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的海洋之「景」,非常豐富,有古代產鹽、養蠔的遺蹟,也有移民豪族故宅,其中坐落在寶安區沙井街道新橋村曾氏大宗祠,是眾多曾氏宗祠的主祠。曾氏宗祠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5),清嘉慶三年(1798年)擴建。200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深圳清嘉慶年間較為典型的建築群之一。
深圳唯一五開間祠堂
「這座祠堂是深圳市建築面積最大、建築規格最高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座五開間帶牌樓的宗祠建築。」沙井街道辦的工作人員介紹,新橋古村是曾氏南遷寶安的始源地。
按照封建社會的禮制,建築是不能逾制修建的,除非有皇帝的特別恩寵。明洪武年間(1368~1398),朝廷對住宅的規格有著明確的規定,清代又沿用了這種規制:二品以上官員,不得超過五間,進深則不得超過九架。曾氏大宗祠能以五開間的規格建造,可見其有不同尋常的家世。
曾氏大宗祠,面寬21米多,進深50米,佔地兩畝多。五開間四進院落的古代建築群,包括大門、石牌坊、中殿、後殿、亭、廊、廂房等建築,各盡其妙用。在建築裝飾藝術上,這座祠堂從屋脊、屋簷、牆壁、梁架、鬥拱到柱礎,都有雕塑。可說是琳琅滿目,溶木雕、石雕、瓷塑、灰塑、繪畫於一爐,各顯其特色。光壁畫就達200多幅,在深圳繪畫藝術史及建築裝飾藝術史中佔有一定地位,頗有研究與參考價值。
然而,因歲月的風塵,它們早已卸下昔日風華,披著鏽色外衣,執拗地點綴在梁架、廊簷、壁面、瓦脊、神龕……陪著寂寞房屋一起老去。
大學家風 源於曾子
走進宗祠的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石牌坊上的四個大字:「大學家風」。曾氏家族將「大學」作為家風,可以從曾氏的老祖宗曾子開始追溯了。
曾子(前505—前435),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魏莊鄉)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後師從孔子,是孔子的72弟子之一。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終其一生,他以「事親至孝,悟聖道一貫之旨」而被後世尊稱為「宗聖」。相傳《四書五經》這部明清時期欽定統編教材中的《大學》一書就是曾子及其門人編著的。曾子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相傳他與孔、顏同結為異姓兄弟,故有「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之說。歷朝歷代的皇帝對於孔、孟、顏、曾、四聖均有皇封。
新橋村人非常敬曾子,將曾子謙虛從師和他的教導作為傳家風範。於嘉慶三年建了這座石牌坊,既紀念了曾子,又告誡子孫要學而不怠,志而不忘,這和新橋村歷史上科舉蟬聯、人文蔚起是不無關係的。這座大宗祠的堂號也號以「大學堂」,可見曾姓人是如何崇拜曾子的。
兄弟離散 片石流輝
石牌坊的背面刻著另四個大字:「片石流輝」。這個詞不見於經史,但它卻是新橋村等地最有名的典故。
話說南宋初建炎三年(1129年),居住於南雄州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的曾仕行、曾仕貴兄弟倆人,為避搜匿皇妃之亂,逃難到廣州羊城,為恐失散,將家傳的一塊豬腰石砸為兩截,各帶一截,作為日後相認的憑證。後來,仕行在番禺小龍(今番禺縣石基鎮小龍村)開基發跡,仕貴則在東莞縣歸德鹽場的新橋村起家,成為新橋村的主村始祖。當時在一起聚居的還有何、關、翁三姓,後來曾姓子孫多起來,於是建宗祠以紀念初遷祖曾仕貴,並把兄弟倆剖石為記的那塊豬腰石供奉在祠堂後殿的神臺上。
這就是「片石流輝」的典故。
今新橋村這塊豬腰石早已失散,據看見過的老人講,該石閃爍有光,如五羊石一樣。番禺小龍村的那片石頭至今保存著,已被保護起來,今兩地的曾姓仍以石頭為記,聯絡感情。一首源流詩說得很清楚:「原自少康數百秋,子輿得道永治謀。內侯避亂因王莽,光祿移居到贛州。打失皇妃戈盾起,奔馳交廣弟兄愁。為如斫石分南北,花萼聯輝燦鬥牛。」
如今,曾仕貴的後代分布新橋、惠州、坭橋、新二村、上星村、上寮村、黃埔村等地。曾氏在沙井新橋立村至今八百餘載,繁衍了32代,現居沙井的曾氏約4000人。而新橋村移居海外、港澳的同胞則有一萬多人。
保護利用 古為今用
一座祠堂堪稱一座歷史的豐碑,它不是一座無生命的建築,它沉積了幾代人的人文觀念,積攢了幾百年的感人故事,包涵著不少傳統文化資源,包括歷史遺產的真實載體,生存環境、傳統生活等人文的自然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曾氏大宗祠文化內容豐富多彩,不但建築本身的藝術價值具有很高的文化觀賞價值,而且其蘊藏的文化內涵對遊客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些既是有益的教育資源,也是有趣的旅遊資源。
曾氏大宗祠是歷史文化遺產,是反映深圳古代鄉土社會的「活化石」,歷史不應該在發展的文明中消失。曾氏大宗祠同樣是一座豐碑、無數夢想的積存。相信這些夢想未來一定還會被無數的族人承續下去,以至將來成為族人之外,整個深圳人的夢想。因為它現在已不是曾氏的家族財產,它已屬於深圳人以至更多人可以共享的人文景觀、旅遊景點、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