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定窯瓷器追漲也會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比如,市場關注度和作品市場需求量太大的南定窯瓷器,更容易淪為造假集團的目標;再比如,如果南定窯瓷器被熱捧是源自藝術家及其經紀人的大肆炒作,透支了本身的信譽和學術地位,那麼其南定窯瓷器價格必然脫離實際的藝術價值,投資者追漲也很可能面臨「套牢」的風險。
中期以後盤碗接納覆燒法,為防口部粘釉,因此將施滿釉的盤碗在口沿處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燒成後盤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邊的「芒口」。為了雅觀,在一些高等的盤碗口沿上,常鑲上金、銀、銅質的扣,所謂「金裝定器」。這是定窯創燒的一個奇異的制瓷工藝特點。仿品通常接納硬器將口沿敲毛,再塗以汙垢做舊,冒充「芒口」;或者在沒有「芒口」的盤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細視察,容易鑑別。
鑑識宋代定窯白釉瓷,從胎釉的角度,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辨識: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特殊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照舊色釉定都是云云),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樣平常的。仿品因胎釉質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樣平常都是氣韻凝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體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
釉色如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以是釉面之色呈所謂的「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由於施釉較薄,以是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罕通透,巨細紛歧。這也是一個鑑識時要注重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白」的釉色來。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乾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由於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鑑識時特殊注重。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
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鑑別。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勻稱,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泛起在盤玩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鑑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徵。雖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一樣平常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定窯到金代,胎釉和工藝上有一些轉變。雖然胎質仍皎潔細膩,但釉色多呈白色。工藝上雖承接了「覆燒法」,但在工藝上又有所轉變。即在許多盤碗的心田刮去一層釉,露出胎骨,然後疊燒,這露胎處通常稱為「澀圈」。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中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緻密燒結的黏土和瓷石製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相對來說,經過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黏土或瓷石製品稱為「瓷器」。
定窯在宋代時就有仿燒。仿燒的窯口,無論北方或南方各窯的產物,與定窯相比,都是大同而小異的。北方定窯系諸窯雖仿製訂窯的制瓷威風凜凜,但一樣平常都不接納覆燒工藝。特殊是宋王朝南遷之後,一部分定窯工匠也隨著南遷。於是在景德鎮等窯口也紛紛仿燒定窯瓷,泛起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諸多仿燒的品種。
收藏人士當中,但凡有點心得體會、南定窯瓷器可圈可點、有所獲利的,都有一個共同點:對自己玩的收藏有愛好、有鑽研、有一定認識。隨手拿出一個物件兒來,不說「可歌可泣」的收藏故事吧,起碼都能說出點前因後果、子醜寅卯來:哪位作者、作品時期、藝術特點、收藏價值……等等,不一而足。為什麼?因為如果不能做到這樣,就沒辦法玩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