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村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今遷建

2020-12-10 大洋網

廣州市白雲區田心村城中村改造又有重大進展。記者今日(16日)獲悉,該村的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正式動工遷建。據悉,林氏宗祠及其旁邊的關帝廟,將按建築原格局、原材質、原工藝等傳統嶺南祠堂樣式進行重建,還將增建祠堂前廣場和風水塘等。

田心村內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位于田心大街8號,是一處清代建築,據門額上所刻年份記載,林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嘉慶十五年(1810年),民國期間及1997年曾經重修。


林氏宗祠坐西北,朝東南,佔地面積約368平方米,一間兩進,面闊5.4米,總進深16.8米,建築特色為硬山頂、人字形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青磚牆。祠堂頭門有旗杆夾石被村民視為鎮村之寶,夾石上刻有「光緒辛科中式順天鄉試第三百三十一名舉人林兆年立」,村民認為旗杆夾石是田心村重要文化標誌,也是凝聚林氏族人,教導後輩好學上進、勤奮愛家的家風傳承標識。

林氏宗祠一側的關帝廟一直未被納入市、區的保護文物單位名錄,但田心村民認為,保留關帝廟對保存村俗,留存舊村風貌,凝聚民心有重要作用,建設方廣泛聽取村民意見之後,決定將關帝廟和林氏宗祠一起遷建。

3月14日,村民代表在林氏宗祠舉行了簡樸的村俗儀式,隨後,遷建工作正式啟動。據了解,啟動儀式之前,建設方和村民一起做了文物登記和保存工作,妥善保存旗杆夾石、石碑、牌樓等重要物件。復建之後,林氏宗祠、關帝廟的建築面積達到300平方米以上,還將增設祠堂前廣場和風水塘等具嶺南文化特色建築和布局。

白雲區田心村改造項目是廣州市首個通過政府公開平臺選擇合作企業的整村改造項目。據了解,截至目前,該項目村民房屋已拆除284棟,拆卸面積逾8.5萬平方米;非村民房屋已拆除74棟,拆卸面積2.4萬平方米;集體物業拆除31宗,拆卸面積5.9萬平方米,累計總清拆面積達到17萬平米。田心村村民經濟組織成員籤約率為94.7%。

已經籤約交樓的村民都表示盼望回遷房儘快落成,早日入住新房和享受新型的社區配套服務。據介紹,今年首期計劃建設324套回遷住宅,將在年底交付。今年年中,將舉辦回遷房開放日,其後,將舉行回遷房搖珠抽籤,最快今年底首批回遷戶將喜提新房。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湯南 通訊員譚秋明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高鶴濤、湯南 通訊員譚秋明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龍嘉麗

相關焦點

  • 林氏宗祠
    宗祠內景    大煉林氏宗祠座落在燕西街道辦事處大煉村宗祠始建於元末明初年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林家木(又名林翊)籌資改建。宗祠佔地面積1186平方米,建築面積467平方米,原主體建築為木質結構,由正堂、廊廡、廂房、天井、宗祠大門、圍牆等組成。解放後宗祠被作為學校的辦公室、教室、廚房、教工宿舍使用。宗祠內設遭嚴重破壞,祠前石旌表已損毀。公元1980年學校遷出由林氏後裔德偉等人組織了修繕,初步恢復了宗祠作為祭祖的活動場所。
  • 泉州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整座宗祠氣勢恢宏,硬山式三進三落帶雙護厝,雙石埕,後又帶八間房屋直臨鎮撫巷,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該宗祠基本保持明、清祠堂的規制。宋、元以降,是林姓較為集中居住繁衍的地方。  林氏宗祠前期規模中等。
  • 祖廟加快天妃故裡遺址公園林氏宗祠建設
    莆田網訊 宗祠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的積澱和底蘊,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連接海外僑胞的紐帶,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湄洲島的林氏宗祠建設更是牽動各地林氏宗親。7月下旬,世界林氏始祖堅公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廣東省普寧市媽祖文化研究會會長林錦盛等一行來湄洲島參訪。
  • 他是粵西唯一的狀元,林氏家族的驕傲,後代人才輩出
    我們先來到村裡的林氏大宗,因為出了一位名震廣東的狀元,宗祠便享有「三進三出」的貴族建築模式。同湛江別的宗族一樣,霞街林氏的先祖也源於福建莆田,為著名的「九牧林氏」一族。據族譜記載:霞街林氏始遷祖永公,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乃九牧長房、端州刺史葦公第十五代孫。
  • 晉江陳埭林氏宗祠 英才輩出見證「西林」史(圖)
    那裡的林氏老人習慣稱自己是「西濱林氏」。據《西濱譜志》記載,「西濱林氏」至今已有679年的歷史,而這些歷史也被記載在了那裡的一座林氏宗祠裡。­  近日,記者走進林氏宗祠,探訪這座曾被喻為八閩名祠、泉州南門外「三座半」之一的林氏家族的大聖地。
  • 丹霓帶你了解龍巖的姓氏之走進龍巖林氏宗祠之二
    林氏追遠堂宗祠坐西向東,背靠綿延群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呈虎形,謂之林內虎。約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10年左右),迄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祠堂內有上廳和左右邊廳及下坪,廳堂鬥拱、梁架和楹屏等木質構件多有鏤雕,刻畫花卉、動物、人物等形象,內容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學典故為主。
  • 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地處上杭縣城區東大街孔廟對面的林氏宗祠,是一座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建築,佔地面積約460平方米,青磚灰瓦,石柱頂梁,鬥拱飛簷。背倚七峰山,面臨汀江河,山川資俊秀,碧水孕人文,正如其外門樓聯曰:三折回瀾躍九龍,七峰擁翠培雙桂。
  • 上杭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上杭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圖為上杭林氏宗祠俯瞰  地處上杭縣城區東大街孔廟對面的林氏宗祠聯中蘊含「九龍衍派,雙桂遺風」典故,可見林氏裔孫,文脈承傳,科甲蟬聯,人才濟濟,勳業煌煌。  林氏宗祠不但地靈人傑,而且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近時,筆者採訪了林家恩老人,他給這老屋打開了塵封的往事:解放前他母親常給他說起當年把林氏宗祠作為中共地下交通站的事。那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才溪農民暴動在上杭城區設立的秘密交通站舊址。
  • 林姓朋友看過來,廣東雲浮有座400年歷史的林氏祠堂,還出過狀元
    、狀元亭、林如堂狀元碑、雙桂堂古屋、安寧廟、瑞昌大屋、正己學校、狀元及第展示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進士碑、狀元及第牌匾等眾多文物古蹟。其中村子中間的林氏宗祠雖然不是最宏偉的,但裡面的家風、家訓、家規等林氏文化卻令我們印象深刻。
  • 融早期南北派建築風格於一體,國家級文物,福建省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稱比幹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南臨洋老巷,北接振成巷,系漳州七縣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祖廟,供奉林氏始祖比幹。舊時漳州林氏還以此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來生員用。2006年漳州林氏宗祠作為明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820年歷史!深圳這座城中村隱藏著古老的林氏家族
    最新整理出版的《福海街道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彙編》中顯示:該社區總人口約13萬人,本地戶籍人口1494人。世居民族為漢族,廣府民系,通行粵方言。●文脈:橋頭是一顆經歷海水和時光打磨的明珠,是一處隱藏並成長於歷史長河的古村落。
  • 廣平新建成了一座「林氏宗祠」,這些林氏的源流您知道嗎?
    廣平宗祠 現場圖林祿二之二弟林祿三遷科裡,今傳近29世。 次子林可仕無傳。 三子林可柔,生子居要,孫林至誠居嶺頭,一房移根口。 四子林可是,任把截使,也無傳。 五子林可邯,生子茂詵,孫林志禮居後屋今祖安房。
  • 摸清宗祠家底助力鄉村振興——新會區宗祠調研情況報告
    開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舉措,是保護和搶救嶺南歷史文化遺產的迫切需要。自2015年底開始,新會區在上級的統一部署下,現已完成了轄區內1090個自然村落得歷史人文普查工作。
  • 「林氏大宗祠」八閩四大祠堂之一
    明代民間紅磚浮雕 歷史文化價值高 昨日上午,記者一行走訪位於城內街濟川巷的林氏大宗祠,走入小巷大約五十米,便能看到一座十分大氣的古建築。大門上掛「林氏宗祠」匾額,左右安放石鼓一對,正鼓面雕左麟、右鳳,兩側面雕花草圖案。左右的八角大窗均設立花格,門與窗戶之間還刻有字畫。
  • 福建省名門望族的宗祠,與古樸典雅的洪坑村林氏家廟
    古樸的林氏家廟,四周有一些低矮的院牆圍護,背靠青山,院外有池沼,兩進一天井,後進略高,兩邊的附屬建築也漸次稍抬高。林氏家廟正廳祖龕上方有堂號「敬愛堂」。林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出自黃帝高辛之後。據《史記殷本紀》載,紂王暴虐無道,比幹為少師之職,中正政言,數次進言勸諫而獲罪,被剖心而死。
  • 姓氏文化發展委員會參訪世界林氏總商會、馬來西亞林氏總商會
    近日,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姓氏文化發展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美玲女士與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姓氏文化發展委員會文化發展部顧問林厚波先生,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姓氏文化發展委員會在吉隆坡參訪世界林氏總商會、馬來西亞林氏總商會,並與世界林氏總商會總會長丹斯裡拿督林順平、副總會長兼馬來西亞林氏總商會總會長拿督斯裡林家儀
  • 醴陵白兔潭鎮田心村入選湖南省「美麗鄉村」
    醴陵白兔潭鎮田心村入選湖南省「美麗鄉村」 來源:紅網 作者:王晉 廖志高 編輯:劉惟烜 2016-03-03 13:41:56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林氏祠堂,實為中山茶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
    而塔寨村的原型應該就是博社村,但是這部電視劇的拍攝地卻並不在博社村,而是在中山的茶東村、孫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公園、岐江公園等地,尤其是其中頻頻出鏡的林氏宗祠,實際上就是茶東村的陳氏宗祠。 村裡歷史最悠久、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是《破冰行動》中的林氏宗祠,也就是現實中的陳氏宗祠,據村委工作人員介紹
  • 臺灣陳氏大宗祠
    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創建年代,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年)祠堂地址,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二十七號,由臺北後火車站步入大圓環,再順寧夏路方向走去,在蓬萊國小前右轉進到平陽街,左首即為陳氏大宗祠陳氏郡號多達六個,但以潁川的後人最眾,郡名潁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是大多數陳姓人家的望田地,但潁川的「潁」字,今多被誤寫為「穎」,正確的寫法應如德星堂所刻之「潁水神鄉」的「潁」。
  • 走出連氏大宗祠,我們發現整個宗祠無一處不寫滿歷史
    走出連氏大宗祠,我們發現整個宗祠就如一部連氏家族史的縮影,無一處不生動,無一處不凝重,無一處不寫滿歷史。位於大田魁城村的連氏龍井大宗祠,是閩中名聞遐邇的宗祠。它不僅是八閩大地連氏子孫的一方故地熱土,更是連氏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