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我們接著來談圍棋十訣,圍棋十訣的後五訣為:「逢危須棄,慎勿輕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勢孤取和。」我們逐條來看一下
六、逢危須棄:遇到危險,當斷則斷,這是一種氣魄,古語有云:「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良禽擇木而棲「。。。。。。扯遠了,只是現在看來,越是高手,越會棄子,甩掉負面的東西,不僅一身輕鬆,而且能發揮出更大的潛能。但這裡的難點是有多」危「?如何」棄「?,這個度,實在難把握。
七、慎勿輕速:圍棋是講究速度的,吳清源老前輩以星位佔角快速布局,打破了19世紀圍棋的僵局,開創了現代圍棋的先河,這句棋訣中的「速」不僅指的是棋子步調的快慢,更加指下棋的速度。人人都有慣性思維,但往往這種慣性思維會被對手利用,稱為擊敗己方的一把利器。所以下圍棋,要「慎」,不可以掉以輕心,下得越快(速),往往會輸的越快。
八、動須相應:古有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先生的四字真言「知行合一」,現在也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動」,是「行」,真理是「知」是「須」,行動必須符合真理或者需要是為相應。這裡的度就有兩個維度了,一個是識得真理或者需要的程度,另外一個就是行動滿足需要或是達到真理的程度。
九、彼強自保,十、勢孤取和:這兩點為什麼合起來說呢?
孫子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兩點恰恰都是談到形勢與自己不利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
「彼強」既是兵法裡的「不若」,兵法說此時應該「避之」,避免與敵交戰,圍棋十訣中用「自保」來形容,意思差不多。
「勢孤」就更加兇險了,兵法沒說,因為這個已經脫離了兵法的範疇,兵力懸殊,打根本打不了,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圍棋裡面也有對策。「取和」這個「和」並不是握手言和,人家都把你包圍了誰還跟你握手言和,這個「和」字講究的是中和,此處陷入絕境,從彼處找回來,這裡的「和」是全盤的「和」,作為圍棋十訣的最後一訣,也是這十訣的點睛之筆,圍棋中雖然難有和局(三劫連環等),但這個「和」字可以說是圍棋乃至中華文化中最核心也是最難把握的一個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