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玉壺春瓶:曾經的宮廷御用瓷器

2020-12-10 搜狐網


  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琺瑯彩瓷是極為名貴的品種,也是我國陶瓷裝飾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尤其在清代,琺瑯彩瓷一直是專為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更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其瓷質細潤、色澤鮮豔,與宋汝瓷、元青花並駕齊驅,被稱為「世界上最奢侈的藝術品」。

  在天津博物館內,收藏著一件清代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這件琺瑯彩瓷器器型小巧,高16.3釐米、口徑4釐米、底徑5釐米,瓶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如玉,上用琺瑯彩繪畫。該藏品是一件國寶級文物,更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對一種人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質的稱謂,「琺瑯彩瓷之所以珍貴,首先在於清初這種材料極為稀少,且需進口,它被皇帝所壟斷,並且不準賞賜王公大臣」

  據天津博物館器物部副研究員高英爽介紹,琺瑯工藝始於明代。明代時,出現了一種新興的特殊工藝品,它是在銅胎上,以藍為底色,掐以銅絲,填上紅、黃、藍、綠、白等幾種色釉燒成的精緻工藝品。由於其藍色在明景泰年間最好,因此有「景泰藍」之稱。

  到了清代前期,從國外進口了與景泰藍相似的金琺瑯、銅琺瑯等物品。當時國內也盛行在銅、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質地的胎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琺瑯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繪畫的稱「瓷胎畫琺瑯」,也就是馳名中外的琺瑯彩瓷器。

  那麼琺瑯到底是什麼呢?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對一種人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質的稱謂。它以天然長石、石英等礦物質為主要原料,添加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金屬氧化物作為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等工藝,細磨而成。高英爽說:「琺瑯彩瓷之所以珍貴,首先在於清初這種材料極為稀少,且需進口,它被皇帝所壟斷,並且不準賞賜王公大臣。」

  琺瑯彩瓷創始於康熙末年,全盛於雍正、乾隆兩朝,總的說來,康熙年間的琺瑯彩瓷,色彩豔麗、圖案對稱,樣式以「大紅大朵」花卉為主,圖案相對單一。康熙時期琺瑯彩瓷的款識標記,一般都是「康熙御製」的四字楷書紀年款,字體外圍為雙線方框包圍。到了雍正年間,中國人自己研製出了琺瑯料,並且比進口料增加了很多色彩品種。

  「雍正皇帝本人的藝術品位很高,也極愛瓷器,雍正年間的琺瑯彩瓷日趨精美,圖案細膩,仿佛一幅幅中國畫。到了乾隆年間,國力強盛,琺瑯彩瓷做工更為精巧,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高英爽說。此時的琺瑯彩瓷器樣式繁多,此外,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圖案富麗華美,紋飾豐富,畫風中還吸收了西洋繪畫技法,為中國藝術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件清代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集詩、書、畫、印於一身,如果將作品展開,完全是一幅中國花鳥畫。當年,此類畫稿都是出自宮廷知名畫家之手,而非畫匠,這幅畫的畫稿作者為蔣廷錫,是清代的大畫家,而這也決定了這件琺瑯彩瓷器極高的藝術價值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清代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是上世紀60年代收購而來,其外形為小撇口,長頸,腹部下端豐滿,圈足,當年,這件瓷器為皇宮擺件。玉壺春瓶始於宋代,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其特色在於瓶身左右由兩個對稱的「S形」構成,線條優美柔和,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器,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

  這款玉壺春瓶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如玉,上用琺瑯彩繪畫。頸部用藍料彩繪上下兩組蕉葉紋,腹部用琺瑯彩繪芍藥雉雞圖,即兩隻雌雄雉雞棲身於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態親暱,周圍襯以芍藥花及秋季花草。這件玉壺春瓶的構圖十分精美,芍藥雉雞寓意金雞富貴,有吉祥的含義。畫面空白處有墨彩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引首有朱文「春和」印,句尾有白文「翠鋪」、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高英爽評價:「這件作品畫工精細入微,畫面上有題詩,也有印章,此瓶集詩、書、畫、印於一身,如果將作品展開,完全是一幅中國花鳥畫。當年,此類畫稿都是出自宮廷知名畫家之手,而非畫匠,這幅畫的畫稿作者為蔣廷錫,是清代的大畫家,而這也決定了這件琺瑯彩瓷器極高的藝術價值。」

  高英爽還指出,琺瑯彩瓷珍貴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其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當年在清宮中,它是在內務府下所設的「造辦處」燒制完成的,其燒造工藝為清宮專屬,也是唯一一種在宮中搭窯燒制的御用瓷器。

  其製作工序,要先在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燒出上等的素瓷胎,送入宮中御選,白瓷胎運至京城後,所需圖式由宮廷畫師擬稿,經皇帝欽定,再由清宮如意館的優秀畫師依樣畫到瓷器上,「在燒好的瓷胎上用琺瑯彩進行繪畫,很滑,就好像我們拿筆在玻璃上畫畫,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在這件16釐米高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筆花鳥技法繪製了雉雞、盛開的芍藥等形象,色彩豐富豔麗,形態栩栩如生,非技高藝精者不能勝任。繪製完成後,在清宮造辦處入窯燒製成琺瑯彩瓷成品。

  就是這樣凝結了工匠們心血和汗水的成品琺瑯彩瓷,製作完成後呈獻給皇帝,皇帝本人御覽定奪後僅留下極其完美者,剩餘者全部砸碎。因而,與這件瓷瓶完全相同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由於琺瑯彩瓷的胎質較一般瓷器薄得多,在第二次上彩燒造時極易破裂,而且在高溫燒制的過程中,瓷釉發生的複雜變化往往是難以預料和控制的,即使是造辦處的一流工匠,在燒制時也難免失敗,其技術要求之高、工藝之複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古人說:「一件好瓷器燒成,要具備天時、地利和人巧。」一些器型、質地、圖案和色彩俱佳的精品,甚至是工匠們終其一生求之不得的。對於琺瑯彩瓷的燒造,那時的匠師們可謂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從而摸索總結出一套燒制這一特殊品種的方法。

  不過,就是這樣凝結了工匠們心血和汗水的成品琺瑯彩瓷,製作完成後呈獻給皇帝,皇帝本人御覽定奪後僅留下極其完美者,剩餘者全部砸碎。因而,與這件瓷瓶完全相同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當年,不僅是琺瑯彩瓷成品,就連被砸碎的瓷片也不能有一片外流民間。在紫禁城中,掩埋碎瓷片也曾是太監們的一項日常工作。據記載,宮內所使用的瓷器,即便破損了,也不能隨便處置,必須找專門的地方掩埋。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在院內施工時,曾挖出過大量各個年代的陶瓷碎片,證實了這一記載。

  總的來說,在清代,琺瑯彩瓷的製作極費工時,成本極高,產量很小,且全部由皇家壟斷,民間沒有留存。如今,存世的琺瑯彩瓷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等少數博物館之外,尚有少量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手中,均極為罕見。2005年,一件高僅為十幾釐米的乾隆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以1.15億港元成交,這在當時的古玩界掀起了一股琺瑯彩瓷瓶熱。天津博物館裡的這件清代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與那件拍賣的瓷瓶大小相近,造型及紋飾更為精細,可以想見,其珍貴程度之高,實為文物之瑰寶。

  本報記者 肖明舒

  圖片由天津博物館提供

history.sohu.com true 綜合 http://history.sohu.com/20160519/n450347653.shtml report 3607  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琺瑯彩瓷是極為名貴的品種,也是我國陶瓷裝飾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尤其在清代,琺瑯彩瓷一直是專為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更是

");}

相關焦點

  • 琺瑯彩玉壺春瓶:舉世孤品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天津8月17日電 題:琺瑯彩玉壺春瓶:乾隆皇帝甄選 成就舉世孤品新華社記者周潤健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琺瑯彩瓷堪稱一朵奇葩。天津博物館就有這麼一件「鎮館之寶」——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瓶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如玉。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介紹,琺瑯彩瓷,是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宮廷御用瓷。創始於康熙末年,雍正時期製作日趨精美,乾隆時期更加工巧精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
  • 康熙時期瓷器中,這種玉壺春瓶數量已經很少了,朗窯綠也不多見
    琺瑯彩最早是西方人畫在銅胎上的顏色,到了康熙時期,他下令嘗試把琺瑯移植到瓷器上,結果就成功創燒出了馳名中外的琺瑯彩。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首先是瓷胎的琺瑯彩,其次才是銅胎的琺瑯彩,接著是玻璃胎琺瑯彩。由於燒制琺瑯彩費用太大,製作成本過高,所以當時只有宮廷能使用,並不適合普及民間。到了康熙晚期,為了讓每一個中國百姓能夠得以使用,後來被稱為粉彩的瓷器才逐漸國產化,但當時就是叫「琺瑯彩」或「洋彩」,它只不過是一個國產化的過程。
  • 美瓷鑑賞—琺瑯彩雙龍耳瓶,玉壺春瓶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瑯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瑯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遊園罐是其代表。
  • 同治官窯青花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又稱玉壺賞瓶,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 玉壺春瓶、梅瓶、賞瓶稱為「瓶中三寶」,它們是器物美學發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許多瓶類都是以這三種造型為母本延伸創作出的,三種瓶型相比,玉壺春的造型最為經典。
  • 琺瑯彩,宮廷瓷器的代表作
    琺瑯彩,彩瓷品種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 乾隆以後即少有製作。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琺瑯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 據檔案記載有400多件。
  • 鑑古器(瓷器篇)琺瑯彩
    琺瑯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宮廷御用瓷器。它是釉上彩瓷器的一種,它的工藝是先在已燒好的素麵胎上塗彩料作底,然後在底色上加彩繪紋飾,再經爐火燒制而成。「琺瑯」又稱「佛郎」,是13世紀由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的一種銅質工藝品。琺瑯器又可分「掐絲琺瑯」與「畫琺瑯」兩類。
  • 佳逸茶具|瓷器中的皇后——琺瑯彩
    喜歡瓷器的藏友們都知道,瓷器中最貴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琺瑯彩,琺瑯彩高貴,一出生就是宮廷製作,自帶皇家氣質,琺瑯彩是瓷器中最神秘的一類,自誕生以來的200年之內,一直僅供皇家專用,從未出宮,那它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和發展呢?又是怎樣的魅力讓多位皇帝愛不釋手?
  • 鈞窯瓷玉壺春瓶一件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
  • 宣德藍釉玉壺春瓶——藝術與文學的完美結合
    明宣德藍釉暗刻龍紋玉壺春瓶,高30cm。 藍釉是瓷器釉色名。傳統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藍釉最早見於唐三彩中。暗刻龍紋玉壺春瓶此瓶撇口,細長頸,圓腹下垂,圈足。瓶身自上至下通體藍釉、暗刻龍紋、祥雲、海波紋。此瓶造型莊重,紋飾素雅,構圖飽滿,層次分明。
  • 精品賞析——宋代磁州窯玉壺春瓶
    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它那一氣呵成的嫻熟畫藝,令許多藝術大師嘆為觀止。風格獨特的磁州窯瓷器,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繼承了唐代南北民窯的特點,融入本地特色,精細粗獷並存,豪放工致兼有,與同時期的五大名窯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濃厚的民間情趣,裝飾形神兼備,別開生面,頗具北方特色。
  • 琺瑯彩之外的又一燒造大作——粉彩瓷器
    粉彩瓷是琺瑯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 粉彩瓷在眾多的清宮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簡單率直,濃筆豔抹,富貴豪華而別具一格。紅鳥牡丹富貴罐是其風格的經典之作。
  • 高麗青瓷玉壺春瓶
    高麗瓷器是直接源於唐宋的,因為蕃屬國的便利條件,高麗幾乎學習了中國所有的瓷器工藝,其中最傑出的是青瓷。可以不誇張的說,高麗青瓷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在國外拍賣上也曾出現過把汝窯誤認為高麗青瓷的大烏龍,因為高麗青瓷也支燒。
  • 琺瑯彩花鳥紋杯皇室貴族專用瓷器珍品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瓷器生產工藝發展頂峰時期的產物,在清代康熙時期從歐洲傳人的金屬胎畫琺瑯技法成功移植到創燒釉上彩瓷器上,創出新品種。琺瑯彩瓷器是經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從發展到衰落,於清代宮廷壟斷,專攻皇室享用,其創燒風格按照皇室要求製作,屬於皇室藝術珍品。
  • 專訪政合宮宮廷琺瑯彩品牌創始人孫赫陽
    中國財富網訊,在中國陶瓷燒制歷史中,出現過五彩、鬥彩、粉彩、琺瑯彩四種彩瓷,其中琺瑯彩最有傳奇色彩,因為它是宮廷御用陶瓷,而且是在京城畫胎燒制,康、雍、乾清三代皇帝親自參與此事,馬未都稱琺瑯彩為「官窯中的官窯」。
  • 玉壺春瓶天青醉,不勝醇酒黃粱夢
    圖說:窯廠技工正在對素胎汝瓷酒瓶進行最後的細節打磨  幾多風雨,幾多努力,汝州人埋頭鑽研,終將汝窯這一瓷器恢復生產。如今,汝瓷已成汝州市一張名片。  圖說:汝瓷燒制傳承人仔細察看出窯的汝瓷玉壺春酒瓶  t因此,禾採也即採禾,意為抓取天地之精華,以供人們之享用。禾採汝窯,深山採料,天然礦石配釉,高溫窯火煅燒,恰是汝瓷行業的精誠傳承者。
  • 金-元黑釉玉壺春瓶
    金-元黑釉玉壺春瓶 金-元黑釉玉壺春瓶 尺寸:高24.6釐米,口徑7釐米,底徑8釐米 品相
  • 清代宮廷的琺瑯彩瓷器,為何件件精品,卻很少傳世
    這件瓷器便是:琺瑯彩纏枝花卉蒜頭瓶燒制於大清乾隆時期,瓶高18釐米,口徑2.6釐米,足徑5.5釐米。瓶口呈蒜頭狀,長頸,溜肩,碩腹,圈足。瓶內壁及圈足內施綠松石色釉。02乾隆時期的琺瑯彩乾隆帝對琺瑯彩瓷器珍愛有加,琺瑯彩瓷器的燒制數量超過康雍兩朝,造型更加豐富。
  • 演繹東方極致美學的棗皮紅地五彩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瓷器,國人的偉大發明,亦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不朽創造。其搭起了中西文化交流,推動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明朝是中國瓷器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其佔據了瓷器史上顯著的地位。明代嘉靖朝共45年,嘉靖年間開始把景德鎮官窯督陶官改成地方官,御窯廠規模日益龐大,建制也步入正軌,瓷器生產甚為發達。明嘉靖時期瓷器的畫風由前朝的清新、舒朗、淡雅轉為冗繁、華縟,器物的紋飾遍布全身。畫法都是雙溝平塗,填色精細,比較生動。嘉靖五彩器開創了一代彩瓷製作新局面,色調以紅綠取勝,整體給人感覺古樸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