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釉類瓷器最早見於唐三彩,後沉寂於元明兩朝,最終在康熙朝時期迎來復興,並且直至現代成為收藏愛好者們的追捧熱門。宋代時盛行清麗之風,出現了天藍釉這一清雅色釉。元代則發展成高溫藍釉瓷,這種高溫釉是後來霽藍釉的前身。從明至清後又逐漸出現了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藍釉瓷,種類之多,釉色之美,讓人嘆為觀止。可以說,在整個藍釉瓷體系中,霽藍釉藍如深海,是色調最純正的。霽藍釉是一種慣稱,此前的稱謂有「積藍」、「祭藍」等,後取「霽藍」二字,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象徵著雨過天晴,是非常特別的藍釉瓷器。那麼霽藍釉瓷器價值幾何,又如何去鑑賞呢?
清代霽藍釉的燒造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昰仿燒明代宣德時期盛名在外的「寶石藍」,另一種就是具有清朝時代特色的「霽藍釉」。
清代的霽藍釉瓷器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此後生產歷代未斷,均有佳作傳世。常見造型主要是宮廷祭器和擺設用瓷,外觀上或暗紋或描金或光素。
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經造辦處挑選出窯,做工異常精緻。民窯也有霽藍釉瓷,多用於寺廟祭器,均無官款,但有當年年款。
首先,從「霽「字可見其色澤如雨過天晴般空靈清澈。有著藍釉瓷器獨特的秀逸清俊之美,是瓷器命名中重風骨的品類。為何霽藍釉瓷器可以呈現出類似於藍寶石般的明亮澄淨?不僅是因為霽藍釉所採用的著色劑是銅,釉料也並不單純。在釉料中加入了一部分鈷料,充分發揮了色劑的作用,所以成色更明快。這種原料燒出來的霽藍釉瓷器通體覆蓋玻璃般的光潤質感,如雨後晴空般通透明麗,因而得名「藍寶石釉」,後轉為「霽益釉」之稱。
此件清代霽藍釉瓶,釉色濃淡均勻,呈色穩定,藍如深海,勻淨幽雅,光可鑑人。霽藍釉瓷器相對於天藍釉、孔雀藍釉來說,除了色澤偏於深沉,但體釉面更為光潤,瓷體厚度適中。
明清時期的霽藍釉瓷在裝飾上也多了許多變化,尤其是在清代,很多霽藍釉瓷並不僅僅是單色釉瓷,而是加入了清代瓷器工藝中一些獨特的裝飾技法,如暗花雕琢、描金裝飾、琺瑯彩彩繪、粉彩彩繪等等,進一步提升了霽藍釉瓷器的收藏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常說霽藍釉瓷器是具有清代典型特色的。從目前的收藏市場上來看,出自清代御窯廠的霽藍釉瓷器價格非常惹眼,而且升值潛力也很強勁,畢竟有朝廷監管,出窯必是佳作。
同時,流散在民間的一些民窯霽藍釉精品也有藏家競相追逐。這類瓷器因為不是官窯出品,所以初始價格往往不是很高,但不乏有眼光長遠的藏家遇見這類瓷器必然撿漏。大家都知道民窯霽藍釉精品存世量本身並不多,所以很適合投資,其後期的價值只會增長不會減少。
如今,清代藍釉瓷器的價格不斷變化,品相好、官窯造的清代藍釉瓷器都價值不菲。在這裡也要提醒眾多藏友們,收藏清代藍釉瓷器一定要擦亮眼睛,同時最好找領域內權威專家進行鑑定,切莫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