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惑:中國瓷器釉色大全

2020-12-09 騰訊網

精彩內容 每天如期與您分享

清雍正款十二色釉菊瓣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釉色」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通過什麼標準來分辨釉色呢?

釉是覆蓋在陶瓷製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不同的釉有不同的顏色,釉的顏色就稱為釉色 。瓷器的釉彩開始比較單一,隨著瓷業的發展與科技進步,由開始的一種釉彩的素瓷發展到多種釉彩的彩瓷,詳細區分名稱很多。

顏色釉的分類

來自呂成龍:《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

壹|青 釉

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多為青中泛黃、泛灰或者泛綠。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20多種派生的青釉顏色。

青釉成熟於康熙,經過雍正的發展,在乾隆年間達到精緻,應該說這一時期的青釉瓷的稍早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青釉特點為釉色古雅、沉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緻、細膩。

越窯青釉直頸瓶 故宮博物院藏

粉 青 釉

略帶乳濁性的一種青釉。龍泉窯首創,宋官窯和以後的景德鎮窯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最佳色調之一。屬石灰鹼釉的一種,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和鈦。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 故宮博物院藏

梅 子 青 釉

南宋龍泉窯創燒的一種著名青釉品種。釉色濃翠瑩潤,如青梅色澤,故而得名。梅子青釉與粉青釉同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色調可同翡翠媲美。含鐵量、燒成溫度和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高。

明龍泉窯梅子青釉玉壺春瓶

豆 青 釉

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於宋代的龍泉窯。豆青和東青原屬一類,以後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至清代純近綠色。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

清乾隆豆青釉浮雕瑞蝠雙魚「百壽」圖如意耳瓶

翠 青 釉

明永樂時所創。因釉色青嫩如翠竹,故名。釉面色澤光潤,垂釉處突出,玻璃質感強,釉中有密集小氣泡。永樂翠青釉因釉汁垂流,器物肩部色澤淡雅,下部濃重。

翠青釉三系蓋罐故宮博物院藏

天 青 釉

又名「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蘭色釉,我國古代陶書描寫的青如天,明如鏡,正是這種釉色特點的形容。

有鈞窯天青,始於宋,呈淡藍色,釉層厚而不透明,以鐵的化合物為著色劑;另有宋汝窯天青,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色調較穩定,多數釉面無光澤。還有景德鎮窯天青,始於清康熙,呈淡灰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以鈷的化合物為著色劑。

宋汝窯天青釉碗故宮博物院藏

貳|青 白 釉

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於青白二者之間,青中有白和白中顯青瓷器的專門稱謂。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當地工匠製作的。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隱青。」眾上所述,青白釉稱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隱青的。

宋青白釉葵花形臺盞 (一套)

叄|白 釉

瓷器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於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出現白釉。嚴格地說,白釉是一種無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

唐、五代時期,白瓷在北方有很大的發展,增加釉面白度的措施由施化妝土改為選用高質量原料,提升了釉面光潔度接近高級細瓷標準。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白瓷燒制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代邢窯白釉壺 故宮博物院藏

卵 白 釉

又稱「樞府釉」,是元代景德鎮新創的一種顏色釉。它與同時期的青花一樣,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標誌。

元卵白釉瓷的胎採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鋁的含量,既提高燒成溫度,又得到大件瓷器在高溫中不變形的效果,保證了質量。

卵白釉窯器上常書「樞」、「府」兩字,故又稱「樞府瓷」。亦有在器物上書「太禧」或「福祿」字樣或沒有字銘的。由於這類瓷器製作精細,又有官府名稱,加之所印雲龍紋飾均為五爪龍,被後人認為是元代官窯的產品。

景德鎮窯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甜 白 釉

甜白是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於永樂白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甜白釉釉極瑩潤,能照見人影,比樞府窯卵白釉有更加明顯的乳濁感,給人以溫柔甜淨之感,所以又稱"蔥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

明永樂甜白釉僧帽壺故宮博物院藏

肆|醬 釉

又稱"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較高,達5%以上。

醬釉的出現始創於北宋的北方窯口,如定窯、耀州窯等窯場中均有燒造,以定窯醬釉最著名。明曹昭《格古要論》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於白定"的論述。所謂紫定並非紫色,其釉呈棕紅色,實際上與今天芝麻醬色調相近的釉,故而得名。

宋耀州窯醬釉碗 故宮博物院藏

伍|黑 釉

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

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

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託。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故宮博物院藏

烏 金 釉

始於明代成化年間而以清康熙朝作品為代表。以後衍為古銅、墨褐和鐵棕等。料地有純黑與黑地彩兩種:純黑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繪,以黃、綠和紫三色為多。

系景德鎮瓷工利用含鐵量達13.4%的烏金土製釉而燒出的一種光潤透亮、色黑如漆的純正黑釉。烏金釉是黑釉中最瑩亮的一種。

清康熙烏金釉描金山水紋筆筒故宮博物院藏

陸|黃 釉

黃釉是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成,也稱鐵黃,有高溫與低溫之分。

最早出現於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於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傑出的黃釉;嘉靖以後,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入清後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後的菜尾、鼻煙、金醬等。

低 溫 黃 釉

嬌 黃 釉

因用澆釉法施釉,故名。明宣德時創燒,盛於弘治、正德時期。燒成溫度850-900℃之間,穩定性比其它低溫釉要高。透明度出較高,使刻在胎上的圖案花紋能透過釉層顯現出來。嘉靖後,衍為"魚子黃釉",以後愈淡,清康熙時衍為淡黃,又名"蛋黃釉"。

明弘治黃釉金彩犧耳罐 故宮博物院藏

淡 黃 釉

淡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

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

清雍正淡黃釉瓶 故宮博物院藏

高 溫 黃 釉

米 色 釉

亦稱「米黃釉」,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黃釉,呈色淡雅,黃中泛白,極似小米之顏色,故名。

景德鎮窯生產米黃釉始於宋代,深者黃中微泛紅,淺者黃中泛白。清代景德鎮窯生產米色釉始於康熙時期,以後各代亦有燒造,而以雍正時期最多且質量最好。

清乾隆米黃釉折腰碗

茶 葉 末 釉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

茶葉末釉起源於唐代黑釉,當時的耀州窯曾大量燒制,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而清代景德鎮仿燒則十分成功,一躍成為名貴的色釉品種。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產品為多見,雍正茶葉末釉偏黃的居多,乾隆茶葉末釉則偏綠的居多。

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深沉凝重,極具古意。

清乾隆茶葉末釉犧耳尊 故宮博物院藏

柒|綠 釉

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

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

遼綠釉劃花單柄壺 故宮博物院藏

瓜 皮 綠 釉

一種低溫銅釉。因色澤綠如西瓜皮,故名。在澀胎上施釉,於低溫中二次燒成。出現於明代中期,至清康熙時有較大發展。

康熙瓜皮綠有深淺二色。深者濃綠,無紋片,多用在一色釉的瓶、罐、盤、碗、洗上;淺者如嫩黃瓜色,常用來裝飾高約六七寸、式樣精巧的細頸瓶。彩瓷圖案中的山石、樹木、枝葉,也常用瓜皮綠塗染。

明嘉靖瓜皮綠釉暗劃雲鳳紋尊 故宮博物院藏

孔 雀 綠 釉

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色蔥翠,釉內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醬白釉底,釉色鮮明豔麗;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於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

孔雀綠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宋、元時期的民窯創燒,最早見於宋代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開始在瓷器上摩燒單一的孔雀綠釉。其燒造方法有兩種:一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

明正德孔雀綠釉碗 故宮博物院藏

郎 窯 綠 釉

清康熙時郎窯燒制的高溫綠釉。有的呈色淺翠,有玻璃光澤;有的微綠而泛五色光、滿布極細紋片,色澤瑩澈,叫"蒼蠅翅"。據傳當時郎窯綠比郎窯紅貴重十倍。

綠哥釉小橄欖瓶 故宮博物院藏

松 石 綠 釉

清雍正時期創燒的綠釉新品種。其呈色為淡黃色中微微發綠,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松石綠"。

清雍正松石綠釉菊瓣盤

淡 綠 釉

隨著康熙時畫琺瑯料從歐洲的傳入而產生的一種綠釉。

清康熙淡綠釉暗花螭紋杯碟 故宮博物院藏

捌|紅 釉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到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宣德時燒制出了祭紅。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

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紅的一種。粉紅中最豔麗的叫作美人醉。

鮮 紅 釉

明代永樂時景德鎮窯創造成功色調純正的鮮紅釉。色澤鮮豔、勻潤。在此之前,陶瓷領域還沒有一件色澤純正的紅釉瓷器。永樂鮮紅釉的燒製成功,是明代景德鎮陶瓷工人的一項重大貢獻。

明宣德鮮紅釉碗故宮博物院藏

郎 窯 紅 釉

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豔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

郎窯紅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清康熙郎窯紅釉琵琶尊 故宮博物院藏

豇 豆 紅 釉

屬高溫釉,是清朝康熙時銅紅釉名貴品種之一。因其色調淡雅宜人,以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造型輕靈秀美而得名。

呈色變化較多,粉紅色中略帶灰色的稱"豇豆紅釉",灰而色暗的稱"乳鼠皮釉",粉紅中有綠點的稱"苔點綠釉",帶紅塊的稱"孩兒臉釉"等。

清康熙豇豆紅釉洗故宮博物院藏

霽 紅 釉

又稱鮮紅釉、寶石紅釉、霽紅釉、積紅釉、醉紅釉。創燒於明代早期永樂時年間,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徵。

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鬱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淨,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清同治霽紅釉玉壺春瓶故宮博物院藏

珊 瑚 紅 釉

珊瑚紅也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於康熙,盛於雍、乾兩朝。它是將紅釉吹在白釉之上,燒成後釉色均勻、光潤,能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紅"。

雍正時釉色閃黃,乾隆時則顏色深而釉層厚。在康、雍兩朝,珊瑚紅曾用作底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製作、彩繪都極為精細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它來裝飾器耳。但仍以珊瑚紅器物為貴。

明正德珊瑚紅釉渣鬥

金 紅 釉

金紅釉是在康熙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因此也叫洋紅,它是以金為著色劑的低溫粉紅釉。

金紅釉首先在康熙年間的琺瑯彩瓷上使用,此後雍正、乾隆兩朝金紅釉成為名貴色釉而被廣泛使用。根據呈色的濃淡,金紅釉又可分成胭脂紅、胭脂水、粉紅釉等。

淡粉釉瓶 故宮博物院藏

玖|藍 釉

藍釉以氧化鈷為呈色劑,最早見於唐三彩,宋代鈞窯以天藍釉為主色調,元代景德鎮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清時又燒成了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藍色釉瓷。

霽 藍 釉

明代的藍釉也稱霽藍、積藍、寶石藍、霽青等等,是一種含氧化鈷2%左右的高溫石灰鹼釉,色調深沉穩定。清代霽藍釉從順治開始各朝都有燒造,技術水平穩定高超。

霽藍釉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灑 藍 釉

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窯首創,亦稱青金藍、雪花藍、蓋雪藍等。也是一種氧化鈷為著色劑的高溫色釉,其藍色中夾雜著白色小斑點,分布自然,猶如片片雪花飄落在藍地上,外觀效果極似天然青金石的色澤,故名。

明代灑藍釉器物較少,清康熙之後得到發展,質量和產量均有提高。雍正時期的灑藍釉多模仿天然青金石的色澤,釉面有較濃重的青褐色,也有稱之為「鬼臉青」的。至此之後灑藍釉較少生產。

清康熙灑藍釉描金花卉紋帶蓋糊鬥 故宮博物院藏

回 青 釉

明代嘉靖、萬曆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鈷藍釉,所用青料是當時特有的進口回青。呈色不如霽藍釉那樣濃重,而是淺淡的藍色,有的則藍中泛灰。嘉靖以後回青釉瓷器明顯減少。

明嘉靖回青釉爵杯 故宮博物院藏

天 藍 釉

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顏色釉,釉中氧化鈷的含量不到1%,其色淺淡,渾然一色,似天空之蔚藍而得名。

天藍釉色調淡雅勻淨,令人賞心悅目,可與康熙時期豇豆紅釉媲美,常作文房等小器的釉色。康熙之後各朝多有生產,不過顏色都不如康熙時期淺淡風雅,雍正、乾隆時期的天藍釉顏色也存在較大差別。

清雍正天藍釉雙龍耳瓶 故宮博物院藏

孔 雀 藍 釉

一種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低溫色釉,釉層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藍色,故名。其釉色藍若寶石,晶瑩潤澤,釉表有極細微的魚子紋。有一部分孔雀藍釉器可能屬於以氧化銅為呈色劑的孔雀綠釉器中顏色偏藍的一種。與孔雀綠釉相比,數量較少。

清雍正孔雀藍釉卷缸

拾|紫 釉

亦稱「茄皮紫釉」,因施釉多用澆釉法,也稱「澆紫釉」。主要著色元素為錳,唐三彩中即有紫釉出現,景德鎮窯的紫釉瓷始燒於明代弘治時期。由於配料和窯火氣氛變化有別,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淺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等色。淡茄皮紫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深茄皮紫較為多見,呈熟透茄皮之黑紫色。

清順治茄皮紫釉暗花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拾壹|金 釉

清代康熙時期創新品種,是在白釉瓷器上塗抹調和好的金粉或銀粉、經低溫燒成後,呈現出類似純金、純銀那樣富麗的效果。

清雍正金釉碗

拾貳|鈞釉與窯變釉

宋代鈞窯創燒的高溫顏色釉,呈色有月白、天青、天藍及玫瑰紫、海棠紅等。宋代鈞釉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深的稱天藍,較淡稱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稱月白。因在燒制過程中釉料摻入的銅被氧化常出現紅紫色斑塊,釉色呈現出青中泛紅、紅中泛紫的藝術效果。

景德鎮窯明代仿鈞只有宣德一朝,數量很少,僅追求釉色,不模仿造型。清雍正朝唐英督造御窯時,真正開始對鈞窯瓷器進行潛心仿製並取得重要成果,唐英在仿古瓷方面以仿鈞釉成就最高。

鈞窯月白釉瓶 故宮博物院藏

窯變釉是窯內變化所得。瓷器在窯內燒成時,由於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還原作用,出窯後即出現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其出自偶然又色彩繽紛特別,也稱之為「花釉」或「窯變花釉」。

窯變花釉早在唐代之前青釉瓷器上就偶有窯變現象,唐代魯山窯的黑釉花斑瓷,稱「花瓷」;宋代鈞窯生產的瓷器紅、藍、灰白互相交織,形成千姿百態的釉色分布。清代已把窯變釉作為一種顏色釉專門生產。

窯變釉弦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拾叄|爐鈞釉

低溫爐中燒成的鈞釉,實際上是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窯一種仿宜鈞的產品(宜鈞,宜興仿鈞釉的產品,有天青、天藍、芸豆、月白等品種,釉層較厚,開片細密,不甚透明,氧化氣氛燒成。盛於明清),可分為素、葷兩種,素者不見紅點,葷者有紅點。雍正時期爐鈞釉泛有圈狀紅點,其紅色並不鮮豔,紅中泛紫,似剛成熟的高粱穗色,因此常稱之為「高粱紅」。

清雍正爐鈞釉水丞 故宮博物院藏

瓷器的釉色是一個極為龐大複雜的體系,每種釉色都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變化發展,而同一時期、甚至同一窯爐生產的釉色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它的面貌決不是單一和穩定的

右下點【在看】右上點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圖文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雍正瓷器集中國古代釉色瓷之大成
    雍正皇帝文化藝術涵養非常高,是一位具有文人氣質的皇帝,所以體現到瓷器上就會表現出雋秀爾雅的特徵。特別是雍正時期的顏色釉瓷器,造型俊秀,釉色淡雅。這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淡黃釉瓶撇口,細頸,溜肩,肩下漸斂。器內外均施淡黃釉。其釉色淡雅如蛋黃色,所以也被稱為「蛋黃釉」。造型娟秀,胎釉細膩,集嬌美之體型淡雅之釉色,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 景德鎮窯-瓷器知識大全
    景德鎮窯有著中國瓷都的美譽,是宋代著名的六大窯系之一。其悠久的制瓷歷史和特色瓷器,一直吸引著海內外瓷器愛好者的目光。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景德鎮窯瓷器知識大全,從五代時期至晚清民國時期,點點滴滴體驗景德鎮窯的輝煌藝術成就。
  • 紅釉瓷器收藏與鑑賞
    中國瓷器文化歷史非常悠久,尤其紅釉瓷器的文化底蘊更為深厚。紅釉瓷器喜氣洋洋,為國人較為偏愛的顏色之一。紅釉瓷器品種豐富,也是藏家比較關注的瓷器品類。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紅釉瓷器收藏與鑑賞知識,使您對紅釉瓷器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 醬色釉瓷器發展史
    醬色釉瓷器顏色非常特殊,色澤猶如芝麻醬般,是我國單色釉瓷器之中的珍品。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醬色釉瓷器乾貨知識,使您通過簡短的小文章,對醬色釉瓷器的發展史有著更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一、醬色釉瓷器-基本知識醬色釉,又稱之為「柿色釉」、「紫金釉」,它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顏色釉,因其釉色與芝麻醬顏色頗為接近,多呈現出濃重的褐黃色,因此而得名「醬色釉」。
  • 瓷器鑑定那些事——窯變釉瓷器
    窯變釉瓷器起源於清雍正時期,是在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作為新的瓷器品種,其更適合當時所使用的窯型,因此從雍正一朝開始,便未曾斷燒,直到如今都在燒制,且在顏色釉瓷器中佔有重要位置(圖1)。圖1 清雍正 窯變釉鸚鵡耳扁瓶 翰海拍賣 2002年秋不同於祭紅、豇豆紅只燒制官窯,窯變紅釉瓷器官、民都有大量的生產燒造。窯變釉瓷器的胎子為白色,由於施釉厚的原因,胎體為了抵抗釉水帶來的壓力以及熔融時流動造成的拉力,相應的較青花、粉彩及其它顏色釉瓷器胎體都厚重些。造型上,雍正多小件器物;從乾隆朝開始,中大件琢器(瓶、罐類)成為主流,但在器型上各個時期會稍有區別。
  • 畫家黃淳波:潑釉寫意青花,瓷器上的輕歌曼舞
    把淋漓酣暢的中國畫大寫意,用青花釉色渲洩在冷豔的瓷器上。幾千度高溫燒制,隨窯溫而幻化,一件極具特色的青花水墨瓷器在畫家黃淳波手下就這樣出爐了。畫家黃淳波先生在自己的水墨大寫意創作之餘也玩起了跨界,這一「跨」好評如潮,精品不斷。
  • 釉層肥厚的金代耀州窯月白釉瓷器,釉色光潔如新的宋代黑釉盞
    施滿釉,底足與環耳外側露胎,月白釉,呈青白色,釉厚均勻,溫潤如玉。胎色灰白,胎質細膩。內底心飾一道下凹弦紋。整體精巧無比,為金代耀州窯月白釉瓷中的佳器。此器之造型可追溯至九、十世紀由中亞地區傳入我國的金銀器單柄杯。南宋、金時期在南北方窯場,如耀州窯、定窯以及景德鎮、龍泉窯等均可見此類造型的瓷器。其中有紀年的時代多在12世紀後半葉及其以後。
  • 驚豔的藍:中國古代藍釉瓷器5種
    藍釉,一種瓷器釉色名。藍釉最早見於唐三彩,但當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高溫藍釉的出現是在元代。入明以後,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美,被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時,更出現灑藍釉、天藍等多種新品種。
  • 明代永宣甜白釉色瓷器特點和瓷器鑑賞
    永宣甜白釉色瓷器特點 甜白釉瓷是由明永樂年間景德鎮官窯創製的一種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經高溫燒制而成。 永樂時期甜白釉器物是宮中主要用瓷。
  • 收藏:金元時期民間鈞窯瓷器的主要釉色,深度品鑑!
    文:郭燦江鈞窯瓷器是中國北方地區宋金元時期一類十分重要的瓷器產品,同時,又是當今中國陶瓷研究中疑問較多的一窯口。我國主要瓷窯斷代的依據大多是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掘。鈞窯瓷器在宋元文獻中沒有記載,這與宋代著名汝、官、哥、定窯均留下了諸多文獻記錄有較大反差,這也是多數古陶瓷研究者否定作為陳設瓷的官鈞瓷器宋代說的最重要依據。天藍釉、月白釉及藍釉紅斑是金元時期民間鈞窯瓷器的主要釉色。下面我們逐一列舉:1、金代天藍釉鈞瓷碗
  • 單色釉瓷器:演繹千年極簡美學的「大家閨秀」
    明正德 澆黃釉描金爵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單色釉瓷器以其質地迥異的胎體和美不勝收的釉色,曾經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在唐代以前,中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單色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兩個時期。宋代,單色釉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特別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單色釉瓷器的燒制工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
  • 清代康熙高溫銅紅釉瓷器分幾種
    紅釉自古受中國人喜愛,因為中國人幹什麼事情都要有美好寓意,圖著喜慶,尤其是紅色更是中國人認為大吉大利的顏色,在中國瓷器釉色種類最多的清朝自然少不了紅釉瓷器,其中康熙時期的紅釉瓷器最多,有霽紅釉、郎窯紅和豇豆紅三種。
  • 烏金釉瓷器收藏與鑑賞
    烏金釉瓷器美觀大方,釉色明亮如黑漆,如今被越來越多的瓷器藏家所喜愛和珍視。它不僅在官窯生產的數量非常少,而且民窯方面幾乎沒有過燒造的記錄,可見其燒造難度之大,因此烏金釉瓷器的傳世器物非常之少,屬於珍貴無比的稀有瓷器品種。
  • 曠古爍今的祭紅釉瓷器
    從清初康熙時期到清末宣統時期,歷代都有燒制祭紅釉瓷器品種,從傳世器物看,高品質的逐漸減少。在後期,由於眾多原因,大量存在質量問題的祭紅釉瓷器進入了宮廷。其中多數釉色幹而不透潤、色淡而不紅、盤碗邊處脫口無紅,甚至還有出現串煙火舔的現象,此類的盤、碗或整體釉色發黑,或在器物周身出現半邊紅半邊黑的現象。
  • 南定窯瓷器大全
    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照舊色釉定都是云云),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樣平常的。仿品因胎釉質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樣平常都是氣韻凝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體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 釉色如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
  • 獨特瓷器工藝造型,中國釉宮廷御製藝術精品
    雍正朝窯變釉瓶多為精緻小品,此壺器形碩大規正,為同類器中僅見的大型重器。唯一較為接近的例子為清宮舊藏一件仿鈞釉瓶(高24公分),同樣飾三周弦紋,該例釉色以紅藍斑為主,釉面略帶暗啞,見1999年香港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顏色釉》,圖版177號。窯變釉為雍正官窯器創新品種,從仿鈞釉中演變出來,採用二次或多次上釉過程燒制。
  • 越窯瓷器鑑定之燒制和釉色特徵
    越窯青瓷是中國最久遠的瓷器之一,是世界公認的「瓷母」,越窯燒造瓷器歷史悠久,從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從未間斷,唐代越窯青瓷成為皇室貢品,唐詩人陸龜蒙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讚美越窯青瓷的典雅秀美,對其釉色清澈碧綠、如冰似玉的光澤,給人以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譽稱為秘色瓷。本文將介紹越瓷的燒制和釉色特徵。
  • 為什麼只有明清有茄皮紫釉,明代和清代茄皮紫釉瓷器有什麼區別
    明代和清代茄皮紫釉瓷器有什麼區別,如何鑑別茄皮紫釉創燒於明代早期明代弘治時期,茄皮紫釉瓷器是一種以氧化錳為呈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的鐵、鈷等其他金屬元素則起調色作用。其釉色有深、淺之別,深者如熟透的黑紫色茄皮,常施於尊、罐、大盤、大碗等器上;淺者則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多施於小件盤、碗之上。
  • 歷史上燒制黑釉瓷器的窯口
    黑釉瓷器在現代已經非常少的使用,但在古代東漢時期就開始燒制精美的黑釉瓷器。東晉時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宋時期黑釉發展到高峰期,其中宋代建陽窯燒制的黑釉盞最為出名。明清時期黑釉瓷器製作精美,多以黑釉為地施各種低溫釉彩。
  • 品鑑藍釉:如何鑑賞清代霽藍釉瓷器及其收藏價值
    從明至清後又逐漸出現了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藍釉瓷,種類之多,釉色之美,讓人嘆為觀止。可以說,在整個藍釉瓷體系中,霽藍釉藍如深海,是色調最純正的。霽藍釉是一種慣稱,此前的稱謂有「積藍」、「祭藍」等,後取「霽藍」二字,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象徵著雨過天晴,是非常特別的藍釉瓷器。那麼霽藍釉瓷器價值幾何,又如何去鑑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