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者的堅守與期盼——走進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2020-12-12 人民網

勒尤,扁嘴短笛,泡桐木製,一藤纏身,做工簡易。它是布依族古老的樂器,製作工藝獨特之處在於以野蟬蛻為哨,音色悠悠如蟲鳴。其名在布依語中譯為「追求情人的小喇叭」。圖為韋利奎和韋利勇在展演現場展示、演奏勒尤。記者 李娜 攝

一曲渾厚清脆、悠揚婉轉的《布依山寨好風光》,在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成都非遺節)的中國民族樂器展演現場,吸引眾多遊客及市民駐足。

「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如此盛大的非遺展會,儘管傳承是艱難的,但使命光榮。」韋利奎和韋利勇對這樣的演出效果感到欣慰,作為布依族古老民間樂器勒尤的傳承人,他們希望勒尤的音符能夠傳得更遠、勒尤的故事能夠為更多人所知曉。

連續舉辦七屆的成都非遺節,每年吸引聚集了大量非遺傳承人公開亮相,今年更是有來自86個國家、1100餘非遺項目、5600餘名匠人代表參與其中,6天會期,540餘場競技、展演和體驗活動,讓多國多民族非遺項目共同迎來高光時刻。

連日來,工人日報記者走進成都非遺節現場,聆聽那些堅守在非遺事業的傳統手工藝者們的故事。

小小樂器裡的深情

扁嘴短笛,泡桐木製,一藤纏身,做工簡易。韋氏兄弟帶來的布依族樂器勒尤,在風採各異的中國民族樂器非遺展演現場,實在不算出眾,甚至有些普通。

「這的確算不上一件精美的樂器,做這門手藝也賺不到什麼錢,但它對布依族來說卻是十分珍稀的存在,對我們兩兄弟來說更是意義重大。」韋利奎和韋利勇迎著圍觀者們疑惑的目光,講起了勒尤背後的故事。

哥哥韋利奎告訴記者,在布依族,勒尤是一件古老到沒有人能說出它確切年代的傳統樂器,相傳它伴著布依族先祖的誕生而誕生,製作工藝獨特之處在於以野蟬蛻為哨,音色悠悠如蟲鳴。其名在布依語中譯為「追求情人的小喇叭」,故每每吹奏,都能聯想到古老時代布依人的浪漫愛情。

「在布依族,只有藤纏樹,沒有樹纏藤,意指在愛情世界裡,只有男追女,沒有女追男。」韋利奎指著勒尤身上裝飾的藤條對記者笑道,「 所以你看,這樂器的工藝裝飾都體現著布依族的傳統文化。」

「但就是這樣一件承載著鮮活民間文化的樂器幾近失傳,是我大哥(已故)不斷尋覓,才使它有機會再次呈現於世。」說到這裡,韋氏兄弟有些動情。

原來,韋氏家族祖祖輩輩都十分熱愛音樂藝術,至大哥韋利熙已成長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勒尤便是他歷經多年深入調研、整理、研究、改良而重出江湖的,並一路護送至世界舞臺,於2008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憾的是,韋利熙於2012年突發疾病離世,守護勒尤之路戛然而止,隨後弟弟韋利奎和韋利勇秉承遺志。

「儘管這對我們兄弟倆來說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但仍要努力堅持下去。」在韋氏兄弟看來,勒尤是布依族燦爛民族文化的符號,曲曲鮮活、情感真摯,他們有義務奔走,為布依族留下珍貴的文化根脈。而作為哥哥生前最重要的事業,他們也必須扛起責任,將勒尤之音帶到更遠的地方。

丹麥龍與中國龍一起破殼

勇於驅逐邪惡的丹麥龍與象徵祥瑞的中國龍在同一蛋中破殼而出,形影不離攜手破敵……這是由丹麥藝術家凱倫·碧特·維勒通過剪紙作品《七個龍蛋》呈現的北歐龍與中國龍的故事。記者了解到,選用以龍為象徵的文化符號代表了凱倫此訪中國非遺節的誠意,她期望剪紙能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共同語言。

在匯聚了36個國家近90個非遺項目的國際傳統手工藝展區內,凱倫《七個龍蛋》剪紙作品與中國高密《八仙過海》剪紙作品同區域對比展出,一中一西、一黑一紅、一方一圓,以同一種藝術,實現北歐神話與中國傳說交相輝映,呈現出不同的文化魅力。

「走出國門參加非遺節,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發現丹麥剪紙的魅力。」丹麥藝術家凱倫·碧特·維勒的新聞發言人Mathias Kristensen表示,他們攜展品參展的目的便是如此。

帶著不同工藝而來,傳統手工藝者們的傳承故事自然也不盡相同,但一樣的是,對燦爛民族文化的初心與堅守。而通過世界各國的豐沛藝術碰撞,更好地傳承延續古老文明的光榮與夢想,這是從世界各國趕來的傳統手工藝者心中共同的願景。

法國手工藝人以珠寶為底構圖,蜀繡大師馮桂英則巧妙繡制孔雀羽造型,成就了以藍黑色為主色調的作品《夜孔雀》;以法國手工藝者的白色壓紋牆紙為基,四川剪紙大師莊從燦再填上同等造型的銀色剪紙,具有3D效果的作品《紙上添花》即成……在《新山海經》展覽處,11名成都非遺傳承人和8名法國手工藝者聯手創作的多國文化元素非遺產品備受關注。

「跨界合作融合了不同傳統手工藝的精神內核,讓作品呈現出了不同凡響的生命力,我們感到收穫很多。」5名學習設計專業的四川本土大學生感嘆,「這真是一場充滿想像力的藝術盛宴。」

老手藝也盼年輕守藝人

能夠贏得青年人的認可,對於非遺節現場的手藝人而言無疑是一件歡欣的事。正如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中國區藝術總監、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文化及藝術參贊莫睿所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需要社會認知,更需要社會的共同參與,尤其需要年輕一代的加入。

棕編的帽子、泥塑的羅漢……「2019年天府小匠人·成都非遺小小傳承人」是成都非遺節首次組織開展針對青少年人群的競賽活動,來自成都20個區市縣、10所非遺傳承基地校等單位的100名青少年,在蜀繡、竹編、剪紙、皮影、蠟染等15項非遺項目上,同臺競技。傳統手工藝與一張張稚嫩的臉龐相遇,這樣的一幕,讓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的手藝人感到欣慰,他們希望未來能夠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小接觸非遺技藝,成為熱愛、保護、傳承非遺技藝的重要力量。

歷時6天的成都非遺節,共吸引570萬人次實地探訪、1.9億人次線上圍觀。如此熱的關注度為手藝人們提振了信心,但「後繼難尋良人」依舊是他們最大的心事。

「談得上手藝的,大都是功夫活,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吃得了清貧飯。」 來自山西長子縣享有「銅樂器之鄉」的非遺傳承人郭巖峰告訴記者,即便看起來工藝並不繁瑣的銅鑼,都需要經過鑄坯、鍛打、成型、熱處理、整形、拋光,校音等環環相扣的7道工序,甚至為求平度、厚度、鑼光均勻,鑼中間最薄處厚度需要精細到50絲(1毫米=100絲)的標準。

「所謂』千錘打鑼,一錘定音』便是如此,要把這門手藝學到精通,哪怕是悟性極好的學徒,沒有五六年時間也是不成的。」郭巖峰說,山西長子縣手工製造響銅樂器歷史悠久,始於唐貞觀元年(627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儘管現實有難處,為了讓其一脈相承下去,他願意等待,也相信那些帶著熱忱而來的接棒者們一定會出現。

相關焦點

  • [視頻]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視頻]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今天上午在四川省成都市,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即將拉開帷幕;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特別會議也將在這裡舉行;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舉辦的第一個國際性節慶活動,現在開幕式的巡遊活動馬上就要在成都的天府廣場舉行。下面我們請就在現場的本臺記者石巖為我們介紹一下相關的情況。  記者 石巖:主持人你好!
  • 吳音入蜀—評彈走進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於2017年6月10日至18日在成都隆重舉行 本屆非遺節以「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遵循「走進生活、活態活力」的理念以「世界風、中國節、中國戲、中國藝」為主線舉辦國際非遺系列大展、國際會議和國際論壇、非遺競技、中國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等一系列活動
  • 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
    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 2015-09-11 15:51:40   中新網成都9月11日電 (賀劭清))11日,由文化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四川省人民政府等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開幕。
  • 中國傳統工藝亮相法國國際文化遺產沙龍
    新華社巴黎10月27日電(記者張曼)為期4天的第24屆法國國際文化遺產沙龍正在巴黎羅浮宮卡魯塞爾展廳舉行。來自中國的蘇扇、猛獁象牙雕刻、刺繡、編鐘等傳統工藝品成為現場展覽的一大亮點,展現了中國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本屆沙龍25日開幕,吸引了來自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350餘名手工藝者和藝術家參與。
  • 端午節 | 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節日
    端午節 | 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節日 2020-06-25 1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展演在滬舉行
    東方網通訊員姚安5月7日報導:5日晚,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上海市舞蹈家協會和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發展基金會承辦,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傳統舞蹈研究室和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協辦的「民族瑰寶舞之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展演」活動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舉辦。
  • 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木宮燈傳承人的堅守
    介紹起心愛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木宮燈的傳承人羅昭亮笑容燦爛。走進他位於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兩下村的工廠,紅木宮燈的生產過程就展現在眼前。梁上掛著的宮燈、地上立著的宮燈……琳琅滿目,大的能有將近兩人高,小的一個手掌就能託起。這些可都是羅昭亮的寶貝。
  • 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卷戲走進範縣思源實驗學校
    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國粹藝術——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卷戲走進範縣思源實驗學校為讓學生了解範縣悠久的戲曲歷史,提高藝術修養,傳承戲曲文化,推動範縣戲曲進校園活動的開展,11月29日晚上,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卷戲走進思源實驗學校,給思源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的視覺盛宴
  • 查白歌節、姊妹節等民族傳統民俗節,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些傳統少數民族傳統節,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在少數民族的傳統生活中,是重大的活動,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些民俗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布依族查白歌節布依族查白歌節它源於布依族口傳民間故事《查郎與白妹》。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侗族大歌、苗族飛歌、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這些豐富多樣、具有黔東南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也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 深圳福田「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走進日本倉敷
    10月16日,為期三天的「第27屆倉敷國際交流廣場節」活動在倉敷市藝文館閉幕,深圳市旅遊局攜深圳天下國際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帶來的20餘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活動期間受到了熱烈歡迎。當地市民饒有興趣地參與唐卡繪製、藏香技藝、扎染、儺面畫、漢畫拓片等項目的互動,親身體驗和感受中華文明獨特魅力。在青花瓷造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牆上,講述著中國故事,烘託了濃鬱的中華民俗氣氛。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糖畫
    成都糖畫是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流傳於四川省成都市及周邊地區。四川民間過去又稱倒糖餅兒、糖粑粑兒、糖燈影兒等。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畫曾廣泛流行於四川省成都市及周邊巴蜀大地城市鄉村。列中國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文化遺產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先說說文化遺產。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起草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協定。世界遺產名錄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
  • 「民族瑰寶 舞之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展演成功舉辦
    5月5日,作為第35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展演節目,「民族瑰寶,舞之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展演」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上海市舞蹈家協會和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發展基金會承辦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交流論壇在英國威爾斯三一聖大衛大學舉行
    深圳特區報訊 日前,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和英國威爾斯三一聖大衛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多元文化國際交流論壇」 在英國威爾斯三一聖大衛大學舉行。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副主任、緣聚天下創始人唐健文先生代表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創會會長耿瑩女士出席了開幕式並發表講話。
  •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樣式中國的古代木構建築都是物質文化遺產,而製作和建造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法則等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至今形成了多種建築樣式,主要的建築樣式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等,歇山和廡殿中又有重簷歇山和廡殿。此外,這些建築形式又可以組合成不同的複合式建築。硬山建築:硬山建築的特點是山牆和屋面直接相交,兩山不露梁架。
  • 36年堅守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雪花皮紙成藝術珍品
    36年堅守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雪花皮紙成藝術珍品       [來源:邵陽新聞在線]      2016-08-22 13:14:37 36
  •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鄭州機電工程學校
    映象網訊(記者 李夢嬌 通訊員 崔玉龍)4月27日上午,鄭州機電工程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學校小廣場舉行。滎陽市教體局黨組副書記袁曉輝、滎陽市教體局正科級幹部王萬軍、滎陽市教體局職教科科長魯標應邀出席此次活動。
  • 唐山: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妙招
    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妙招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肖宏鵬、曹軒宇、張旭武)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13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3項,分別是樂亭大鼓、樂亭地秧歌和樂亭皮影戲。樂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非物質遺產文化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