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懂棋藝,是古代才子、智者的標配
何為才子?古代才子的基本標準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裡的「棋」指的是圍棋,在古代稱之為弈,是棋類的鼻祖。作為四藝之一的圍棋起源於中國,據說是堯帝發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就已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帝王將相、文人學士、才人淑女都喜愛這種棋藝。圍棋之所以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因為它蘊含無窮的娛樂性、趣味性,更是因為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圍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一種策略性的智力遊戲。圍棋的棋盤面由縱橫的19條交叉線組成,構成361個交叉點,棋子就下在這些交叉點上。圍棋棋子分黑白兩色,各有180枚。棋手對弈,千變萬化,緊張激烈。雙方運用各種技術、戰術圍堵、攻擊對方,非常富有戰鬥性。

由於圍棋奧妙無窮,古人曾經誇張地說,只有神仙才能發明它。圍棋是一種智力型運動,學習圍棋既可鍛鍊提高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陶冶情操,培養頑強、冷靜、沉著的性格。
圍棋是一種智慧的角逐,小小的棋盤,是鬥智鬥勇的沙場。是沙場就要講究戰術,經過千百年來無數大師的總結、提煉,匯聚出許多經典的棋藝要訣。梁武帝蕭衍就親自撰寫過《棋經》,記載了當時的圍棋規則和棋藝。宋代更是出現了有理論、有經驗、有指導的系統圍棋著作《忘憂清樂集》。

02.「圍棋十訣」的第一訣是:求而不貪,也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唐代圍棋大師王積薪,總結出經典的「圍棋十訣」,流傳後世。其中的第一訣就是「不貪勝」。
圍棋作為一項比賽,爭的就是個輸贏,不貪勝如何理解呢?下棋為了勝利不假,可以求勝而不可貪勝。「求」是朝著既定目標努力,「貪」則是對欲望無限放大——既要贏得快,又要贏得多。「貪」會讓人心態失衡,往往因為急功近利、挺而走險,最終痛失好局。理解「求而不貪」的深刻哲理,對人生大有裨益。

大師說:「所謂先得者未必有所得,先失者可能另有所得。」得與失的較量,看的是博弈者的境界和氣度,是智慧的抉擇。棋局經常會陷入抉擇的兩難,但有時候要懂得捨棄,才能看到更開闊的局勢。
在得與失的境域裡,「貪」是最大的短視者。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很多時候我們緊緊拽住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止步於此,滿於現狀,但必要的時候,懂得捨棄,才能有更多的收穫。

貪是人的本性,但人是有理性的高級動物,要懂得進與退的分寸,懂得適可而止。無休止的貪婪,必將自毀人生。對賭徒來說,貪字得個貧,輸錢只為贏錢起。第一次賭的時候,是抱著試試、小賭怡情的心態、結果贏了,就覺得原來「賭」沒什麼難的。要不然就是覺得自己的運氣蓋過一切,應該下重手。最後的結果,也就應驗了「十賭九輸」這句話。
人人都有「一定要贏」的心理,其實這是人的貪慾在作祟。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我們常常被表象的繁榮所迷惑,沉溺其中而不自拔。在現實生活中,的確也很難有人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貪慾,而一旦貪念生起,便很難有回頭的決心和勇氣。

03.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與「求而不貪」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知道滿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就不危險,可以保持長久。反之,當一個人該知足而不知足時,就會成為貪慾的奴隸。
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簡生命的需求,懂得自律和自我節慾,懂得知足常樂,懂得享受現在所擁有的,不沉溺於欲望中而不能自拔,這樣才能獲取人生真正的幸福。可見,老子的話與圍棋要訣「求而不貪」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物質上有一種永不知足的瘋狂貪慾,當擁有的時會引發更大的欲望,越是抓得多,就越想再多抓一些,當貪得無厭的心態不斷膨脹直至爆炸時,就徹底走向了自我毀滅。

「求而不貪」既是圍棋要訣,更是人生智慧。它凝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百花叢中的亮麗一朵,成為我們勸勉和自我鞭策、為人處世的法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