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皇帝大"閩南人的一句俗話。大概意思是,吃飯是老百姓至高無上的頭等大事。泉州市是沿海城市,大海是上天對泉州人最好的饋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然離不開海鮮。閩南人最愛的一道海鮮便是海蠣煎,也叫蚵仔煎(閩南語讀做ě-ā-jiān)。
泉州人吃海蠣煎有這麼一句流傳,「肥蚵肥韭菜」「正蔥二韭」。意思是農曆二月,韭菜的生長最為旺盛,也是蚵仔最為肥潤的時節。泉州海蠣煎的主要食材是肥蚵與韭菜,肥蚵與韭菜煎出來的口感鮮香細膩、美味可口、海蠣鮮嫩、蘸泉州本地特製辣醬、番薯粉Q彈軟糯、甜中帶鹹、鹹中帶辣,吃上一次就能讓人留戀不止。
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閩南人信奉"愛拼才會贏",泉州人也不斷的嘗試各做不同的做法,現在泉州的海蠣煎也是千奇百種了。那麼現在我們一起看下泉州最早海蠣煎的做法。
主要食材:韭菜(可用蒜苗代替)、海蠣、紅蘿蔔、雞蛋、地瓜粉
配料:雞精、鹽、料酒
做法順序:
1、海蠣,胡蘿蔔,韭菜(可用蒜苗代替),洗淨備用,胡蘿蔔絲,韭菜切小段備用;
2、濾幹的海蠣中加入少許鹽,料酒,醃製去腥;
3、胡蘿蔔絲先炒一遍,炒完和韭菜(蒜苗)加入海蠣中,加入適量的地瓜粉、少許的水,攪拌均勻;
4、熱鍋冷油,油溫五成熱的時候將攪拌均勻的海蠣倒鍋里舖成餅狀,差不多定型就可以一邊晃動,避免粘鍋;
5、中小火慢慢煎,差不多熟時倒入打散的雞蛋,晃動幾下,翻面即可出鍋。蘸著泉州本地特製辣醬口感更加。
泉州的海蠣煎 有這麼一段典故:
1661年間,荷蘭軍隊佔領了臺南。鄭成功慷慨激昂的說:「臺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復祖國的寶島臺灣!」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25000名將士,乘350餘艘戰艦,從金門出師東徵。一舉奪回大半個臺灣。
荷軍隊大敗,一怒之下把糧食全都藏匿起來。鄭成功正為米糧的事情發愁的時候,水軍將領黃安領著士兵挑了好多筐的海蠣過來。鄭成功看到海蠣後急中生智讓廚師,把蔥和胡蘿蔔切碎、海蠣、地瓜粉放在一起加點水攪拌均勻,倒入熱鍋,用煎匙鋪開。
將士們嘗過,無不交口稱讚:「國姓爺不但能文能武,連廚藝也如此高明,真是奇人啊!」
當年鄭成功製作的海蠣煎一直流傳至今,成了海峽兩岸人民都十分喜愛的美味佳餚。更是閩南人感到驕傲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