子景泰公知徐州;六子景瑞公知常州;七子景元公知邳州;八子景貞公知宿州;九子景亨公知華州。世稱宋九牧,又稱後九牧。後殿供奉殷太師忠烈比幹公:閩林始祖晉安郡王祿公;雙闕林孝子攢公以及列祖列宗神主牌位。
林氏宗祠每年舉行春冬二祭,1949年前,清末的「同懷同榜登第」的林醒我(林騷,尊稱四老爺)和林夢飛、林忠仁、林萬慶、林聰明、林國瑞、林琛等宗長主持,各縣、鋪、境、鄉村輪流主祭。
林氏宗祠由於歲月漫長,風雨侵蝕,影響了整座宗祠明、清建築的歷史風貌,亟待修復。
林天送供稿
摘自:<泉州名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