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曾氏宗祠:建於清初 誕生「片石流輝」典故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沙井的海洋之「景」,非常豐富,有古代產鹽、養蠔的遺蹟,也有移民豪族故宅,其中坐落在寶安區沙井街道新橋村曾氏大宗祠,是眾多曾氏宗祠的主祠。曾氏宗祠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5),清嘉慶三年(1798年)擴建。200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深圳清嘉慶年間較為典型的建築群之一。

  深圳唯一五開間祠堂

  「這座祠堂是深圳市建築面積最大、建築規格最高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座五開間帶牌樓的宗祠建築。」沙井街道辦的工作人員介紹,新橋古村是曾氏南遷寶安的始源地。

  按照封建社會的禮制,建築是不能逾制修建的,除非有皇帝的特別恩寵。明洪武年間(1368~1398),朝廷對住宅的規格有著明確的規定,清代又沿用了這種規制:二品以上官員,不得超過五間,進深則不得超過九架。曾氏大宗祠能以五開間的規格建造,可見其有不同尋常的家世。

  曾氏大宗祠,面寬21米多,進深50米,佔地兩畝多。五開間四進院落的古代建築群,包括大門、石牌坊、中殿、後殿、亭、廊、廂房等建築,各盡其妙用。在建築裝飾藝術上,這座祠堂從屋脊、屋簷、牆壁、梁架、鬥拱到柱礎,都有雕塑。可說是琳琅滿目,溶木雕、石雕、瓷塑、灰塑、繪畫於一爐,各顯其特色。光壁畫就達200多幅,在深圳繪畫藝術史及建築裝飾藝術史中佔有一定地位,頗有研究與參考價值。

  然而,因歲月的風塵,它們早已卸下昔日風華,披著鏽色外衣,執拗地點綴在梁架、廊簷、壁面、瓦脊、神龕……陪著寂寞房屋一起老去。

  大學家風 源於曾子

  走進宗祠的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石牌坊上的四個大字:「大學家風」。曾氏家族將「大學」作為家風,可以從曾氏的老祖宗曾子開始追溯了。

  曾子(前505—前435),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魏莊鄉)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後師從孔子,是孔子的72弟子之一。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終其一生,他以「事親至孝,悟聖道一貫之旨」而被後世尊稱為「宗聖」。相傳《四書五經》這部明清時期欽定統編教材中的《大學》一書就是曾子及其門人編著的。曾子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相傳他與孔、顏同結為異姓兄弟,故有「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之說。歷朝歷代的皇帝對於孔、孟、顏、曾、四聖均有皇封。

  新橋村人非常敬曾子,將曾子謙虛從師和他的教導作為傳家風範。於嘉慶三年建了這座石牌坊,既紀念了曾子,又告誡子孫要學而不怠,志而不忘,這和新橋村歷史上科舉蟬聯、人文蔚起是不無關係的。這座大宗祠的堂號也號以「大學堂」,可見曾姓人是如何崇拜曾子的。

  兄弟離散 片石流輝

  石牌坊的背面刻著另四個大字:「片石流輝」。這個詞不見於經史,但它卻是新橋村等地最有名的典故。

  話說南宋初建炎三年(1129年),居住於南雄州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的曾仕行、曾仕貴兄弟倆人,為避搜匿皇妃之亂,逃難到廣州羊城,為恐失散,將家傳的一塊豬腰石砸為兩截,各帶一截,作為日後相認的憑證。後來,仕行在番禺小龍(今番禺縣石基鎮小龍村)開基發跡,仕貴則在東莞縣歸德鹽場的新橋村起家,成為新橋村的主村始祖。當時在一起聚居的還有何、關、翁三姓,後來曾姓子孫多起來,於是建宗祠以紀念初遷祖曾仕貴,並把兄弟倆剖石為記的那塊豬腰石供奉在祠堂後殿的神臺上。

  這就是「片石流輝」的典故。

  今新橋村這塊豬腰石早已失散,據看見過的老人講,該石閃爍有光,如五羊石一樣。番禺小龍村的那片石頭至今保存著,已被保護起來,今兩地的曾姓仍以石頭為記,聯絡感情。一首源流詩說得很清楚:「原自少康數百秋,子輿得道永治謀。內侯避亂因王莽,光祿移居到贛州。打失皇妃戈盾起,奔馳交廣弟兄愁。為如斫石分南北,花萼聯輝燦鬥牛。」

  如今,曾仕貴的後代分布新橋、惠州、坭橋、新二村、上星村、上寮村、黃埔村等地。曾氏在沙井新橋立村至今八百餘載,繁衍了32代,現居沙井的曾氏約4000人。而新橋村移居海外、港澳的同胞則有一萬多人。

  保護利用 古為今用

  一座祠堂堪稱一座歷史的豐碑,它不是一座無生命的建築,它沉積了幾代人的人文觀念,積攢了幾百年的感人故事,包涵著不少傳統文化資源,包括歷史遺產的真實載體,生存環境、傳統生活等人文的自然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曾氏大宗祠文化內容豐富多彩,不但建築本身的藝術價值具有很高的文化觀賞價值,而且其蘊藏的文化內涵對遊客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些既是有益的教育資源,也是有趣的旅遊資源。

  曾氏大宗祠是歷史文化遺產,是反映深圳古代鄉土社會的「活化石」,歷史不應該在發展的文明中消失。曾氏大宗祠同樣是一座豐碑、無數夢想的積存。相信這些夢想未來一定還會被無數的族人承續下去,以至將來成為族人之外,整個深圳人的夢想。因為它現在已不是曾氏的家族財產,它已屬於深圳人以至更多人可以共享的人文景觀、旅遊景點、精神家園。

相關焦點

  • 廣東最大的曾氏宗祠—深圳曾氏大宗祠
    深圳曾氏大宗祠位於寶安區沙井街道新橋古村,是深圳建築面積最大、建築規格最高的祠堂,也是深圳市惟一一座附有牌樓亭閣的五開間宗祠建築。 在廣東各地的曾氏祠堂中,新橋古村的曾氏大宗祠建築面積最大,且保存相對完好,先後被列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曾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1)
    盛非 曾氏大宗祠是一處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坐落於寶安區沙井街道新橋社區深巷路北,與觀音天后廟、古喬曾公祠和武術館形成大片建築群體。古色古香的曾氏大宗祠氣勢恢宏,廊柱上的朱漆業已斑駁,房簷上的彩繪塊塊凋落,仿佛在訴說這座規模宏大的宗祠的顯赫歷史。
  • 深圳規模最大的古宗祠,是宗聖曾子後人所建,聚族居此已近九百年
    上周末去深圳出差,事先曾查了一下深圳僅有的三處國保,發現都在東邊很遠的地方,考慮到行程甚緊張,也就沒有尋訪的念想。不曾想周日下午臨別之際,老鄒提議順道去曾氏大宗祠(與機場大概一個方向)看看,我自是大有興趣,估算了一下時間,亦還來得及晚上7點返回市區乘火車,遂一同前往。
  • 尋訪深圳遠去的村落 沙井新橋:寶安曾氏發源地
    這裡是寶安沙井新橋,是深圳西部曾氏最初的生息繁衍地之一。古老的石拱橋永興橋。  曾氏大宗祠:深圳惟一五開間祠堂  新橋社區內,宗祠路盡頭便是新橋古村。1984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深圳保存較完好的宗祠之一。  「全是因為先祖曾子,曾氏大宗祠才可以建成五開間的高規格。」曾春坤解釋說,明清時候,建祠堂按照紀念對象的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分別設定規格,只有公爵的祠堂才可享受最高規格五開間。曾子被封為宗聖公,因此曾氏大宗祠可以建成五開間。
  • 百年古村,曾氏宗祠
    ◆推薦地點 曾氏宗祠 ◆推薦人 龔碧豔 下廣深公路,沿沙井北環路前行就來到了新橋社區,轄區內大宗祠路盡頭便是新橋古村。村裡最著名的古建築當屬氣勢恢宏、古色古香的曾氏大宗祠,附近的市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面對遠道而來的遊客問路,他們都會熱情地指引,自豪之情無以言表。
  • 德江曾氏宗祠(圖)
    德江曾氏宗祠是曾氏族人祭祀祖先神靈、商討族中大事、制定家規、玩燈唱戲、慶祝豐收的場所。歷盡滄桑的宗祠,規模宏大,佔地近三千平方米。高封火牆圍護,三進四合院布局,磚、木、石結構。
  • 曾氏宗祠:洞口高沙文化傳承的奇葩
    我們趁著踏青的好時節,慕名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高沙,探訪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氏宗祠,聽著高沙鎮文化站文化幹事解讀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秘密。高沙鎮曾氏宗祠又名曾八支祠,位於高黃公路一公裡處原紅鵝村境內。進入「孝行天下」牌坊,即可環望靜立于田園之中的曾八支祠堂。
  • 惠陽淡水曾氏宗祠 風水殊勝 丁財兩旺彰顯宗祠文化建設的魅力
    惠陽淡水曾氏宗祠 風水殊勝 丁財兩旺彰顯宗祠文化建設的魅力曾祥裕 曾海亮在南方各地新修或新建的「三省堂」成了宗祠文化星河的一顆耀眼明珠。一個宗祠是一個宗族經濟實力的象徵,也是反映宗族人心的晴雨表。當下,神州大地宗祠文化建設方興未艾,這是國泰民安的象徵。曾祥裕風水團隊7月27日,興致勃勃走進惠陽淡水,喜見一座規模宏大、面貌一新的曾氏宗祠「三省堂」巍然屹立在生氣勃勃的土地上。天下曾氏一家親。
  • 保存較大,較好,明末清初建築風格,廣東省中山茶東陳氏宗祠群
    明代中期始建陳氏宗祠。清順治九年(1652年)海盜進村搶掠,燒毀宗祠。至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之後陸續在其側建有貢三陳公祠、淨溪陳公祠、筠溪陳公祠等宗祠。陳氏宗祠為中山市保存較大、較好、建築風格獨特的明末清初建築物,於2000年11月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18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施琅將軍故居靖海侯府、施氏大宗祠晉升"國保"
    中新社晉江十月十九日電 (林永傳 郭漢龍)十九日上午,清初愛國將領施琅將軍故居靖海侯府及施氏大宗祠晉升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慶典,在晉江龍湖鎮衙口村的施琅將軍廣場隆重舉行,海內外嘉賓、世界臨濮施氏宗親代表一千多人參加慶典。
  • 最美宗祠,南康龍氏!
    南康龍氏淵源巍巍南山,南康和諧城龍氏宗祠流光溢彩南康百家姓和諧城龍氏宗祠>(龍氏宗祠)(龍氏宗祠內景)宗祠的建成得到了眾多宗親的支持理事會成員不辭辛苦跟隨小南一起認識下吧)(上猶、朱坊、蟠龍等地龍氏宗親樂捐榜)(橫市、朱坊等地龍氏宗親樂捐榜)(各地龍氏宗親樂捐榜)龍姓名人眾多,今天小南就介紹江西龍氏的傑出人物
  • 最美宗祠,南康卓氏!
    南康卓氏淵源卓氏名人眾多,南康卓氏後輩學子卓氏先賢的品德,努力學習知識,湧現出了不少優秀學子,跟隨小南一起看看吧:2019年卓氏高考優秀學子>卓氏宗祠氣宇軒昂,蘊含豐富的卓姓文化跟隨小南一起來看看吧雄偉壯麗的卓氏宗祠(卓氏宗祠)(卓氏宗祠內景)
  • 最美宗祠,南康饒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饒氏宗祠莊嚴肅穆,飽含豐富的饒姓文化跟隨小南一起來看看吧魅力饒氏宗祠(饒氏宗祠)(饒氏宗祠內景)這些饒氏宗親為宗祠的建設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一起跟隨小南來認識他們吧饒氏宗祠樂捐榜(大塘下、老屋場、岺孜上饒氏宗親樂捐榜)(岺孜上饒氏宗親樂捐榜)還有這些鄧氏宗親為宗祠的興建出力
  • 廣東紫金縣百姓宗祠街,看看陳氏宗祠建得怎麼樣?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紫金百姓宗祠街 【祠堂街】位於廣東省紫金縣紫城鎮下厚街和儒林街。 這兩條呈十字交叉、僅有2公裡長的古街上,建有明代不同姓氏、不同風格的宗祠祠堂34座。
  • 泉州惠安霞張莊氏宗祠
    霞張莊氏溯源而上,始祖莊森,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光啟二年(886年)隨其母舅——開閩王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湖洋桃源裡蓬萊山,為閩南莊氏始祖。十五世祖莊福生,於十四世紀中葉遷居惠安霞張,為惠安霞張莊氏始祖。
  • 摸清宗祠家底助力鄉村振興——新會區宗祠調研情況報告
    本文著眼於新會區轄區內的自然村落,統計調研的是祠堂中的宗族祠堂(宗祠),佔祠堂數量的絕大部分。宗祠,包括家廟、宗祠、祖祠等,民間一般都稱為祠堂,主要用於祭祀祖先,將本家族的始祖和重要的祖先供奉起來祭祀。在清代,每條大村都建有村內各姓的宗祠,如雙水富美村十八姓各有宗祠,古井鎮霞路村曾有30多間宗祠。
  • 水口營商氏宗祠的前世今生
    西行至村的中段,有處已倒塌的房屋,從僅存的殘牆剩瓦、舊垠老磚上,還可以看出是一座宗祠的樣貌,這便是商氏祖祠所在。由於商氏宗祠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分給了私人所有,以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被私人拆毀,現今磚瓦散落地面,雜草生於磚瓦間,不禁令人唏噓,商衍鎏百年前回鄉祭祖的熱鬧早已平息,同科狀元劉春霖所題贈的掛在商氏宗祠大堂兩側的「連科三進士,同榜兩賢書」的對聯與牌匾均也已不見了蹤跡。
  • 易氏宗祠獲批湖南省級文保 曾為湘中二支隊指揮所
    中國網3月12日訊  記者今日從相關單位獲悉:湖南省邵陽縣河伯鄉清代古建築——易氏宗祠獲批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易氏宗祠位於邵陽縣河伯鄉易仕村,東側和南側鄰河伯鄉中學,西側和北側毗鄰當地民居,總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30平方米,是該縣現存建築規模最大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古典籍《禮記·曲禮》中曾言:「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 01 宗祠的出現,上承先秦時代 《禮記·王制》曾有記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 南朗鎮左步村孫氏宗祠全面修繕
    左步孫氏宗祠正在修繕中。本報記者 孫俊軍 攝本報訊 因風雨侵襲而屋頂塌陷的左步村孫氏大宗祠正在全面修繕中。9月29日,記者在南朗鎮左步村看到,孫氏大宗祠正在拆除原本垮塌殘損的牆壁,工地北側豎立著施工告示圖,上面呈現出宗祠復原後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