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國文化底蘊深厚,長期以來,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字號」企業,如在安徽就有古井、承慶堂、劉鴻盛、胡玉美、謝裕大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老字號」,承載的是厚重的歷史記憶、文化積澱和工商業文明,是誠信、品質、工匠精神的範例,百年品牌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當下新觀念、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快速湧現給「老字號」帶來了嚴峻挑戰。「老字號」發展遇到了新問題:
一是經營不佳。「老字號」企業多數規模小。據2015年的數據,安徽省25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吃喝用」是主體,註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下的有8家,100萬到1000萬元的有7家。在市場大潮中,雖有古井、承慶堂等少數「老字號」或常青不倒,或涅槃重生,但多數企業業績不佳。二是創新乏力。「老字號」企業多為家族式管理,部分企業觀念上創新意識不強。三是人才缺乏。金字招牌中蘊含的是獨特產品、精湛技藝和服務理念,但多數企業傳承仍然靠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方式,加之家族觀念濃厚,技藝傳人難尋、人員流動頻繁等,「老字號」人才傳承問題十分緊迫。
擦亮「老字號」招牌,對於推進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品質消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建議:
引導「老字號」革故鼎新。「老字號」價值在老,出路在新。要引導「老字號」創新理念、開闊視野,打破固有格局,多層次、多角度地提升「老字號」的市場活力。要引導「老字號」試水資本市場,促進企業經營從傳統模式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從以產品經營為中心向以品牌經營為中心轉變。要引導「老字號」創新產品形態,輻射「老字號」的文化內涵,增強市場影響力。此外,加大針對性政策扶持。「老字號」復興關鍵在自身,但政府的支持不可或缺。要摸清安徽省「老字號」家底,開展「老字號」普查工作,建立「老字號」信息庫,搶救瀕臨失傳或受到破壞的「老字號」工藝手藝。政府相關部門應成立指導機構,加大對「老字號」企業的引導和政策統籌力度,重點推進「老字號」市場開拓、技術改造、融資上市、人才引進、品牌保護等。加強針對性政策支持,引導「老字號」以品牌為中心,推動有實力的企業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組建和發展企業集團,促進「老字號」資源整合和抱團發展。要結合「非遺」保護,挖掘「老字號」的「招牌」和「文化富礦」,增強「老字號」文化魅力和產品吸引力。
同時,實施「老字號+網際網路」工程。引導和促進「老字號」與電商平臺對接,支持電商平臺設立「老字號」專區,推進「老字號」創新產品,發展網絡銷售。
安徽省政協委員 楊建軍