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瓷器便是:琺瑯彩纏枝花卉蒜頭瓶
燒制於大清乾隆時期,瓶高18釐米,口徑2.6釐米,足徑5.5釐米。
瓶口呈蒜頭狀,長頸,溜肩,碩腹,圈足。瓶內壁及圈足內施綠松石色釉。通體以金彩繪錦紋為地,其上以琺瑯彩繪各式纏枝花卉,色彩鮮豔。口、足、頸部飾以多道金彩,愈顯金碧輝煌,華貴典雅。外底欄框內書藍料彩篆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印章款。
01蒜頭瓶器型的由來
蒜頭瓶因其瓶口像蒜頭而得名,其外形仿製秦漢時期的銅瓶而來,古樸典雅;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時期,景德鎮最為擅長燒制,品種類別以青花最多,琺瑯彩的蒜頭瓶並不多見。
02乾隆時期的琺瑯彩
乾隆帝對琺瑯彩瓷器珍愛有加,琺瑯彩瓷器的燒制數量超過康雍兩朝,造型更加豐富。宮廷琺瑯彩的燒制從康熙到乾隆三朝,共計40多年。乾隆對琺瑯彩的燒制要求非常嚴格,同時也有著一定的獎勵制度。宮廷瓷器設計師會與乾隆共同進行設計畫稿,然後把設計畫稿交由景德鎮按照畫稿燒制素瓷,再由造辦處琺瑯畫師按照旨意畫彩,經爐火烘烤而成。
琺瑯彩的特點主要是,彩料凝重,花紋突起,色彩鮮豔明亮,畫筆精緻,融合東方寫意與西方寫實的技法。若最後的成品得到乾隆的誇讚,那麼參加這件瓷器燒制、上彩的工匠都是有相應的賞賜。
真正的宮廷琺瑯彩成品瓷器非常少見,這件也屬於清宮秘藏,極為珍貴。
琺瑯彩為釉上彩,雖然彩料不需要經過高溫燒制,色彩可以完整保留,不易變色,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琺瑯處於釉面的外部,免不了與外界所接觸,摩擦,特別是底部,極易造成金彩的脫落。
03瓷器的主體紋飾
花紋的主體為纏枝紋,屬於傳統紋飾,明清時期最為流行。在明代的時,更多地稱之為『轉枝「,屬於一種靈活的構圖方法。構圖肌理是以波狀紋與切圓相組合,以二方或者四方連續展開,形成波浪纏綿的樣式,最後在切面上畫上點綴的花卉、葉子,這樣就形成了枝繁葉茂的纏枝花卉紋。因其具有著非常好的靈動性,變化多樣,常用而不易重複的特點,而被廣泛使用。
在瓶頸處,金彩上下,還有許多的佛教八寶元素,如傘、蓋、蓮花、金魚等,皆是乾隆時期崇尚佛教的特徵,極其喜歡一些有著美好寓意的事物作裝飾。
04整體藝術手法
整體上來看,這件瓷器造型古樸典雅,靈動優美。其中東方與西方的藝術相結合,大小紋飾的相互映襯,色彩的組合,空間的構造布置等都是屬於頂尖水準。畫師對琺瑯彩的運用,色彩濃淡的變化,比如金彩上下處的藍色過渡,非常自然,與其它的顏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這件琺瑯彩纏枝花卉蒜頭瓶,為故宮館藏,因其優美的外形與豔麗的色彩,格外顯眼。這裡奉上壁紙一張,也可自己上故宮壁紙進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