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金句頻現 惹來掌聲陣陣
「延禧宮靈沼軒,全北京最老的『爛尾樓』」、「還沒進故宮博物館,孩子先丟了」、……在講座現場,單霽翔時不時爆出金句,惹得臺下不少笑聲和掌聲,只有他一人在臺上保持這嚴肅臉。
對於大家戲稱他是「隱藏的段子手」,單霽翔表示不解:「大家都說我在講段子,但其實我說的都是故事、都是事實,都是真實做過的事情,我沒必要笑……但是,大家的笑點好像普遍都比較低。」
單霽翔被外界稱為故宮的 「掌門人」,他卻堅持稱自己是最大四合院裡的「看門人」。
將職工食堂改成洗手間、增加故宮休息座椅、簡化售票流程……單霽翔從2012年擔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他在任六年間,從小到大提升了故宮博物館的服務,故宮的開放區域從去年便達到了80%以上。
「這些都不難,真正難的是服務好每一個觀眾。」 單霽翔說。
讓文化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
2016年底,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網上獲得好評,而且喜歡這部紀錄片的,年輕人居多,大家表示要轉行到故宮「修文物」。「沒想到年輕人會喜歡。」 單霽翔說到,「要是大家真的喜歡,各地還有很多待修的博物館,大家可以去。」
除了紀錄片,故宮的文創產品都被人所熟知。單霽翔介紹,除了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的「萌萌噠」故宮古人、文物造型,還有各種如針對各種年齡群體的故宮網站、app軟體、VR影院等。
「要想傳播文化,就要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 單霽翔表示,「我們分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和技術,把博物館的東西展現出來;第二階段是講故事,比如『宮貓記』、『紫禁城初雪』……這些大家喜歡看的內容。」
觀點
文物都是當時最時髦的東西
針對故宮最近幾年頻頻呈現出極具現代感、時尚感的文創產品,單霽翔表示,其實故宮的這些文物都不是落後的東西,反而是當時最好的、最時髦的東西,不能因為時代久了,就讓它們蒙塵、離開大家的生活。我們丟掉了很多,文物告訴我們很多經驗,也告訴我們很多人生的哲理,人們需要從中汲取古代裡積累的智慧,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
單霽翔舉了一個例子,二十年前他曾想模仿永樂大鐘裡外刻文,製造相似的「世紀大鐘」,結果無人敢應標。 「不是今人不如舊人,而是我們把這個技藝喪失了。不是說一定要恢復,而要汲取古人的智慧,把文物裡面蘊涵的精神運用到各項工作中,從而迎接更偉大的時代。而我們的責任就是把文物藏品真正活起來,融入人們的生活,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才是我們的責任。」
東莞應逐漸培養人們的文化忠誠度
「隨著人們文化需求不斷增長,人們花更多時間在文化上。」單霽翔表示,「博物館要培養觀眾的興趣,也就是使人們感受到這座博物館的溫度,它的展覽、文化傳播和現實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讓人們感覺博物館是了解文化的一個渠道。博物館不應該僅局限於靜止的文物陳列,要讓博物館的文物走出去,走到大千世界。」
「博物館還面臨一個培養人們文化忠誠度的問題。東莞可以根據群眾的需求,策劃一些展覽、精品複製展,舉辦一些學術報告、研討會等,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當人們感受到博物館對自己的現實生活有益,忠誠度便隨之增加,這會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單霽翔說。
當提到東莞如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單霽翔表示,除了在「硬體」方面如豐富的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情況,還有普通公眾對文化名城的認知和支持度,東莞應該深入挖掘自己的城市文化內涵,對自己的文化重新梳理和提升。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黎慧瑩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