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細:用粵語歌傳承廣州文化

2021-01-12 金羊網

阿細:用粵語歌傳承廣州文化

金羊網  作者:胡廣欣  2020-05-04

「我從小在廣州長大,我選擇用音樂傳承這座城市的文化。」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

圖/酷狗音樂提供

【酷狗音樂人「星曜計劃」】

歌手:阿細

歌曲:《回憶廣州》《細界》《還好有你》《秋空之戀》

2016年,一首《回憶廣州》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反響。西關騎樓、珠江燈光、北京路小巷……一把清澈的粵語女聲,撩動了廣州人的鄉愁。

酷狗音樂人阿細包辦了《回憶廣州》的作詞、作曲及演唱,那年她不過20歲。在此之前,阿細已經是網絡上小有名氣的歌手:她擅長將國語歌填入粵語詞進行二次演繹,在網絡上收穫了大批粉絲。

從翻唱到原創,不變的是她始終堅持以粵語歌唱:「我從小在廣州長大,我選擇用音樂傳承這座城市的文化。」

翻唱或原創都堅持唱粵語

阿細在一個典型的廣州家庭中長大,從小跟著爸爸媽媽聽許冠傑、譚詠麟,一度迷戀Twins,大概五六歲時學會唱第一首流行歌《死性不改》,從此對粵語流行音樂的喜愛便一發不可收拾。

2013年,還在讀中學的阿細開始在網絡上發布自己的翻唱demo:「剛開始是好奇,看到網上有人發歌,我也用手機錄了一些歌曲上傳,想不到竟然真的有人聽。」最開始只是單純的翻唱,漸漸過渡到將國語歌填入粵語詞。從網紅神曲《好想你》到文青主題曲《旅行的意義》,從2005年紅遍大街小巷的《知足》到2017年的《追光者》,阿細的二次創作跨度頗大。「以前很多歌曲都會做國粵雙版本,但現在很多歌都沒有了。有些國語歌旋律非常好聽,我試著填入粵語詞,發現很多人都喜歡,就繼續做下去了。」

隨著流行文化重心北移,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粵語歌如今也面臨著市場萎縮的難題。幸好一些年輕音樂人仍然堅守,阿細就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填詞翻唱還是原創音樂,阿細的作品都以粵語歌為主,「粵語是很好聽的語言,因為音調多,抑揚頓挫,所以粵語歌聽上去感情會更充沛。」

通過酷狗音樂的「星曜計劃」被越來越多的粉絲關注之後,成為酷狗音樂人的阿細認為更應該堅持用粵語歌唱,「可能跟以前相比,現在聽粵語歌的人少了,但仍然有愛聽的人。起碼我們要保持去做,才可以慢慢吸引更多人。」

用音樂記錄廣州的點點滴滴

「廣州」是阿細的原創音樂中不可磨滅的標籤。她將廣州的城市文化元素融入歌中,用音樂記錄這個城市的點點滴滴。她的代表作《回憶廣州》唱出了廣州人的共鳴,而阿細本人最懷念廣州什麼?她給出了一個非常廣式的回答:「街頭小吃!小時候街邊常有小推車賣牛雜、豆腐花,我們還會在士多店喝用膠袋裝著的汽水。」

《回憶廣州》是阿細的出道之作,去年她又應邀為廣州亞洲美食節創作了主題曲《廣州味道》。歌詞並沒有出現具體的美食,但一句「流連於街巷之中,吃盡最廣州的餸;數不清千百樣的品種,浸透苦辣甜酸博愛心中」,就將「食在廣州」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覺得《廣州味道》是《回憶廣州》的第二部曲,以後可能會有第三部,可以寫一些廣州新的發展。」在這名年輕的「老廣」看來,如今的廣州在變化之中成長著:「我覺得廣州發展得很好,一方面接受了很多新事物,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很多舊文化,新舊交融得非常棒。」

【對話】

羊城晚報:《回憶廣州》入選了本次「回得去的少年時光」活動歌單,介紹一下這首歌吧。

阿細:我在廣州長大,對這個城市有特別的情懷。一直很想用音樂記錄這個城市,有一天突然覺得,不如就寫一首歌送給廣州吧,便有了《回憶廣州》。我把一些充滿回憶的舊地點、舊文化寫進歌裡,很快就寫好了。

羊城晚報:在酷狗音樂歌手主頁中,你的歌曲被4181萬人聽過,有沒有收到過讓你印象深刻的評論?

阿細:有些外省朋友評論說,自己很少甚至沒有聽過粵語歌,但聽到我唱的歌之後對粵語歌有了不一樣的認識,甚至喜歡上了粵語歌。

羊城晚報:對於那些立志於成為專業音樂人的後來者,有什麼建議可以給到他們?

阿細:音樂這條路不好走,但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堅持。市場的變化太快了,我們在跟著時代走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掃一掃,進入酷狗音樂收聽活動歌單

編輯:虹篇

相關焦點

  • 阿細酷狗首秀 化身聖誕老人送福利
    被稱為「90後創作型才女」的阿細,因改編粵語版《好想你》經典歌曲走紅,她的改編和原創作品都深受歌迷們的喜愛。12月24日晚,獨立音樂人阿細做客酷狗直播間,舉行新歌《細界》首唱會,治癒的聲線吸引萬人同時在線觀看,她還化作「聖誕老人」給線上網友送出福利!
  • 阿細酷狗首唱新歌《細界》,平安夜化作「聖誕老人」送福利
    晚上八點半,阿細準點現身直播間,此時評論區的刷屏速度已經快到要看花眼了,大批喜歡阿細很久的粉絲都刷爆屏支持她。首度做客酷狗直播的阿細也感到很榮幸,表示這一次直播的機會很難得,還向觀眾細心地介紹了她的首張個人專輯,專輯裡收錄的五首粵語歌均由她填詞作曲,才華滿分!
  • 東山少爺、阿細都來了!鄉野豐收節暨稻夢音樂節周六啟動,來裡水赴...
    東山少爺、阿細都來了!>廣州本土粵語歌手一首粵語歌帶你魂穿廣州了解獨有的廣府文化原創專輯《唱好廣州》>以稻草堆堆砌成的保齡球道用「蔬果」為球一起來擊中秋天的保齡!
  • 羅大佑廣州演唱會將唱粵語歌
    羅大佑廣州演唱會將唱粵語歌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曉潔  2018-05-23 6月23日,羅大佑「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廣州站演出將在廣州寶能體育演藝中心開啟。羅大佑前天馬不停蹄趕往廣州舉行廣州站的媒體見面會。現場,羅大佑與媒體分享了前面五站演唱會的不同感受,尤其是對於兒童合唱團的引入部分,希望通過純真的人聲來表達音樂最本真的情感。而對於廣州站的演唱,羅大佑專門設計了特別的粵語歌曲環節,希望用這種「更接地氣」的方式,和廣州的年輕人聊聊。
  • 彌勒阿細人:一位彝族阿細姑娘的民族情
    我可能會講那麼幾句常用的民族語言,會唱那麼幾首飯桌上經常聽到的阿細酒歌,可是我卻不知道自己在唱什麼,我理解不了他們說話,唱歌時的心情,因為他們不是表演,那是自然流露,是脫口而出,不需要準備,而我不同。回老家過年的時候,村裡總會搭舞臺讓村民們展示才藝。大家都歡呼雀躍,彈起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唱起阿細民歌。
  • 張學友廣州巡演粵語歌主打 鄭州站將全唱國語歌
    作為張學友(張學友新聞,張學友音樂,張學友說吧)巡迴演唱會鄭州站的主辦方之一,今報3月30日派記者赴廣州為廣大河南歌迷探訪此次巡演首站的第一手情報。而對於今晚的亞洲首場演出,學友表示信心十足。不過,一向與「雨」頗有緣分的學友這次在廣州又「招」來了大雨,看來,這「雨神」的大號還真是名副其實。
  • 致敬流行音樂30年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粵語歌
    當然,陪伴我哥哥和我的《尖沙咀Susie》是一劑催人猛醒的良藥:流行歌曲就是有這樣的魅力:用平白如話的自然唱腔,毫無阻隔地走進千家萬戶,用或時尚通俗或雋永詩意的語言打動人心走進年輕人的心裡,讓你在四十年後依然記憶猶新不能自已。我不記得我哥哥是否有過逃港經歷,反正他是小鎮最時髦的一小撮青年,他們苦悶彷徨卻清醒時髦,憂鬱傷感卻無從排遣,而標新立異的衣著和鄧麗君許冠傑,就成為他們最好的宣洩出口了。
  • 五位「食神」打卡廣州美食,北京路品嘗地道美食
    大洋網訊 作為廣州亞洲美食節的重頭「預熱」節目,「食神打卡廣州美食」昨日盛大開場。第一場打卡活動在北京路舉行,廣州日報特邀美食家莊臣「帶路」,攜幾位後生仔、女品嘗最地道的老廣味道。這幾位年輕的「食神」是廣州日報的特邀嘉賓——在廣州土生土長的歌手阿細和來自CBA廣州龍獅籃球俱樂部時代中國廣州隊的三位「90後」球員。
  • 方言那麼多,怎麼就粵語歌最流行?
    ●為什麼人們會覺得粵語歌好聽?五音不全唱歌如敲鑼的值班編輯/馬馬馬閩南語歌也曾紅極一時-+-如果說粵語音系複雜,那麼閩南語音系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說粵語曲折委婉,那麼吳儂軟語嬌媚動人;如果說香港城市文化盛極一時,那麼七十年代臺灣和民國時期的上海也都是亞洲閃耀的明珠。
  • 粵語歌鼻祖—許冠傑
    他一手開創了粵語歌流行的時代,也是第一個在紅館開演唱會的歌手。更是成就了以後的香港樂壇,成就了無數的經典。80年代的許冠傑許冠傑出生在廣州市的一個文化家庭,有四個兄弟,分別叫「文武英傑」,除此之外還有個妹妹。父親是著名的國樂師,母親是粵劇愛好者,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薰陶下,許冠傑從小就與粵劇結緣。
  • 保護和傳承好粵語 助力大灣區文化建設
    粵語是在珠三角本土誕生、發展並最終定型的一種方言,是廣府民系最基本,也最典型的文化識別標誌。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幾個方面的文化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致力於保護本土文化,增強地區民眾的歸屬感,傳承好這門古老的方言是粵港澳大灣區人的共同責任。
  • 如果你知道粵語歌在上世紀是這樣的,你還會聽嗎?
    粵語歌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盛行,在上世紀50年代,粵語歌在人們心裡是很低俗的,根本上不了臺面,怎麼排名輪位都排不上粵語歌。那時的香港官方語言說英語,中文是第二語言,當時的警察如果會說英語都會很威風,每個月除了薪水外還有額外的津貼。一流的夜總會只會演奏歐美流行音樂,只有二流三流的歌廳,才有國語金曲可以聽,而粵語歌,根本聽不到,因為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 廣州十八甫文瀾書院·粵曲 西關文化悉數傳承
    十六甫的舊房子還能依稀看到昔日影子  廣州的西關可以說是老廣州的文化的一種代表,佔據西關核心區域的十八甫自然是得風氣之先,這裡的文瀾書院、學海堂
  • 那些單曲循環的粵語歌
    而喜歡粵語歌曲的歷程,從23歲大學畢業從安徽南下廣州,到今天輾轉了大半個中國,始終陪伴、慰藉、溫暖著我。Part3 為什麼是粵語歌2013年5月,7年似乎轉瞬還如昨天,驕傲、桀驁、坦蕩的南下。在南下從南京到廣州的綠皮車廂裡,一個廣東背包客從黃山上車回廣東,一路上說起粵語,一臉驕傲,用粵語吟誦詩經。那時候只知道粵語是離古漢語最近的音,並不覺得粵語好聽。在廣州生活了4年,經歷過,粵語的深入每個場景,也再也離不開音樂裡的那一大塊聲音。
  • 廣州番禺傳承星海精神 打造獨具魅力的嶺南文化示範區
    活動主要有合唱、非遺傳承、嶺南書畫展覽、藝術走基層、文化交流展演等等,涉及11個門類共18項活動,群眾參與度高。  201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和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本屆星海藝術節自然打上了「紅色」印記。如開幕式「星海之聲」——《長徵組歌》合唱音樂會除邀請廣州珠江交響樂團參與演出外,番禺星海合唱團等7支本地優秀合唱團隊以及來自當年紅軍長徵途經地貴州仁懷的合唱團隊也將同臺獻藝。
  • 以音樂傳承土生葡語文化——專訪澳門音樂人Gabriel
    以音樂傳承土生葡語文化——專訪澳門音樂人Gabriel
  • 探索非遺傳承 廣州舉措領先
    黃玉珍工作照廣州非遺十年記之二6月11日,廣州塔。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廣州會場活動的現場,33位廣州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接過了證書。這是廣州市頒布的第五批市級非遺傳承人,至此,廣州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達到151名。他們涉及了9大門類的30個非遺項目,既有「20後」的前輩,也有「80後」的後生。廣州層次合理而穩態的非遺傳承隊伍逐漸成型。可以說,廣州經過十年探索、建設,在非遺保護的「傳承」這一關鍵問題上,逐漸找到了一條既有自己特色,又有實際效果的路子。
  • 廣州文藝新力量,閃亮登場廣州文交會!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表示,青年藝術家們用感情和專業精神,詮釋不同的藝術形式,共同講述新時代花城的文藝新力量。中國故事需要中國文藝發展的支撐,老城市煥發新活力需要一代一代文藝人發揮力量。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十位藝術家的成長故事,折射了廣州文藝的傳承和出新。
  • 「通草傳承 共築未來」 廣州289藝術區舉行通草畫傳承活動
    央廣網廣州11月7日消息(記者陳健光)2017年11月6日下午,廣州市民藝術空間289藝術區的嶺南活力非遺館隆重舉行主題為「通草傳承 共築未來」的通草畫傳承與教育展覽活動,活動主要展現通草畫傳承教育項目發展十年曆程和越秀區青少年兒童傳承優秀中華文化成果。
  •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舉辦「繼承革命傳統 傳承紅色文化——以『五老...
    為發揮烈士陵園作為廣東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廣州市學校思政課教學點作用,落實推廣「五老」教育研究成果,12月15日,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聯合共建單位中山三路小學舉行《以傳承紅色文化元素為抓手的愛國主義》——基於「五老」為主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研究課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