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琺瑯彩瓷是極為名貴的品種,也是我國陶瓷裝飾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尤其在清代,琺瑯彩瓷一直是專為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更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其瓷質細潤、色澤鮮豔,與宋汝瓷、元青花並駕齊驅,被稱為「世界上最奢侈的藝術品」。
在天津博物館內,收藏著一件清代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這件琺瑯彩瓷器器型小巧,高16.3釐米、口徑4釐米、底徑5釐米,瓶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如玉,上用琺瑯彩繪畫。該藏品是一件國寶級文物,更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對一種人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質的稱謂,「琺瑯彩瓷之所以珍貴,首先在於清初這種材料極為稀少,且需進口,它被皇帝所壟斷,並且不準賞賜王公大臣」
據天津博物館器物部副研究員高英爽介紹,琺瑯工藝始於明代。明代時,出現了一種新興的特殊工藝品,它是在銅胎上,以藍為底色,掐以銅絲,填上紅、黃、藍、綠、白等幾種色釉燒成的精緻工藝品。由於其藍色在明景泰年間最好,因此有「景泰藍」之稱。
到了清代前期,從國外進口了與景泰藍相似的金琺瑯、銅琺瑯等物品。當時國內也盛行在銅、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質地的胎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琺瑯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繪畫的稱「瓷胎畫琺瑯」,也就是馳名中外的琺瑯彩瓷器。
那麼琺瑯到底是什麼呢?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對一種人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質的稱謂。它以天然長石、石英等礦物質為主要原料,添加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金屬氧化物作為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等工藝,細磨而成。高英爽說:「琺瑯彩瓷之所以珍貴,首先在於清初這種材料極為稀少,且需進口,它被皇帝所壟斷,並且不準賞賜王公大臣。」
琺瑯彩瓷創始於康熙末年,全盛於雍正、乾隆兩朝,總的說來,康熙年間的琺瑯彩瓷,色彩豔麗、圖案對稱,樣式以「大紅大朵」花卉為主,圖案相對單一。康熙時期琺瑯彩瓷的款識標記,一般都是「康熙御製」的四字楷書紀年款,字體外圍為雙線方框包圍。到了雍正年間,中國人自己研製出了琺瑯料,並且比進口料增加了很多色彩品種。
「雍正皇帝本人的藝術品位很高,也極愛瓷器,雍正年間的琺瑯彩瓷日趨精美,圖案細膩,仿佛一幅幅中國畫。到了乾隆年間,國力強盛,琺瑯彩瓷做工更為精巧,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高英爽說。此時的琺瑯彩瓷器樣式繁多,此外,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圖案富麗華美,紋飾豐富,畫風中還吸收了西洋繪畫技法,為中國藝術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件清代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集詩、書、畫、印於一身,如果將作品展開,完全是一幅中國花鳥畫。當年,此類畫稿都是出自宮廷知名畫家之手,而非畫匠,這幅畫的畫稿作者為蔣廷錫,是清代的大畫家,而這也決定了這件琺瑯彩瓷器極高的藝術價值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清代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是上世紀60年代收購而來,其外形為小撇口,長頸,腹部下端豐滿,圈足,當年,這件瓷器為皇宮擺件。玉壺春瓶始於宋代,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其特色在於瓶身左右由兩個對稱的「S形」構成,線條優美柔和,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器,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
這款玉壺春瓶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如玉,上用琺瑯彩繪畫。頸部用藍料彩繪上下兩組蕉葉紋,腹部用琺瑯彩繪芍藥雉雞圖,即兩隻雌雄雉雞棲身於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態親暱,周圍襯以芍藥花及秋季花草。這件玉壺春瓶的構圖十分精美,芍藥雉雞寓意金雞富貴,有吉祥的含義。畫面空白處有墨彩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引首有朱文「春和」印,句尾有白文「翠鋪」、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高英爽評價:「這件作品畫工精細入微,畫面上有題詩,也有印章,此瓶集詩、書、畫、印於一身,如果將作品展開,完全是一幅中國花鳥畫。當年,此類畫稿都是出自宮廷知名畫家之手,而非畫匠,這幅畫的畫稿作者為蔣廷錫,是清代的大畫家,而這也決定了這件琺瑯彩瓷器極高的藝術價值。」
高英爽還指出,琺瑯彩瓷珍貴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其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當年在清宮中,它是在內務府下所設的「造辦處」燒制完成的,其燒造工藝為清宮專屬,也是唯一一種在宮中搭窯燒制的御用瓷器。
其製作工序,要先在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燒出上等的素瓷胎,送入宮中御選,白瓷胎運至京城後,所需圖式由宮廷畫師擬稿,經皇帝欽定,再由清宮如意館的優秀畫師依樣畫到瓷器上,「在燒好的瓷胎上用琺瑯彩進行繪畫,很滑,就好像我們拿筆在玻璃上畫畫,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在這件16釐米高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筆花鳥技法繪製了雉雞、盛開的芍藥等形象,色彩豐富豔麗,形態栩栩如生,非技高藝精者不能勝任。繪製完成後,在清宮造辦處入窯燒製成琺瑯彩瓷成品。
就是這樣凝結了工匠們心血和汗水的成品琺瑯彩瓷,製作完成後呈獻給皇帝,皇帝本人御覽定奪後僅留下極其完美者,剩餘者全部砸碎。因而,與這件瓷瓶完全相同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由於琺瑯彩瓷的胎質較一般瓷器薄得多,在第二次上彩燒造時極易破裂,而且在高溫燒制的過程中,瓷釉發生的複雜變化往往是難以預料和控制的,即使是造辦處的一流工匠,在燒制時也難免失敗,其技術要求之高、工藝之複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古人說:「一件好瓷器燒成,要具備天時、地利和人巧。」一些器型、質地、圖案和色彩俱佳的精品,甚至是工匠們終其一生求之不得的。對於琺瑯彩瓷的燒造,那時的匠師們可謂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從而摸索總結出一套燒制這一特殊品種的方法。
不過,就是這樣凝結了工匠們心血和汗水的成品琺瑯彩瓷,製作完成後呈獻給皇帝,皇帝本人御覽定奪後僅留下極其完美者,剩餘者全部砸碎。因而,與這件瓷瓶完全相同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當年,不僅是琺瑯彩瓷成品,就連被砸碎的瓷片也不能有一片外流民間。在紫禁城中,掩埋碎瓷片也曾是太監們的一項日常工作。據記載,宮內所使用的瓷器,即便破損了,也不能隨便處置,必須找專門的地方掩埋。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在院內施工時,曾挖出過大量各個年代的陶瓷碎片,證實了這一記載。
總的來說,在清代,琺瑯彩瓷的製作極費工時,成本極高,產量很小,且全部由皇家壟斷,民間沒有留存。如今,存世的琺瑯彩瓷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等少數博物館之外,尚有少量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手中,均極為罕見。2005年,一件高僅為十幾釐米的乾隆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以1.15億港元成交,這在當時的古玩界掀起了一股琺瑯彩瓷瓶熱。天津博物館裡的這件清代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與那件拍賣的瓷瓶大小相近,造型及紋飾更為精細,可以想見,其珍貴程度之高,實為文物之瑰寶。
本報記者 肖明舒
圖片由天津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