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杭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
上杭才溪農民暴動的秘密交通站——林氏宗祠圖為上杭林氏宗祠俯瞰 地處上杭縣城區東大街孔廟對面的林氏宗祠聯中蘊含「九龍衍派,雙桂遺風」典故,可見林氏裔孫,文脈承傳,科甲蟬聯,人才濟濟,勳業煌煌。 林氏宗祠不但地靈人傑,而且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近時,筆者採訪了林家恩老人,他給這老屋打開了塵封的往事:解放前他母親常給他說起當年把林氏宗祠作為中共地下交通站的事。那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才溪農民暴動在上杭城區設立的秘密交通站舊址。
-
惠安暴動中的山後村地下交通站
1930年「惠安暴動」前後,我地下黨領導蘇阿德、萬耀南、陳平山、藍飛鶴、藍飛鳳、林權民、陳琨等同志,都曾在這裡活動過,並建立了一個秘密交通站,在暴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蔡明宗秘密組織一批群眾,將龍淵學校的課桌椅由東埭轉移到山後村,在其家「下館厝」創辦一所農民夜校。在明宗的革命宣傳和感召下,其兄蔡慶宗、蔡獻宗,妹蔡秀鳳、蔡秀春及山後村蔡連法、蔡法興、蔡好興、蔡沙嚇、林菜治、蔡傌金等群眾,先後參加農民夜校,接受革命思想啟蒙,山後村湧現出一批初具革命意識的地下群眾,為我黨的活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
林氏宗祠
宗祠內景 大煉林氏宗祠座落在燕西街道辦事處大煉村宗祠始建於元末明初年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林家木(又名林翊)籌資改建。宗祠佔地面積1186平方米,建築面積467平方米,原主體建築為木質結構,由正堂、廊廡、廂房、天井、宗祠大門、圍牆等組成。解放後宗祠被作為學校的辦公室、教室、廚房、教工宿舍使用。宗祠內設遭嚴重破壞,祠前石旌表已損毀。公元1980年學校遷出由林氏後裔德偉等人組織了修繕,初步恢復了宗祠作為祭祖的活動場所。
-
泉州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整座宗祠氣勢恢宏,硬山式三進三落帶雙護厝,雙石埕,後又帶八間房屋直臨鎮撫巷,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該宗祠基本保持明、清祠堂的規制。宋、元以降,是林姓較為集中居住繁衍的地方。 林氏宗祠前期規模中等。
-
晉江陳埭林氏宗祠 英才輩出見證「西林」史(圖)
那裡的林氏老人習慣稱自己是「西濱林氏」。據《西濱譜志》記載,「西濱林氏」至今已有679年的歷史,而這些歷史也被記載在了那裡的一座林氏宗祠裡。 近日,記者走進林氏宗祠,探訪這座曾被喻為八閩名祠、泉州南門外「三座半」之一的林氏家族的大聖地。
-
田心村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今遷建
記者今日(16日)獲悉,該村的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正式動工遷建。據悉,林氏宗祠及其旁邊的關帝廟,將按建築原格局、原材質、原工藝等傳統嶺南祠堂樣式進行重建,還將增建祠堂前廣場和風水塘等。 田心村內唯一歷史文化遺產林氏宗祠位于田心大街8號,是一處清代建築,據門額上所刻年份記載,林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嘉慶十五年(1810年),民國期間及1997年曾經重修。
-
祖廟加快天妃故裡遺址公園林氏宗祠建設
莆田網訊 宗祠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的積澱和底蘊,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連接海外僑胞的紐帶,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湄洲島的林氏宗祠建設更是牽動各地林氏宗親。7月下旬,世界林氏始祖堅公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廣東省普寧市媽祖文化研究會會長林錦盛等一行來湄洲島參訪。
-
【紅色記憶】紅色交通站三同興豆腐店
由於白色恐怖,1943年吳文光撤轉回鄉轉入地下秘密活動。他介紹吳孝明、吳孝仁、吳文鼎、吳思梅等同鄉參加遊擊隊,並在吳塘村東大厝以開辦「三同興豆腐店」為掩護,創建了中共福清縣南區閩中遊擊隊交通站。豆腐店名義上由吳孝仁、吳思梅、吳劉仔三股經營,吸收少年吳嚇財協助磨豆漿。
-
【紅色記憶】圖田村:中共東江特委南海交通站
這間荒廢的民房曾為一家掩護交通站的雜貨鋪,是守護交通站的前哨。(圖/陳其泰) 神泉鎮圖田村位於龍江出海口南岸,瀕臨南海,因其扼守海上交通要道,常有商賈船隻往來惠港之間。 圖田村的赤衛隊在1928年惠來武裝大暴動期間,有50多名隊員參加了由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領導的攻克惠來城的戰鬥,他們同其他村赤衛隊共80多人守衛文昌山,對隨時可能從海面登陸或向海面逃跑的敵人進行阻擊。暴動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沒多久敵人就進行了瘋狂反撲並對圖田村採取「血洗」行動。他們在村中燒殺掠奪,無惡不作。一時間圖田村屍骸遍地……這一天成為圖田村人永遠的傷痛,革命活動也因此停止。
-
丹霓帶你了解龍巖的姓氏之走進龍巖林氏宗祠之二
林氏追遠堂宗祠坐西向東,背靠綿延群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呈虎形,謂之林內虎。約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10年左右),迄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祠堂內有上廳和左右邊廳及下坪,廳堂鬥拱、梁架和楹屏等木質構件多有鏤雕,刻畫花卉、動物、人物等形象,內容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學典故為主。
-
融早期南北派建築風格於一體,國家級文物,福建省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稱比幹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南臨洋老巷,北接振成巷,系漳州七縣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祖廟,供奉林氏始祖比幹。舊時漳州林氏還以此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來生員用。2006年漳州林氏宗祠作為明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模範才溪(6):生產運動的模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毛澤東三次來到才溪,親自指導才溪鄉的工作。在毛澤東的指導下,才溪廣大幹部和群眾,在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擴大紅軍、擁軍優屬、婦女工作、生產支前、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創造了許多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經驗,成為中央蘇區模範區、模範鄉。
-
風物誌 - 山頭社林氏宗祠「集英堂」
山頭社林氏宗祠「集英堂」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恆蒼村山頭社(古地名:龍溪縣廿八都劉瑞保恆蒼山頭社)。肇基祖林大雅系林孔著第二十四世裔孫,於元順帝年間(1368年)開基崗洲山頭社,繁衍至今廿餘世。
-
模範才溪(5):合作運動的模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毛澤東三次來到才溪,親自指導才溪鄉的工作。在毛澤東的指導下,才溪廣大幹部和群眾,在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擴大紅軍、擁軍優屬、婦女工作、生產支前、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創造了許多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經驗,成為中央蘇區模範區、模範鄉。
-
此紅軍地下交通站,由毛主席下令成立,護送過200多中央領導
在紅軍時期廣東梅州有這樣一個交通站,從建成到關閉從未遭到敵人毀滅性打擊。掩護過200多中央領導進出蘇區,為蘇區運輸了大量物品。這個交通站就是梅州大埔縣青溪鎮的大埔交通站,直屬中央交通局領導,負擔多項任務。
-
廣平新建成了一座「林氏宗祠」,這些林氏的源流您知道嗎?
廣平宗祠 現場圖林氏宗親點擊進入林氏總群 臺石街(現大石村)始祖林甲乙。 溪柄始祖林文篤,鎮前洋始祖林昭祥、林昭雲,四五都大澤坊始祖林月五,珠寶山始祖林安六,下林林順治,四五都埔頭埕林新苗,四五都東溪林魁六、黃坑林森七、林日開 黃龍山始祖林泰五。 桃源始祖林萬寶。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林氏祠堂,實為中山茶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
而塔寨村的原型應該就是博社村,但是這部電視劇的拍攝地卻並不在博社村,而是在中山的茶東村、孫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公園、岐江公園等地,尤其是其中頻頻出鏡的林氏宗祠,實際上就是茶東村的陳氏宗祠。 村裡歷史最悠久、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是《破冰行動》中的林氏宗祠,也就是現實中的陳氏宗祠,據村委工作人員介紹
-
「林氏大宗祠」八閩四大祠堂之一
明代民間紅磚浮雕 歷史文化價值高 昨日上午,記者一行走訪位於城內街濟川巷的林氏大宗祠,走入小巷大約五十米,便能看到一座十分大氣的古建築。大門上掛「林氏宗祠」匾額,左右安放石鼓一對,正鼓面雕左麟、右鳳,兩側面雕花草圖案。左右的八角大窗均設立花格,門與窗戶之間還刻有字畫。
-
永定太平裡暴動武裝聚集地——平在五穀廟
永定太平裡暴動武裝聚集地——平在五穀廟 1928年8月初,傅柏翠領導的蛟洋暴動隊伍來到培豐上林,集合杭永巖邊農民武裝500餘人,宣布成立暴動總指揮部。8月5日,隊伍來到高陂,在平在五穀廟與高陂、虎崗的農民武裝匯合,開赴西陂,包圍「芳景堂」和「三益堂」的土豪劣紳,擊斃地主林志鵬,沒收土豪槍枝、財物。之後,隊伍開赴悠灣,與後田、隘頭、白土的遊擊隊匯合,攻克白土,繼而進攻龍巖城。攻城失利,隊伍撤回培豐孔夫,8月7日,暴動隊伍分三路進攻坎市,因敵人準備周密而失利。
-
林氏家族總譜
2016年,大陸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國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約472萬,佔全省總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廣東省林氏約311萬,浙江省約184萬;臺灣地區林氏約200萬,韓國180萬 ,其他地區約500萬,在全球約2千多萬。林姓人口密度最高為福州、莆田、閩南、粵東及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