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被稱為商聖,他在商業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因此還被尊為我國民間四大財神之一,被尊為文財神。範蠡做生意到底有多厲害,下面三個他經商的小故事就可見一斑。
1
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後,官拜上將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範蠡並沒有被名利衝昏了頭腦。他深刻地洞察到了,越王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富貴的人。儘管勾踐許諾範蠡給他半個國家挽留。範蠡還是悄悄帶著西施離開了越國,而貪圖富貴沒有離開的文仲被越王隨便找個理由給殺了。
功成身退說起來容易,榮華富貴哪是那麼輕易割捨的。範蠡牛就牛在這了,金銀財寶、榮華富貴在他眼裡視若無物,幾次散盡家財,爾後迅速東山再起。不是靠他的運氣,而是他已經深刻洞悉了人性。
2
範蠡帶領自己的家人來到了齊國,隱姓埋名,開始了他另一段人生的旅程。範蠡在沿海地區買了一些土地,開墾種田,經營鹽田,漁業捕撈。範蠡和家人也和工人們一樣身穿布藝,吃粗實,下地幹活。
範蠡和其他商家不同的做法是,他從不精打細算,對待僱工十分慷慨。遇到災年就減免地租,並大開粥場,賑濟災民。在年初,他和一些農民、商人籤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範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
3
通過這幾點,範蠡宅心仁厚、善良誠信的好口碑傳播開來,附近的商人都願意同他做生意,農民都願意租他家的地,工匠都願意上他們家來打工,表面看來,這樣做吃些虧,但是長遠看,範蠡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夥伴,使總成本降低很多。
有一次範蠡資金周轉不靈,和一個商戶借了10萬錢,打了借條。結果這個商戶不小心把借條掉進了海裡,一年後商戶來到範蠡家把情況說明,範蠡二話沒說把10萬錢連本帶利還給了商戶。商戶十分感激,見人家說範蠡真乃寬厚誠信之人,範蠡仁信的美名傳播開來。之後,範蠡三次擴大生意需要資金周轉,很多富戶均主動上門借款,幫範蠡度過難關。
清代的另一位商聖胡雪巖也深得陶朱公範蠡做生意的精髓,胡雪巖用陶朱公的商訓作為家訓,要求家人經商要誠信,做人要守信。
「天為先天之智,經商之本;地為後天修為,靠誠信立身;人為仁義,懂取捨,講究君子愛才,取之有道」。
有一次清兵羅尚德在胡雪巖的錢莊存了一萬兩白銀,但這個羅尚德既不要利息,又不要存摺。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個羅尚德以前在老家時是個賭徒,花掉了嶽父家很多錢,而嶽父曾提出「寧可退婚也不要這些銀子」,這深深地刺激了羅尚德。
為了找回尊嚴,羅尚德在當兵的十幾年中積累了一萬兩白銀,準備還債。可就在羅尚德準備回老家還債時,來了軍令,軍隊馬上要去前線打仗,羅尚德覺得上戰場生死未卜,自己在杭州又無親無故,他信任胡雪巖的錢莊,存摺放在身邊還不如放在胡雪巖的錢莊。
胡雪巖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當即決定按3年的利息算,並辦理了一本存摺,交由掌柜代管。後來,羅尚德戰死沙場。他生前委託兩位同鄉,若自己戰死,就請他們來胡雪巖的錢莊提取銀子回老家還債。
兩位老鄉沒有任何憑據,非常擔心到錢莊提不出銀子,胡雪巖在核實了他們的身份後,馬上為他們辦理了取兌手續。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胡雪巖仁義誠信的口碑傳播開來,胡雪巖的錢莊因為這件事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信任,生意也越來越好。
短短幾年時間,範蠡就成為齊國首富。齊國災年時,難民聽其樂善好施紛紛前來投奔,領取施捨。範蠡皆是來者不拒,大開粥場賑濟災民。這件事驚動了齊國國王,國王馬上派人前去打探,探子會來稟報這個齊國首富原來就是越國的大將軍範蠡。齊國國王聞後大喜,親自請範蠡出山出任相國。
範蠡得知消息後非常為難,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散盡千萬家財,分給了鄰居朋友和窮人們,自己和家人悄悄地逃離了齊國。
範蠡舉家遷至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從齊國首富又變為一介布衣之身,空空雙手之本,再次開創家業。
範蠡經過一番細緻的考察,他認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鄰齊、魯,南通楚、越,西達秦、鄭,北連晉、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適合做貿易,
於是他成立中國最早的快遞公司,主要就是幫助商隊把這個國家的特產運到別的國家銷售,再把別的國家的特產運回來販賣。例如幫助把齊國的小麥運到秦國銷售,再把秦國的馬匹運到齊國賣。沒過多久陶就成為了春秋末期東周的經濟樞紐,貿易之都。陶朱公範蠡又積累起了萬貫家財,成為當地首富。
司馬遷用16個字精確地對範蠡進行了概括:「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總結範蠡經商的秘訣就是8個字誠信、仁厚、眼光、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