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聯物業
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在紀念深圳40周年的一個活動上提出:
我們的目標是讓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這是一個長遠目標。新加坡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提出六比四的住房比例。
這波關於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公開講話,再次引發各界對深圳樓市的熱議。
「新加坡模式」是什麼樣的?
公開信息顯示,新加坡從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目前,新加坡已形成以政府組屋為主、市場化的私人房產為輔的住房體系。早在2016年,新加坡便有高達82%的公民居住在組屋裡,也就是說,新加坡的政策性住房與商品房比例約為8:2。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一直隨著商品房房價變化而加強樓市調控,比如進一步提高額外買家印花稅以及收緊房屋貸款。此外,新加坡也設法縮短申請購買新組屋的等候時間。為幫助那些不符合公共組屋申請標準但是又無力承擔私人住房的「夾心層」群體,新加坡政府從1995年起開始推出一種介於組屋和私人住房之間的混合型物業,即「執行共管公寓」,其具有公共住房特性,同時具備二級市場特點。有市場人士認為,新加坡組屋的供給模式,有嚴格退出機制也嚴懲弄虛作假,每個家庭一生只有兩次購買新組屋的機會。此外,政府主導組屋定價,嚴控房價收入比保持在3-5倍,價格被嚴格控制。
圖片來源於網絡學習「新加坡模式」,實施存難度
與新加坡不同,深圳提出的長遠目標是有60%的深圳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公共住房,但申請到安居房並不容易。多位業內人士也指出,深圳住房要實現接近新加坡那樣的模式,或者說要達到6:4的比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聯物業深莞惠董事總經理江少傑認為
深圳學習「新加坡模式」是一件好事,但實施起來存在一定難度。
首先,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自成立以來獲取土地的途徑比較單一,主要通過「招拍掛」拿地,但深圳宅地供應佔比較小,導致開發商與安居集團處於競爭關係,造成安居集團最終拿地的價格都不便宜,難以像新加坡一樣獲取大量廉價土地。其次,新加坡組屋僅分配給本國居民,新加坡入籍門檻頗高,人口總體相對穩定,而多數新加入者對組屋需求不高。深圳落戶門檻較低,近年來每年淨增數十萬人口,導致住房需求持續上升。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及增量面前,政府如何制定住房分配方案以及定價均是難題,且以目前的建設速度來看,個人申請公共住房的排期將是一場較長時間的「攻堅戰」。最後,深圳大量的小產權房是無法轉正的,只能通過舊改的方式,適量增加少量公共住房,能提供的幫助實在有限。深圳完全學習新加坡的模式是較為困難,更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獨創出一套符合深圳的公共住房模式。那麼,從長遠來看,深圳房價怎麼走?江少傑認為,公共住房與商品住房屬於兩個不同的體系,公共住房的增多並不會對商品住房價格產生直接影響,但能夠通過長期的供應,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商品住宅緊張的供需矛盾,從而達到間接平穩房價的作用。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