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丸子為大家描述了中國經濟最強省之一的江蘇省省會的變遷,今天丸子要為大家講的是華南六省之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省會/省府的變遷。
先賣個關子,其實廣西「省會」的變遷沒有之前所講的河南、河北、安徽、江蘇這個省那樣顛沛流離,它只在兩個城市之間跳來跳去,你知道是哪兩個城市嗎?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宋代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廣西之名始於此。
1.桂林(1363~1912年,549年)
廣西之名出自宋太宗宋至道三年(997年)定天下為15路,將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這就是廣西的來歷,此時廣南西路的治所在靜江府(今桂林)。
蒙古人滅宋後,將廣南西路併入湖廣行中書省。到了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元朝政府始設廣西行中書省,治靜江府(今桂林),此為廣西建省之始。
明朝建立之後,將廣西省改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將靜江府改為桂林府(今桂林),治所仍在桂林。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仍承明制,只不過將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廣西省,省會駐桂林府(今桂林)。
清朝末年,中法戰爭清政府不敗而敗,法國遂佔領越南。為了加強對法屬越南的邊防,1906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和廣西巡撫林紹年上表朝廷,要求遷省於南寧。清政府沒有同意這個請求,但是同意把廣西提督府遷入南寧。
2.南寧(1912~1936年,24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滅亡。廣西省會遷往南寧又舊事重提,1912年2月,南寧武鳴人陸榮廷當上了廣西都督,獨攬廣西軍政大權。上臺之後就著手將省會從桂林遷往南寧。不過當時有很多廣西官員反對,甚至形成了兩個勢不兩立的「桂林議會」和「南寧議會」,爭論持續白熱化。
1912年10月17日,廣西省「臨時參議會」表決同意將省會遷往南寧,雖然當時有些部門以繼續停留在桂林作為抗議,但是終究還是遷往了南寧,1915年5月獲得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的批准。
3.桂林(1936~1950年,14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迫於形勢決定與桂系握手言和。1932年,李宗仁、白崇禧主政廣西。出於抗戰的準備和安全的考慮,1936年廣西又將省會遷回了桂林。
4.南寧(1950年~至今)
1949年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1950年1月,南寧正式被確定為解放後的廣西省會。1958年3月5日,廣西建立省一級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治區首府為南寧市。
PS.插曲—柳州
1950年6月,有關人員曾提出柳州地處廣西地理中心,有鐵路通過,交通便利。從交通條件、產業基礎還是城市規模都在南寧之上,可以將省會改設在柳州。不過最後由於其他原因的考慮最終將省會停駐在了南寧。
總體來說廣西省會的變遷規律:「若守成,則選桂林;若進取,必選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