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解釋一》綜合性理解與適用(九)

2020-12-16 中國律師網

作者:師安寧,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法學博士,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報》特約法治評論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民事專業委員會委員,自然資源部《中國不動產》專家委員會委員 

來源:《人民法院報》


(文接上期)

(二)調整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範疇

應當注意到,關於物權法定中「法」的含義在物權法施行前後的範疇是不一致的。物權法施行前,我國雖然沒有統一的形式意義上的物權法典,但不等於沒有物權制度。當時設定和調整物權制度的規範既有法律也有行政法規,甚至還有司法解釋和習慣法。如典權制度就是以習慣法為主要規則且由20餘個司法解釋性文件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法」調整的。

物權法定原則中的「法」應當包括四部分:一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諸如,物權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漁業法、海洋法、房地產管理法等即系物權法體系的組成內容。二是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或單行法授權國務院制定的物權制度。如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即是國務院根據物權法第十條關於「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範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三是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或單行法授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或自治範疇內的自治條例及變通性規定。四是確實存在習慣法依據,並且得到司法解釋或司法政策文件確認的廣義的「物權法」。

(三)物權法定原則具有動態性和發展性

對於「物權法定」原則在司法實踐中不能做絕對化理解和適用。事實上,關於「物權法定」原則的內涵一直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一般而言,對未被納入物權法明確調整的民事權利或違反物權法定原則而設立的權利雖然不能獲得物權法律效果,但並不意味著這些權利不存在或不受任何法律保護。因此,一些未納入物權法的「類物權」諸如居住權、讓與擔保等由於涉及到對物權法定原則的遵循而只能以債權的性質存在。但毫無疑問,其仍屬於合法的民事權利,仍要受到民法、合同法等民事實體法的保護。

物權法定原則的動態性發展成果,在司法實踐中已經產生。最高法院發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中,將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不動產糾紛專屬管轄作了擴張性解釋,即將因不動產的權利確認、分割、相鄰關係等引起的物權糾紛均納入專屬管轄的範疇,並由此將房屋租賃合同糾紛和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政策性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併按照不動產糾紛確定管轄。相反,此前的租賃權和建設工程合同糾紛均被理論和實務界納入「債權」糾紛的範疇。顯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訴法的司法解釋中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物權法定」原則的含義。

突破物權法定原則的另一成果體現在最高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複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設置了關於金錢債權執行中,第三方買受人對登記在被執行人名下的不動產提出異議,符合法定情形且其權利能夠排除執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一制度表明,真實權利人的物權狀態即便未達到「登記公示」的階段,其在特定條件下具有可對抗既有登記的效力。

物權法定雖然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但對其仍然要以發展的眼光和辯證的認識論來看待。我們既然無法徹底預測未來的權利形態,那麼當然也無法將物權類型完全絕對化和固定化。須知,法律多數情況下只是認可權利而並不是創設權利。在物權法的實施過程中,當現實政治經濟生活的發展已對物權法定原則提出挑戰時,除了要及時修訂法律外,由行政法規或司法解釋先行一步予以保護是完全必要的。(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 劉耀堂】


相關焦點

  • 物權法《解釋一》綜合性理解與適用(二)
    (一)》第一條規定: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依法受理。   解釋第八條 依照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物權,但尚未完成動產交付或者不動產登記的物權人,根據物權法第三十四條至第三十七條的規定,請求保護其物權的,應予支持。
  • 最高人民法院《物權法》司法解釋(一)(全文)
    據最高人民法院官網消息,最高法23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3月1日正式實施。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程新文通報《解釋》的有關情況:  一、《解釋》制定的背景  物權法是規範民事財產關係的基本法律,在法律體系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支柱性法律。
  • 對《民訴解釋》第365條的理解適用及漏洞填補
    民商實務 追尋法意解析案例 探索規則對《民訴解釋》第365條的理解適用及漏洞填補在司法實務中,適用該規定需要進行一定再解釋。現將學習《民訴解釋》第365條的心得體現,梳理為本文。【法律條文】1.【理解學習】對《民訴解釋》第365條的理解與適用,必然涉及對《民法典》第392條(即《物權法》第176條)的理解問題。因而,在這裡先簡略地梳理一下《民法典》第392條(即《物權法》第176條)的法律規範內容。
  • 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與登記的理解與適用
    現將我們學習、研究物權法中的物權變動與登記的理解與適用簡述如下,拋磚引玉,與司法界的同行們商榷。  一、關於不動產變動情況  我國物權法規定,不動產有四種變動情況:即1、登記要件為原則。按照物權法第九條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變動,經過依法登記而發生效力,就是我們常說的登記要件主義,也是我國不動產物權變動的主要方式。2、登記對抗為例外。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
    [10:00:21][孫軍工]: 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向大家通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這部司法解釋將於3月1號正式實施,物權法和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在起草論證的過程當中就引起了媒體和相關人士和廣大社會受眾的高度關注,這部司法解釋的出臺應當說也會持續的引起關注,這也期待著通過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就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答記者問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一步提升保障財產權利及市場交易安全與效率的法治化程度,最高人民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相關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審判委員會第1670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
  • 物權法亮點:不動產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由此可見,在傳統民法上,善意取得制度只適用於動產而不適用於不動產。而我國剛通過的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明確規定了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本條的規定意義頗大,它將在我國確立統一的善意取得制度,即將動產與不動產的善意取得統一規定,將所有權與他物權的善意取得統一規定。這一規定,使得我國在不動產所有權取得方面與以往相比有了開拓性進展,因此有必要對我國這項制度創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分析。
  • 《物權法》新司法解釋3月1日實施 這些必須知道
    這可真是「平時想不起,臨時抱法腳」啊  還有好多親第一時間轉發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的答記者問,可是很多人轉完也沒發現,最高法開新聞發布會,可不是專為了「小區開放」啊!它披露的事比「小區開放」涉及的人更廣!  那這發布會講的啥?別查了,長安君告訴你:  就是講3月1日就要開始施行的《物權法》的新司法解釋啊!
  • 《物權法》司法解釋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法律。2016年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向社會正式通報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當中對不動產物權與登記、善意取得等問題作出了相應規定,並且於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 最高法院物權法司法解釋進一步解決"住改商"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解釋說,按照物權法第七十七條規定,「住改商」行為的合法性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應當經有利害關係的業主同意。未經有利害關係的業主同意,其行為仍不具備合法性。
  • 論物權法中物權法定的基本內涵與適用
    以我國物權法的規定為例,我國物權法第二條規定了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三大物權類型,在這三大物權類型下面又規定了若千具體的物權類型。因此,對我國物權法第五條物權的種類由法律規定的理解應該是:物權的大的種類和隸屬於大的種類的子種類都由法律規定。
  • 最高法發布物權法司法解釋明確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或基礎關係爭議
    最高法發布物權法司法解釋明確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或基礎關係爭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2-24 07:15 來源: 經濟日報
  • 民法典來了|高聖平: 民法典擔保新規則的解釋與適用
    理解適用: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二條的規定中「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是否屬於期間的約定,存在爭議。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款有兩種,條件和期間。未來確定會發生的是「期間」;是否發生不確定的,屬於「條件」。「主債務本息還清」,取決於主債務人的財產狀況,是否發生不確定,在解釋上應屬條件,而非期間,也就不屬於保證期間的約定。
  • 學習民法典—54高聖平:民法典擔保新規則的解釋與適用
    理解適用: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二條的規定中「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是否屬於期間的約定,存在爭議。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款有兩種,條件和期間。未來確定會發生的是「期間」;是否發生不確定的,屬於「條件」。「主債務本息還清」,取決於主債務人的財產狀況,是否發生不確定,在解釋上應屬條件,而非期間,也就不屬於保證期間的約定。
  • 學習民法典丨《民法典》施行後,原相關司法解釋如何銜接適用
    例如,由於《民法典》的編纂僅僅是對上述九部法律進行了適當修改,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原來根據上述九部法律制定的司法解釋在《民法典》施行後並非當然失效,只要是不與《民法典》相衝突的規定,就仍然可以繼續適用。也正因為如此,不僅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啟動了司法解釋和規範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也要求各高級人民法院抓緊時間清理各種指導意見、會議紀要等規範性文件,目的在於廢除與《民法典》不一致的規定,保留仍然可以適用的規定。
  • 高聖平:民法典擔保新規則的解釋與適用 | 學習民法典之54
    理解適用: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二條的規定中「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是否屬於期間的約定,存在爭議。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款有兩種,條件和期間。未來確定會發生的是「期間」;是否發生不確定的,屬於「條件」。「主債務本息還清」,取決於主債務人的財產狀況,是否發生不確定,在解釋上應屬條件,而非期間,也就不屬於保證期間的約定。
  • 最高法公布《物權法》司法解釋 將於3月1日起施行
    據最高人民法院官網消息,最高法23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3月1日正式實施。具體內容如下:  法釋〔2016〕5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2015年1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0次會議通過,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審理物權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相關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
  • 最高法發布《物權法》司法解釋 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房產轉移...
    新華社發23日上午,最高法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規定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而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民事訴訟受案範圍
  • 從本案看《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具體適用
    現趙某持法院生效判決主張根據《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該房屋應歸其所有。  【爭議焦點】:  1、趙某能否依據《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主張該房屋歸其所有?  2、本案房屋應歸誰所有?  【評析】:  1、趙某不能依據《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主張該房屋歸其所有。
  • 《買賣合同解釋》第三條的適用範圍是什麼
    (一)對合同法132條的反面解釋合同法第132條:"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為了糾正裁判實踐中,誤用合同法第51條無權處分合同規則,裁判將來財產買賣合同糾紛案型的錯誤,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買賣合同解釋》時,預定計劃創設將來財產買賣合同解釋規則。這就是《買賣合同解釋》7月修改稿第5條,起草人以"將來財產買賣合同的效力",作為這一解釋規則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